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咨询》2005,(3):33-34
一、经过今年两会深入讨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代表委员及全社会的共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2005年.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元年.  相似文献   

2.
《科学咨询》2005,(7):33-34
一、经过今年两会深入讨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代表委员及全社会的共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2005年.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元年.……  相似文献   

3.
2005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体制创新.把深化改革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4.
段兵 《决策探索》2005,(4):38-3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3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篇体现出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回顾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再联系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相似文献   

5.
重要会议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着重抓好五项工作: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经过今年两会深入讨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代表委员及全社会的共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 “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2005年。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元年。二、要实现“和谐社会”这一远大目标,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平台。其中主要有三大机制,一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机制。二是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机制。三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话协商机制。用普通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有饭吃,能说话。有奔头”。  相似文献   

7.
1月28日,河南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1月30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此间,提交两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8.
1月28日,河南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1月30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此间,提交两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备受瞩目。它不仅提纲挈领总结和瞻望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所向,更为重要的是,其释放的各种信号,将成为政府工作的抓手与着力点,成为河南未来一年前行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9.
以市场建设推动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即由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以市场建设推动社会建设,完整地体现和服务于“四位一体”,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一、市场从何而来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  相似文献   

10.
张哲 《管理与财富》2008,(11):118-118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7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举措。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文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就明确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就明确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3.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探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已成为我国实现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问题。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工作,相继出台了《吴中区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吴委发[2005]32号)和《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吴中区城乡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吴政发[2005]81号)等文件,区劳动社保局、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4.
2005年3月“两会”期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专门就“三农”问题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姜伟新、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学勇、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本刊编辑部对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卢金镶 《决策探索》2005,(10):45-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真正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重要职责.发展卫生事业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  相似文献   

16.
马正其 《决策导刊》2005,(12):11-13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下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进我国礼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目标,即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人民群众满意、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2005年3月,服务型政府建设写入了向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实际上已经被纳入到国家总的方针、总的目标的轨道上来。构建服务型政府从提出到今天,已走过了五个春秋,其发展历程有喜有忧。我们认为,下一步工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重要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12月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005年12月29日在京闭幕,吴邦国委员长主持会议。备受社会关注的《农业税条  相似文献   

20.
11月23日~24日,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民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设施,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