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宁 《社会》2022,(6):46-56
<正>一、社会学的中国化:从1.0版到2.0版中国社会学家从民国时期起就呼吁社会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吴文藻、潘光旦、孙本文、费孝通等一批社会学家还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社会学本土化建设。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社区研究学派的本土化研究成果还得到马林诺夫斯基的赞誉。1中国社会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呼吁社会学的本土化,是基于大学的社会学专业教育面临缺乏本土教材、本土案例和资料以及基于本土田野调查的本土化理论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赵剑 《社会工作》2012,(3):53-55
社区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也是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努力方向或趋势,吴文藻、费孝通等一生的重要学术成就便是社区研究。本文梳理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社区研究的学术史,并重点关注费孝通对中国化社区研究的贡献,进而指出社区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前景:个案扩展与比较社会学思想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来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龙  风笑天 《社会》2001,(2):20-23
中国社会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以及理论架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乃至研究主题都受到西方社会学的深刻影响 ,因此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一直是社会学界的一个基本目标 ,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主题。30—40年代社会学界对中国化问题的讨论 ,逐渐形成了两种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一派以孙本文先生为代表 ,强调以中国的材料和事实对社会学基本理论进行重建;另一派以吴文藻、费孝通先生为代表 ,要求通过社区研究 ,增进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这一时期兴起的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讨论 ,随着50年代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中…  相似文献   

4.
杨清媚 《社会》2015,35(4):103
本文比较了吴文藻、费孝通和李安宅对知识社会学的引介与消化,以及在此指导下的经验研究,基于此尝试论证三人分别开拓了三种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路径。吴氏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主要依据,主张知识与知识人受限于社会本体论,走向实践改造社会的国家主义。费氏一直到1950年代之前似乎在曼海姆与韦伯之间摇摆;到晚年则尝试从新儒家出发,提出社会科学应借鉴诠释学,关注“心”的问题,从而重新接近张东荪的知识社会学。李氏原先引介曼海姆最积极,后来转向吸收张东荪的思想而走向韦伯,认为应该更全面地考察整个知识系统在社会中沉淀的不同层面。通过上述比较,文章尝试指出,社区研究可能需要与知识社会学结合,才能将我们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推至更深处。  相似文献   

5.
胡丹凤 《社会》2004,(7):8-11
在马林诺夫斯基开设了社区研究之后,得到了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回应,吴文藻、费孝通为后来的学者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在30年代后不断变化着,社会中的不同组织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曾经被定义为社区的对象同样在改变,变化之  相似文献   

6.
劳勤 《社会》1992,(10)
郑也夫,1950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哲学硕士,1986年获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现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任“知识分子丛书”主编。主要著作有:《西方社会学史》、《中国足球的出路》、《游戏人生》(即将出版)。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杂文百篇,已完成书稿:《知识分子与中国》、《代价论》、《语言社会学丛谈》。  相似文献   

7.
由民间发起、筹建的襄樊市社会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987年12月25日在襄樊市召开,近1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共襄樊市委副书记吴荣显致开幕词,湖北省工业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长余荣佩副教授代表省社会学学会到会讲了话。囊樊大学副校长姚明远同志作了报告,他概括地总结了由民间发起、筹建襄樊市社会学学会  相似文献   

8.
1985年4月1日至5日在武汉召开的“社会学与社会改革”理论讨论会上,与会者就共同关心的社会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学恢复六年以来,全国已有了一支数百人的社会学教学、科研队伍;先后建立了18个地方社会学学会和20个社会学研究所(室);3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社会学课程;出版了30本翻译编著的社会学专著;已有5本专业杂志和2份专业报纸;其中有的已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同时,大家清醒地看到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学研究应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社会学经过老一辈社会学家和社会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进入了一个通过恢复、重建而走向蓬勃发展和逐步规范、成熟的全新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开始,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大机遇。特别是2005年2月21日,社会学所领导为中央…  相似文献   

10.
论孙本文在旧中国社会学界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本文(1891——1979年),字时哲,江苏吴江人。早年在国立北京大学求学时,开始接触社会学。1921年赴美留学,专攻社会学,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擅长一般社会学理论介绍,是旧中国社会学的开创性人物之一。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如同许多其他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一样,社会学  相似文献   

