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 ,人类的情感残缺和个体的精神创伤成为她小说创作的独特的表现视角。其作品中的情感残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 ,人们的愚昧、麻木造成人间无爱 ,表现为冷酷和残忍。 2 0世纪 30年代的华北大地 ,广大农民承受着来自封建势力、外来侵略者以及自然环境的三重压迫 ,处在原始的生存状态下 ,充满着动物的悲哀。这是个无爱的世界 ,他们是被情感所放逐的一群人。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 ,王婆为了眼前的麦子可以眼瞅着自己…  相似文献   

3.
王峭 《理论界》2006,(10):178-179
弗洛伊德学说提到过童年决定性影响,一个作家的个性特征和创作风格是可以追溯到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印痕的。本文从两个方面,即生活体验与自传性的叙述方式的巧妙结合以及生活体验与作品中悲剧意蕴内在联系,论述了萧红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萧红,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女作家,曾以其风格独具的小说作品独步于中国现代文坛。除了小说散文,萧红还创作了为数不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将萧红的诗歌纳入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与冰心、湖畔诗派及林徽因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萧红诗歌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它们是萧红基于切身体验与挚诚的生命感受之上的心的诗、心的歌,是她自身性格、情感、经历的忠实记录,自然流露,具有洗尽铅华的自然本色之美。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6.
萧红从1933年在哈尔滨初登文坛,到1942年谢世搁笔香港,虽然只有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却留下了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由于时世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萧红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情感脉络.本文仅就她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情感的变化,谈谈萧红作品在抗战前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的一位女作家,萧红与其他女作家一样,热切关注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命运,着力探索妇女自由解放的道路。从早期的《王阿嫂之死》到最后一篇小说词、城三月》,萧红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以女性为主角,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萧红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表现也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的。一萧红,一位幸运的作家,一个不幸的女性。创作生涯的一帆风顺和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反差强烈地结合在她身上。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使人迷们,令人叹息。然而,有一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妇女的不幸处境和痛苦,她…  相似文献   

8.
《孩子的讲演》是萧红创作中较为殊异的一篇小说。借助于对小说主人公情态和心理的分析 ,可以  发现作家自我的身影 ,这对于把握萧红的创作个性 ,进而透视其创作过程以及在整个左翼与抗战文坛的地位与心态颇有价值。同时 ,这一分析也留下了左冀与抗战文坛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9.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张丽丽 《齐鲁学刊》2008,13(3):155-157
从自身生命的历程中,萧红在心理上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民间情结,由此决定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下层社会的关注与向民间立场的转移。萧红作品中注重表现民间潜在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志以及民间原始情义的博大和仁慈。风俗民情的渲染和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民间风景得到了更充分地呈现。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女性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长期被遮蔽,还原一个真实的萧红无疑困难重重。对于她的成长,至今尚有一些谜团有待解释。在萧红的生活史中现存最大的一个谜团,是订婚的时间与未婚夫的人间蒸发。尽管似乎遭到否定,但种种的蛛丝马迹,仍指向萧红初次订亲的未婚夫与抗日名将王廷兰有渊源。从文学的思想性看,在萧红那里,性别的问题是与人生的问题、阶级的问题、种族的问题搅缠在一起的。她是从切实的人生出发,以生命的价值为原点,去表现历史人生的种种苦难,民族国家的宏大主题也因此而具有了深厚的民众生活基础。从文学的艺术性看,萧红熔铸前卫与传统,以丰富的艺术创新促进了汉语写作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刘艳 《齐鲁学刊》2006,(3):98-102
萧红终其一生陷于孤独与寂寞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生死场”上的孤独体验。正是对这种过于沉重痛楚的生命孤寂体验的承载,使萧红可以从自己的女性立场出发,感同身受地唱出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展现出女性孤独而无望的生命存在,透露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尤其是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在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丁玲与萧红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一,丁玲的个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相互交错、此消彼长;萧红由一位激进的左翼作家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二,丁玲顺应主流意识需要刻意展示农村革命进程与农民心理变迁,萧红关注东北农民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革命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三,丁玲依据政治理念,从社会分析角度对生活作出评价;萧红从生命体验出发描摹农民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左翼小说家萧红从"五四"文学传统中吸取了艺术营养,把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与左翼文学的革命叙事结合起来,将女性的立场贯彻到社会革命的题材中,创造了一种融细腻写实与温婉抒情于一炉的小说风格.萧红的经验,有助于人们反思左翼文学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邱培成  魏捷 《北方论丛》2003,2(5):102-105
萧红从20岁时开始了流浪飘泊的生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感情生活的屡屡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逐下,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方,萧红的学生涯始于这飘泊也终于这飘泊。在流浪飘泊的生活中,萧红没有什么可以永久的依靠。在现实生活中,萧红常陷于困境,生活的,情感的,萧红常常是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或妥协,或说,萧红总是难以把握她自己的现实处境,她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暂时的“稳定”,而最终又都走向了自己难以预感、难以忍受的一个个深渊。这是萧红生活的悲剧。面对如此苦痛的生活,萧红如何在她自己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是写作。正是因为写作,萧红才得到了一种力量,得到欢快、欣慰和可靠的支撑。对萧红写作意义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理解一位作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北方农民奴隶般的生存状况和苦难的命运遭际 ,小说流贯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意识。同时 ,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 ,又将这种悲剧色彩涂抹到对于女性命运的探索与关爱上。  相似文献   

17.
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作家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题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这既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础,也与当时的生活现状及审美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也因此,萧红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8.
程玖 《阴山学刊》2005,18(5):20-24
庐隐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领域涌现出的两位女性作家,富有传奇性的坎坷经历和令人赞叹的卓越才华。社会的积弊、命运的悲苦铸就她们极其叛逆的性格和倔强的生命意志,苦难与抗争构成二者共同的抒情主题。但比起庐隐,萧红的抒情小说主题又显示出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生死场》全书贯穿三个家庭生与死的故事,因此家庭描写是研究其文本不容忽视的方面。萧红着力刻划了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异化,通过若干女性在家庭中的遭际,包括家庭暴力、生育难产、动物式性行为和男性薄情,折射出女性对于"家庭"的恐惧性想象,并揭示这种恐惧对于女性某种程度的普适性和宿命色彩。小说中落墨最多的王婆形象,除了表现出黑土地上底层民众"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之外,还传达出作者颠覆传统家庭观念的渴求与努力。萧红独立的女性视角有机地融铸在"民族生死’’的宏大话语中,使得文本具有了或显豁或隐微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