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儒学西传——欧洲哲学思想嬗变的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明清之际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中的"儒学西传"进行了探讨,梳理了儒学西传的渠道,揭示了在异质文明相碰撞的历史背景下儒学对欧洲发生深刻影响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该过程是一个从自发走向自觉并最终发展成为欧洲社会的内在需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但这些信息为更多人所知却是在17和18世纪。对中国的大规模发现始于访问过中国的耶稣会士寄回的各种报告的出版以及他们向欧洲介绍中国经书的译作。这些知识在学术界被不断地讨论,最初是耶稣会士和宗教阶层,接着是启蒙运动的信徒。它们同时也成了整个欧洲就福音传道方法或"礼仪"的种类而引起的广泛辩论中所使用的工具:中国的贤明形象、自然神论、开明的专制政体,这些都为意大利及欧洲的思想家们的辩论提供了有趣的素材。同样的,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最初只限于教会内部和不同教派之间,但慢慢地就冲破了宗教论争和福音传道方法的限制,牵涉到了更广泛的议题: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体系还是一种宗教?讨论的对象也变成了对宗教本身的定义、文化与信仰的关系、对上帝的看法、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相对性这些问题。这些信息从而被用于更深层次的辩论之中,中国的体系被当作是这样或那样的国家的和道德的观念的标准。启蒙运动将辩论的焦点集中于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体系的"合理性"上。因此,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传说就如在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在意大利滋生出来。我们将介绍几种观点,其中从无条件的赞美到苛刻的批判都有。意大利的作家们参与了欧洲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战并考察了最新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著作。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亲华者"、"排华者",及以调和的方法破除关于中国的早期传说者。  相似文献   

3.
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观和仁德政治论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者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论来批判君主专制的统治和程朱理学的虚伪。二者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相似,但现实环境的根本区别致其成效迥然不同。此既证实了儒家文化精华的普适性和永恒性,又说明了儒家文化优化内核与时俱进,并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之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儒学长期居于官方哲学地位。官学地位制约着儒学的发展,使它变成封建社会的辩护意识;既促进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也导致其逐步僵化。儒学在失去其官方哲学地位后,至今仍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这启示我们必须对它重新研究,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儒学在战国时期就已传到岭南,直到汉武帝在全国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才开始在岭南普及开来。随后,儒学的不同发展形态也先后在岭南风行起来。进入明代中叶,陈献章在岭南开创了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鼎足为三的江门学派,同时也奠定了岭学在全国的地位。儒学在岭南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巨变主要表现为:岭南文化结构上的从远儒尚朴到崇儒容外,儒家经典关注上的从《春秋》兴文到《大学》治世,儒学重构思路上的从以道释儒到以儒释新,社会价值观上的从士民二元到士民一致。  相似文献   

