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呈现持续良好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因素2006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  相似文献   

2.
今年上半年,各地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良好。一、基本情况(一)农林牧渔业产出平稳增长据全国31个省(区、市)统计,上半年全国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出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三农”问题倍受关注,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增多,一季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出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国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出达到48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6%,增速与上年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新世纪的头一年,也是“十 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产出继续增加,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由于农民主动调减粮食面积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今年夏粮继续减产,但各地加大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蔬菜、水果等其…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但农产品价格下降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寻常的一年。年初虽然受到"禽流感"袭击,但是,在"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动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非凡成就,超额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2002年农业与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三农”问题倍受关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增多,农村各项改革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一季度农业与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农民增收压力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规模的不均匀性与劳动成果的不确定性的存在 ,决定了农业的家庭经营 ,农村合作经济提高了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变动及科学技术进步 ,又导致农村合作经济制度随之演进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山东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与2005年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山东省的情况看,无论是粮食生产、农民收入,还是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年来没有的好形势。2005年,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两个趋向”的正确论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和领导力度,山东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良好势头就可能得到保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二季度末,农村常住户在外务工的劳动力(不包括举家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此重为16.4%,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在外务工劳动力80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70万人,增长4.8%。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加强农业科技工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受到“非典”疫情的袭击,又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地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克服了“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经济呈现出前高、中低、总体平稳的特点。“非典”以后,农民收入呈恢复性增长;但粮食生产因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今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贸市场秩序得到规范,农村各项基本政策得到较落实。但是粮食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不容忽视,农民增收困难仍是根本问题。为此,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最新成果 ,发挥后发优势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必须遵循农业和信息发展的共同规律 ,与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紧密结合 ,寻求多种途径 ,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国家在加强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落实近年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基本建设投资、信贷资金中用于农业的比例;实行粮食地区平衡和省长负责制;较大幅度提高棉花定购价格等政策措施。各地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保  相似文献   

17.
如何深入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针对当前不断深化的农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分析农民教育如何驱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将农业软实力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理论,依据2011—2019年中国CCAD数据库,构建中介效应、空间计量以及双重差分模型对农民教育影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农民教育显著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2)农业软实力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3)农民教育对周边省份的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4)开放程度存在双门槛效应,经济水平和农业用地存在单门槛效应。(5)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产出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2002年上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虽然夏季粮、油因灾减产,但各地加大了农作物结构、畜牧、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农业总产出继续增加。据统计,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633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略有回升。在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1、夏季粮、油因灾减产。据对夏粮主产区抽样实测和非主产区初步统计,200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877万吨(1975亿斤),比上年减产296万吨(59亿斤),减2.9%。今年4月下旬以后,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大面积降雨,前期看,对缓解旱情非常有利;但随后阴雨不断,部分地区洪涝灾害相继发生,对小麦灌浆成熟不利。黄淮、江淮、江汉地区夏粮单产大幅度下降,总产减少。其中:山东减108万吨、湖北减87万吨、江苏减63万吨、安徽减52万吨,河南减49万吨。夏季油菜籽种植面积增加,单产略有下降,总产量958万吨,下降12.2%。  相似文献   

19.
平果位于广西西部偏南,处于邕色公路的中心点,又是南昆线的途经之地。对于农业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党的十四大以来,平果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县府的领导和带动下,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加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1997年更是成绩喜人。原因是平果人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全县农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福建农业经济运行态势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福建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农村社会较为稳定,但农业和农村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为此提出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