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新阶段。和谐社区的构建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发展时间不长,发展速度却相当快。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志愿服务担负着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研究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分析存在的问题,探求推进的策略,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瑞 《社会工作》2012,(10):91-93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对西宁社区志愿服务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尝试依托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寻找社区志愿服务的支持性因素,以期构建起坚实有效的支援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慈善事业,推进慈善文化建设是发展慈善的重中之重。志愿精神作为慈善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汲取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精髓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赋予当代慈善文化新的内涵,有益建构了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的框架中,除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理想信念的引导、正确荣辱观的要求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而弘扬时代精神是由人、为了人而提出并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体现人民的主体性,才能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志愿精神内涵的特质及其志愿精神的现实化,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内涵。因此,充分发扬志愿精神,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志愿者行动的现实,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原则,就是为了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得到最大限度的社会认同,并深植于最广大人民的心中。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实现国民认同的量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社会信仰的质的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和谐”视角下的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题。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前沿和缩影,和谐社区的构建便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主题。本文即针对我国当前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探索,以期有助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社区志愿服务在国家民政部门的主导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村社区志愿服务也逐渐丰富发展起来。当前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着农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度低,"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化水平低,制度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动摇,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和扶持,构建农村社区志愿者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农村社工指导下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健 《社会工作》2009,(5):38-39
随着社区开始成为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老年人对社区福利和社区照顾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也越来越强。且老年人群体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力量越来越大,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发挥这一部分人群的力量成为建设和谐社区不可忽略的部分。带着这样的出发点,我们来到广州某社区,以社区内的老年人为依托,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功能,以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为社区的发展建言,以体现老年人群体在社区建设中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贫困救助是我国社会服务的永恒主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与弹性要求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贫困救助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以其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特点,可以有效地填补社会救助政策的漏洞。本文描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了当前社区服务和社会政策存在的缝隙;立足社区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出了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应该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寄望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和具体家庭需求的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0.
王江兵 《社科纵横》2012,(3):217-218
当代青年的道德危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道德构建面临着诸多矛盾困境,笔者提出了把青年志愿类社团建设作为探寻当代大学生道德构建新契机的观点。青年志愿类社团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构建目标、道德实践途径和道德人格建设,契合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构建的需要,有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构建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1.
贫困救助是我国社会服务的永恒主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与弹性要求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贫困救助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以其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特点,可以有效地填补社会救助政策的漏洞。本文描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了当前社区服务和社会政策存在的缝隙;立足社区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出了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应该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寄望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和具体家庭需求的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环节是什么?本文认为,建设和谐社区应以满足居民需求为中心,紧紧围绕"居民需求"开展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建设完善的"居民需求网"。社区"居民需求网"应包括"需求了解网"、"需求满足网"、"需求评估网",三者共同架构起一个需求网络体系。和谐社区的建设工作,应以社区"居民需求网"建构为重心。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12):71-74
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当前,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但是面临体制、人才和管理等很多现实的问题。在探索志愿服务常态化的过程中,社会化是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实践基础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而先进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社会才能朝着正确、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定春 《社科纵横》2006,21(1):23-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谐”一词,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艳曦 《探求》2009,(1):59-61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区的标准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异曲同工。今天的物业管理追求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管理和服务,缔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担当"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科学界定志愿服务、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等基本概念及其内涵是志愿服务立法的基础.基于倡导志愿服务行为和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立场,志愿服务立法中对志愿服务的界定应当摒弃组织性要求;基于广泛保障志愿者权益的需要,志愿者界定应当采取中义定位,并与注册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和登记志愿者的志愿者认可体系相关联;基于志愿服务法调整范围限缩以及与其他法律规范相衔接的原园,志愿服务组织界定应当强调其依法登记成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演化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也是有效推进中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在分析目前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改进社区志愿服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哲学渊源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后,本文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海 《社会工作》2010,(7):18-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成,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是以家庭和谐为基础,家庭和谐的基础又是建立在和谐婚姻之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