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社会救助中,社会工作应充分发挥其预防性功能。专业的社会工作能够在价值理念、理论模式、实务技巧及救助效果等四个方面指导、协助社会救助工作的展开,并使得社会救助的服务工作有效实施。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两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将使得社会救助真正实现"从救济到救助、从保障到共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伴随着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提出,具有了新的内涵。本文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的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对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即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助人自助。其次,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与积极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平等、相信、无条件接纳为其信念,在实践中尊重每个人作为人的价值、尊严与独特性,并采取政策引导、团体活动、个案辅导等手段开发案主潜能与资源,助人自助,实现案主利益最大化。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工作属于社会工作的工作范畴。把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到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工作中,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传统救助工作的专业化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加快推进救助社会工作是在加快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内涵、拓展社会工作范围的双向需要,也是一项需要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和服务提供者的积极参与、深入实践与全力开拓的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更正     
地震灾害改变了老人群体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其中许多老人失去家人,成为孤老,他们面临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陪伴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救助。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系统视角、兼顾宏观与微观、利他主义的价值观等使得社工在介入灾后孤老群体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利于保障救助工作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在人性化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工作中,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将救助管理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筹建社会工作站,尝试将社工理念引入到救助管理中来,运用社工专业方法与技巧,创新工作方法。引入社工理念,强化助人自助意识。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目标,强调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是助人取得成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将这一社工理念与救助宗旨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在弱势群体的救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又促进了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在救助弱势群体领域有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越性,因此我们应当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完善以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主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我国社会工作在弱势群体救助领域沿着更加科学更加专业的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社会工作界积极介入到灾害救助过程中.从这次地震灾后社会工作的介入来看,作为以助人为宗旨的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领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社会工作在这次灾后援助过程中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少社会工作者被拒之门外,不少社会工作组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许多找到"位置"的社会工作组织与个人在提供专业服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颖 《社会工作》2010,(11):31-33
社会工作视野下,流浪未成年人问题是社会和家庭变迁的产物,而作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主体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应当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承担救助、保护、教育、服务流浪未成年人的责任,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与社会开始全面进入后转型期,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转型期构建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加以完善。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其边缘化地位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既能够使社会工作得到发展和社会认同,更重要的是为后转型期应对贫困问题提供了积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社会工作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社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的实践,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当前社区工作中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虽然专业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对缺乏,但是很多社区工作者已经运用了诸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为社会工作的本土...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社会工作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社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的实践,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当前社区工作中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虽然专业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对缺乏,但是很多社区工作者已经运用了诸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最后,对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工作中推广和应用退出了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魏展 《社会工作》2009,(7):19-21
汶川地震后,全国各个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灾后救助的行动中去。对于灾后震区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社会工作本身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足以引起我们深思,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教育者都应该有着足够的警醒与学科自觉,来反思社会工作行动本身。  相似文献   

14.
台湾医务社会工作源自1949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刘良沼女士,发展至今已有六十余年。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社会诊断基础和国民政府公医制度下的贫民施医制度是台湾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奠基的脉络因素,并从社会服务组织、社会工作与贫病救助和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分析1949年至1967年台湾医务社会工作面貌。分析发现,诊断模式与贫病救助是台湾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两大脉络,影响台湾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至今。  相似文献   

15.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正在由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向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演变,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社会从政治权力中逐渐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也在悄悄的改变。本文就是具体论述在这一转变之后,社会工作和公民社会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进行宏观考察,分析公民社会下社会工作、国家权力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工作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社会工作为公民提供帮助,救助公民于危难之时;社会工作帮助公民解困;社会工作帮助公民更好地发展。公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社会工作组织;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社会工作者;公民社会在经济上支持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正在由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向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演变,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社会从政治权力中逐渐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也在悄悄的改变。本文就是具体论述在这一转变之后,社会工作和公民社会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进行宏观考察,分析公民社会下社会工作、国家权力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工作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社会工作为公民提供帮助,救助公民于危难之时;社会工作帮助公民解困;社会工作帮助公民更好地发展。公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社会工作组织;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社会工作者;公民社会在经济上支持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嵌入式发展的视角下,通过对现有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探讨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在流浪儿童救助流程中的角色和存在的症结,分析广州市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组织相互嵌入的现实问题,提出嵌入式发展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流程再造,从而促使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救助网络。  相似文献   

18.
黄方 《社会福利》2014,(7):48-48
正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欧美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欧美国家的医务社工早期主要面向贫困者开展医疗救助,其服务范围主要在医院院内。后来,医务社工的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与健康相关的社会领域,服务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医院。医务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与医护人员一起评估和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在就医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19.
郝柱  万江红 《社会工作》2008,(20):19-21
重大灾害给受灾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层面带来深重的影响,以助人为天职的社会工作者如何发挥专业作用以帮助受灾案主走出灾害困境?本文以此为构思的出发点,通过对灾害救助特点以及社会工作在其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引发出从系统视角开展灾害社会工作的设想,尝试建构系统视角下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框架。  相似文献   

20.
冯元  冯曙 《社会工作》2010,(19):7-8
“以人为本”是救助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实践中,必须兼顾流浪儿童“个体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近年来,流浪儿童的精神与心理需求为“在社会保障、民政部门等福利保障机构中嵌入社会工作”(陈雷,2009)提供了契机,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人才以突破传统工作方法和技术上的制约瓶颈。江苏省南京市目前有10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