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省 《社会工作》2009,(23):18-19
目前,活跃在地震灾区的社会工作机构有上百家,服务的项目大致分为:心理咨询、扶贫开发、残障支持、社区重建;社会工作机构项目运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单一政府主导(如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儿童友好家园”项目)、单一民间社工组织运作(如青红社工的“小母牛残障人士扶贫计划”)社会企业模式运作(如YBC重建家园创业行动)。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2009,(1):16-16
公立和民办社工机构的培育与发展,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当下,用“踟躇前行”形容内地社工机构的发展也算妥切,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政府和社会对社工机构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扶持。社工机构要克服创建期的资金、人才、场地匮乏的困境,循着制度化的轨迹步入规范、成熟。需政府部门、NGO、社会大众形成的合力,亦即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项目购买等制度配套,NGO的管理理念创新、相互协同。社会舆论的认同与信任等。下面刊载的几篇文章就给予我们更多这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四川绵竹青红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青红社工”),作为一个相对纯粹的草根社工机构,从2008年12月项目开展至今,秉承“团结社区,发展生计”的核心理念,以专业服务于当地社区,在项目建设与运作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组织的相互嵌入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政府的主导推动和社工机构对政府资源的强依赖,社工机构在创建及运作过程中与政府之间呈现出相互嵌入的倾向和特点,其中政府对社工机构的嵌入突出表现为一种结构性的强嵌入,而社工机构对政府的嵌入则是一种制度性和职能性的弱嵌入。本文以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三家社工机构为例,来具体分析社工机构与政府之间如何相互的嵌入,以及这种相互嵌入对社工机构的实际运作及长远发展又产生怎样的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是传递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力培育和发展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必须对其清晰定位,研究其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四化"(即制度化、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问题,正确处理好与政府、与高校社工专业、与其他机构、与自身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颜政 《社会工作》2009,(15):42-45
“社工机构”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走俏的新名词,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后,政府改革、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日益凸显的社会基层组织。社工机构的核心是专业服务工作,通过建立政府购买、企业协议、机构委托、私人捐助等契约关系,为面对生老病残死的弱势社群、公益项目提供职业社会服务,以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相似文献   

7.
柳拯 《社会福利》2010,(3):10-11
外部购买 所谓外部购买,是指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向外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购买岗位与项目实现自身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式。上海、深圳等地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政府制定宏观政策、培育专业社工组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8.
温颖娜 《社会工作》2011,(13):58-59
与社会工作有关的“政策”,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工在工作中需要了解并在必要时给服务对象提供信息的社会政策或福利政策,另一类则是与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工本身有关的政策。下面主要简析“综援制度”这项与社工的服务提供关系最为密切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2009,(1):17-17
前不久,深圳市民政局制定的《社工机构行为规范指引》正式出台,以规范深圳市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运作,提高社工服务质量。根据《指引》,社工机构应招聘具有助理社工师或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或社工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  相似文献   

10.
社工院校创办机构的经验分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纯义 《社会工作》2010,(15):24-25
中部欠发达城市亟需根据现实条件,探索出适合于本地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有效地推进本地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办机构”模式(以下简称“高校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与背景下,依据现实条件而形成的一项推动中部欠发达城市社工机构发展的全新思路,是对适宜于中部欠发达城市社工机构发展模式的一种全新探索。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2009,(11):44-44
尊敬的社会工作界同仁: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于2009年8月4日-6日在江西省井冈山翠湖宾馆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论坛”。此次为期3天的会议,届时将云集众多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上海深圳社工机构的管理者、社工督导等专业人士,以“社会工作机构培育与发展”为主题,探讨新形势下我国本土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颜政 《社会工作》2009,(21):9-10
一部深圳慈善公益网发展的历史,就是深圳社工机构发展的剪影。2000年8月,深圳慈善公益网由十位志愿者自发组成草根团队与社区合办“社区人之家”、开展慈善项目公益活动起步。2001年在深圳市民政局支持下开通了“深圳慈善公益网”网站。2002年时任民政部副部长、中华慈善总会荣誉会长阎明复先生来深圳时亲临机构视察,  相似文献   

13.
黄禹 《社会工作》2023,(4):64-76+107-108
乡镇社工站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制度建设工程,受到条块关系的深刻塑造,其中政治动员、控制权分配和自主性激励是重要维度。本研究基于J县为期一年的乡镇社工站经验,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试图揭示乡镇社工站的运作机制及非预期性后果。研究发现:(1)弱政治动员、弱控制权分配、弱自主性激励构成的条块互动关系,塑造了乡镇社工站“弱整合”的运作机制;(2)“弱整合”机制导致乡镇社工站呈现出“不完全执行”的现象,社会工作专职化水平总体不高,但民政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分别采用“借力”“借势”的策略将治理任务转化为项目指标,拓展了条块关系“弱整合”优势。对此,建议从本地人才专业化培养、政社合作制定项目指标等方面加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4.
张晓琴 《社科纵横》2012,(1):42-43,50
成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已成为我国加快社区管理与服务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政府与社工机构关系互动为视角,阐述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困惑,对蓬勃发展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咏 《社会工作》2009,(15):56-57
深圳的社工发展是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设置工作岗位的模式进行的,而香港社工的工作环境大部分都是在所属的社会服务机构场所。社会服务机构作为第一环境担负起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第二环境则由工作的具体地点和社会服务机构场所之间的联系所取代。这样相比较,在“第二环境”中工作的深圳社工更具有挑战性,第二环境有多方面的特性:特有的文化、规范、程序、阶层和信息传达方式。那么在如此的第二环境中,社工如何开展专业工作呢?  相似文献   

16.
将城市养老机构建设纳入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序列。建议中央、省在“十二五”时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民生项目时,对城市养老机构的兴建、管理与维护给予倾斜,通过项目支撑,推进城市养老机构乃至整个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办社工机构构成中,高校社工教师团队合作的模式有其特别之处。理事会成员都是高校教师,没有生存压力,可以对项目进行客观评估判断;项目经费只要可以维持社工工资待遇和机构成本,老师们愿意倾尽全力进行无偿指导;在社区碰到的个案、小组、社区的疑难问题,理事们既是高校专业教师又有人生经验,又有对中国国情民意的认识了解,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技巧方法的底蕴,研讨探索都有深厚的基础和前提。这些特殊性是高校背景社工机构的优势所在,但要实现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还要实现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公立和民办社工机构的培育与发展,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当下,用"踟躇前行"形容内地社工机构的发展也算妥切,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政府和社会对社工机构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扶持。社工机构要克服创建期的资金、人才、场地匮乏的困境,循着制度化的轨迹步入规范、成熟,需政府部门、NGO、社会大众形成的合力,亦即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项目购买等制度配套,NGO的管理理念创新、相互协同,社会舆论的认同与信任等。下面刊载的几篇文章就给予我们更多这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2009,(21):15-15
最近,由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主办,多家社工服务机构承办的2009“福彩杯”第二届深圳社工运动会开幕。来自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福彩发行中心、深圳市福利中心、深圳市慈善会等单位及深圳市鹏星社工服务社、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深圳慈善公益网、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等社工服务机构,八百余人参加运动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工作发展的日渐受到重视,社会工作机构也快速发展起来,这不仅表现为政府部门对其下属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资助和提升,更表现为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其中许多高校教师也尝试创办社工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