11.
刘绪贻教授,1913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40年毕亚于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系,194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孚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学学会理事长、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他的研究成果已走向世界、曾以知名学者身份应美国和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赴美讲学,他的名字已列入美国乔治·华盛大学出版的《国际美国学专家名人录》、(1985—1986)。  相似文献   

12.
言心哲     
《社会工作》2009,(20):F0002-F0002
言心哲,中国社会学家。别名荣彰,湖南湘潭人。1921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加州阿尔托中学、太平洋学院学习。1923年入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和经济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28~1930年在燕京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1931~1936年任中央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教授。  相似文献   

13.
张亮 《社会》2003,(4):12-14
齐美尔这个名字对中国知识界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吴文藻、费孝通等中国的社会学家就在自己的著述 中介绍过他的学说,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一些翻译作品,才引起我国知识界对这位与韦伯同时代的德国社会学家的更大关注。关于齐美尔其人其事,我们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14.
旧中国的社会学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2年,由社会学家余天休发起组织的“中国社会学会”在华北成立。这是自十九世纪末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以后,在我国出现的第一个社会学团体。学会出版了《社会学杂志》(双月刊)。由于当时国内社会学者甚少,参加者寥寥无几,成立不久就无形消散。这是中国社会学家致力于组织专业性学会的第一次努力,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尚未具备,因而半途夭折了。事隔数年以后,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国家的中国社会学者陆续学成归来,社会学著作在国内的出版逐年增加,社会学也逐渐由少数大学的科目,推广到一般大学课程,由大学选教科目进而为专设学系,在大学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这样,组织社会学团体的想法在南方一批社会学教授中间开始酝酿起来。直到1928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想法才得以实现。是年9月6日,社会学家吴景超博士访美回国来到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孙本文为吴洗尘,遍邀上海各大学及在沪的社会学教授聚会,借此机会共同商议有无组织社会学学术团体的可能。席间,有孙本文、吴景超、吴泽霖、应成一和钱振亚等人提议组织一个地区性的社会学协会,结果获得全体赞成,决定成立“东南社会学会”,并创办《社  相似文献   

15.
刘海健  王毅杰 《社会》2009,29(4):219-223
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国社会学学会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4月25日至26日在河海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6.
《社会》1991,(1)
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是社会学恢复以来最早建立的系。作为全国较早出现的一支社会学教学与科研力量,从1980提3月建立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1990年12月7日,该院社会学系、社会学研究室、《社会》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建系十周年座谈会。兄弟院校的领导及社会学专家教授吴铎、丁水木、桂世勋、章人英、谢遐龄等应邀参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上大文学院院长王熙梅、上大党委书记孟宪勤也到会祝贺。  相似文献   

17.
改版启事     
《社会》2004,(10)
<社会>杂志自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成熟,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一份具有自己特色的、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性刊物.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更为关注社会转型中提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更加注意社会学学科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社会学的发展又面临一个最好的时期.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社会学的学术研究服务,使<社会>杂志成为展现社会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平台,经有关方面批准,<社会>杂志决定改版,即从2005年开始,<社会>杂志将由单月刊改为双月刊,每期约20万字,全年六期,逢单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人民币12元,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8.
简讯     
《社会》1999,(12)
9月29日,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举行如年度年会。学会副秘书长胡申生主持会议,钱关林秘书长做工作报告。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就国企改革对社会学提出新课课谈了自己学习“四中全会”的体会,华东师大吴挥教授以“上海社会学重建对年”为题,对上海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作了分析。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学所了水木和卢汉龙,财经大学沈志义,复旦大学陈天仁、胡守钧和彭希哲,黄浦区党校徐家驷,华东理工大学鲍宗豪等就邓小平理论对社会学的贡献、社会保障、人口、社会共生现象、社区建设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会长石税三作了总结发言。本次年会收到近40…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月20日至1月23日,在沈阳召开了辽宁省社会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社会学研究新成果交流会,参加者共有社会学和其他有关各界人士四百多人。会上有社会学专家、学者三十多人谈了个人或本地区的社会学研究新成果,交流了信息,总结了经验。这次会议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社会学会议。辽宁地区共有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的学员四千五百多人,遍及机关、企业、军队、学校。会议得到了辽宁省和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社会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员代表大会,1982年6月7日至9日在南京召开,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罗青在会上讲了话;中国社会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吴承毅作了大力开展社会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题报告,他回顾了我国社会学的发展道路,指出在我国发展社会学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最近召开的全国年会盛况,提出了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