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5·12地震给受灾地区带来重大创伤,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对自然灾害以及灾民灾后恢复情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本研究正是基于汶川地震极重灾区进行的大规模走访调查,用统一的研究框架,分析目前灾区可持续生计现状。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核心是5种生计资产,分别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
环京津贫困带面临着贫困和生态脆弱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审视,环京津贫困带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资金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比较薄弱,"生计五边形"显著缩小,这是区域难以脱贫及容易返贫的重要原因.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念,建议通过创新扶贫机制与政策、跨区域合作减贫、发展生态经济、加强教育培训、强化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等,促进环京津贫困带"生计五边形"扩张,进入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减贫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3.
胡彬彬 《社会工作》2015,(1):46-52,125
城市贫困群体区别于农村贫困人群,具有致贫根源上的结构性、经济上的更脆弱、环境上的高风险、社会中的被排斥、心理上的边缘化等特征。起源于上个世纪末的"可持续生计"概念虽然最初立足于解决农村背景下的生计问题,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生计分析,也为我国的城市减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将可持续生计分析应用于我国城市减贫工作中,需要对其资产要素、作用路径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本土化"的修正,构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城市贫困群体生计框架。  相似文献   

4.
于素芳 《社科纵横》2012,(11):46-48
研究目的:探讨因采煤塌陷出现的失地农民的真实生计状况,并提出确保采煤塌陷区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的建议。研究方法:运用田野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反映压煤村庄失地农民的生计现状,采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失地农民理论论述和制度性规定与设计。研究结果:采煤塌陷区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研究结论:必须采取措施确保采煤塌陷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如“采前预防、采后复垦”、确立可持续的土地补偿标准等。  相似文献   

5.
陈炜 《社科纵横》2013,(10):31-33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对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贫困农牧民家庭生计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本文通过梳理泥石流自然灾害应对与扶贫开发的理论,剖析了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频发的成因和扶贫开发的困境,进而得出贫困灾区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它也是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地震灾区社会工作、社会资本及经济发展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架构。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是社会资本;根源于人们基本的生存、发展和社交需求,社会工作有助于地震灾区增进相互信任,增进社会资本,恢复社会秩序,进而促进灾区经济增长。地震灾区社会秩序的重建,应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社会工作服务为切入点,营造个人、社工机构、企业与政府之间高度信任的环境,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复兴经济。为此,需要整合灾区福利资源,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体系中明确社会工作的地位、角色、权利,并搭建社会工作交流平台;同时,以政府和公益慈善机构通过社会捐赠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加大社区重建的经费投入,保障地震灾区社会工作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8):96-99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之而来也使得很大一部分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弱势群体,因为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掌握的谋生技能有限,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日渐衰下,而这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实施精准扶贫政策,2020年全面脱贫"的政策大相径庭,文章通过对会宁县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的失地情况和失地前后生活水平的比较以及对影响村民生计维持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浅析了郭城驿镇清凉社区村民可持续生计的模式,如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多元补偿机制、再就业培训、鼓励农民转换角色等模式。  相似文献   

8.
陈涛  陈锋  王小兰 《社会工作》2011,(2):14-18,24
本文是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及其项目团队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在当地开展项目工作和提供有关服务的一个经验呈现。主要介绍服务站及项目团队如何针对震后有关地方的特定情势与需求,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为基本取向,在一个过渡安置点设计和开展"社区生计"项目,重点面向伤残人员提供围绕生计互助小组的培育与发展的多元综合服务之过程,并对此做出阶段性的反思、总结和相关讨论。作者期望可为灾后重建社会工作及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性,易使得心智发展水平尚不完善的儿童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病症。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31篇文献综述,结合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服务的亲身经验,以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为理论视角,尝试构建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本土性分析框架和实务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性,易使得心智发展水平尚不完善的儿童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病症。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31篇文献综述,结合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服务的亲身经验,以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mnment)为理论视角,尝试构建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本土性分析框架和实务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品 《社会工作》2012,(8):61-64
服务型政府与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改善民生是推进政府转型的主要力量,并对服务型建设提出相应的要求。而服务型政府以民为本,是改善民生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政党,其前途命运取决于民心向背。民心向背的关键在于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解决好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3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曲折有反复;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里,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切实保障民生、极力改善民生,使中国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经验教训可概括为四条:必须始终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始终坚持主要依靠制度和法律来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全胜 《社会工作》2008,(20):40-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和选择的动态的价值目标,它通过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建设既定的目标发展。我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等价值取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只有重视并发挥这些价值取向的作用,才能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4.
肖日葵 《创新》2007,1(6):30-34
当前农村减贫效果有限,原因之一在于农村社会救助以收入维持为主要目标,缺乏"发展"维度。救助对象局限在绝对贫困人口,未能满足边缘贫困人群和有劳动力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资产社会政策主张减贫策略并非简单地直接增加穷人的收入,而是要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通过资产建设,可为穷人提供可持续生计,提升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降低其脆弱性,增强抵御风险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帮助穷人建立、积累个人资产和社区资产,可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救助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was applied to analyse the lives of visually disabled people with the goal of creating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specifically suited for the daily needs of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Empirical evidence was drawn from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12 visually impaired participants who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conditions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then with 6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who had professionally successful lives in Thailand’s capital Bangkok.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self-concept and societal attitude were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in constructing a secure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or visually disabled people. Additionally, social acceptance wa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to enhance their livelihood.  相似文献   

16.
"敬畏"意识作为一种存在,在当今社会中更是一种修养。随着我国民生事业建设的大力推进,把"敬畏"意识融入其中就颇有意义,一方面可以逐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感,另一方面,以民生为主体的社会公共性建设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撑,从而使民生事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内地灾害救助的发展及与港、澳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地的灾害救助从灾害管理到灾害的统计、核定、评估,应急预案和响应,从生活救助到恢复重建,从资金物资储备到捐赠,已经形成了较具规模的主体框架,并在救灾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香港、澳门的灾害救助有着各自的特色,香港基金式管理方式和澳门部门联动与灾民中心,为内地灾害救助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资源的承载力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能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前景。本文旨在从支撑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要素出发,系统界定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内涵,以期为政府制定、调整和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雷 《社会工作》2011,(4):80-83
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意义重大,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需要,更是提升和巩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需要。从具体实践来看,杭州市试点地区或机构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或者着眼于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体系,或者着眼于健全科学长效的运作模式,或者着眼于社会工作岗位的分类设置。未来杭州市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可围绕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近期的工作设想等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