6.
从18世纪起,德国思想界的沃尔夫、康德、黑格尔、谢林等都曾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价值取向评论介绍过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文化艺术界的歌德、席勒、海涅、黑塞、布莱希特等都倾情研究和赞赏中国文化。德国传教士与儒学传播的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和卫礼贤。卫礼贤对于儒家思想的把握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不同于一般的传教士和汉学家。黑格尔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中国的哲学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福兰阁著作等身,最负盛名且穷其毕生精力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从18世纪至今,中国的古哲在德国文化中拥有了自己的地位。在目前德国,孔孟老庄等先秦哲学家的影响很大,《论语》的译本已有十几种,《老子》的译本有104种。有些《论语》译本还附有汉语文本、拼音、解释等。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教士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具备条件对中西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的群体.为了宣教的需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思考,作为一种来自异域文化的比较审视、旁观照察,对我们体认儒学历史文化的价值是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与中国的交往始于18世纪。19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差会”向中国派传教士,通过传教士,中国文化典籍大批输入美国。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汉语教学和中国学研究蓬勃发展,美国商人和企业家纷纷设立基金会资助中国学研究。美国的儒学研究既全面又系统,如经学史研究、经学思想研究、孔子研究、孟子研究、荀子研究、宋明理学研究、清代儒学研究等,都有成批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9.
启蒙运动对18、19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启蒙运动具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世界主义等特征 ,并对对 18、19世纪西方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方音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东汉后期儒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官方经学的式微;二是儒学思想的精华,渗入到士人的心灵意识中去,成为批判现实的重要推动力。儒家固有的艺术精神的复苏为东汉后期文学的新变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末,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等人向读者介绍了<圣经>"年代学".<圣经>"年代学"按照"亚当族谱"定历史,宣称世界历史一共"五千五百五十年",所有民族,包括中国人,都是犹太人的后裔.这个"年代学",以及附属于该学说的"自西徂东说"、"中国人种西来说",在中国引起不同反应.更有兴味的是,17、18世纪的在华耶稣会士从儒家经典中察觉,中国历史有"四千年"的文明史,而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史前历史应该更长,远远超过<圣经·创世纪>的"年代学".在华耶稣会士写信回国,要求按照中国人的记载,修订欧洲的"年代学".伏尔泰最终按中国年代学确立了近代历史观,从中可见中国的儒家历史观对于欧洲17、18世纪历史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17-18世纪,中国的灿烂文化,曾使西方国家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17-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欧洲文化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建筑领域里,最典型的变化是欧洲在18世纪出现了"洛可可"艺术和自由布局的"自然风致园"英中式"园林.  相似文献   

13.
儒家、道教和佛教三家思想互相借鉴与融合,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儒释道三足鼎立,其融合发展逐渐成熟深刻,文学艺术作品中多见其影响。儒释道的融会贯通在明清小说代表之一的《西游记》中有着典型深刻的反映。《西游记》不仅仅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它还将儒释道三家文化融合,开篇就以石头文化来讲述儒释道三家的联系。同时,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它用具体的人物代表三家,反映了儒释道融合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分析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主体性理论,辩证地看待现代西方主体性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从中吸取为我们所用的积极东西,坚决抵制消极尤其是错误的东西对我国的渗透。尽管目前我国有一些青年受现代西方主体性思潮负面影响较深,但我们不能过分斥之,必须及时对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正面的东西进行正确而又科学的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5.
从16世纪末开始,俄国利用"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大举东征,向亚洲北部殖民扩张。俄人东渐大致有四个原因:"寻找"东方出海口;"寻找"与中国贸易的"商道";"寻找"神话中的"金毛羊";掠夺黑龙江流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西游记》批评了儒释道三教中虚妄、怪诞、迷信的成分 ,对三教中契合士大夫生活情趣和人生哲学的成分则大加推崇。因此 ,《西游记》的“三教合一”观反映了中国士大夫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西欧诸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还是福祉,如何实现自由与平等.为此,西欧诸国的思想家们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这样一场激烈的交锋.我们应在工业文明的视野下探讨这场论争,梳理其基本内容,考察其具有的历史意义.从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这场论争不是思想家们的个人之争,而是关系到社会发展道路的如何选择,以及对工业文明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同时,尽管《西游记》也深受佛学思想的强烈影响和渗透,但仍无法完全背离本土文化的思想渊源而彻底倒向佛学。就小说中仁爱思想的表述来说,作为佛学仁者化身的唐僧遭到贬抑,而具有先秦儒家仁者精神的孙悟空却得到赞美,这成为先秦儒家思想精神存在于小说中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尽管人工智能科学是在二战后才在西方科技界涌现的,但其思想根苗至少可以上溯到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哲学。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问题可被一分为二:第一,建立一个能够展现真正人类智能的纯机械模型,在观念上是否可能?第二,若前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怎样的人类心智模型才能够为这种模型的建立提供最佳的参照?本文将论证,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对上述第一个问题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而霍布斯则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至于第二个问题,休谟关于心智构架的重构工作,就可以被视为当代AI科学中的联结主义进路的先驱,而康德在调和直观和思维时所付出的努力,则为当代AI专家整合自下而上进路和从上至下进路的种种方案所应和。一言以蔽之,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哲学实乃AI科学的一个潜在的智库,尽管AI界的主流对此并无清楚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