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汉唐时期诸“胡”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唐时期,乃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广泛接触和交往的时期。大量史升显示,当时所称的“胡人”,並非某一特定民族的代称,而是汉王朝四境之外,众多其他民族的泛称。“胡人”包括诸多民族,故其相貌彼此有别。但大部分“胡人”不同程度地具有高鼻、深目、多须髯的面部特征,其中西部的“胡人”尤甚。  相似文献   

2.
圣地移植是西藏历史地名“一名多地”特点的重要形成原因? 它不仅是藏族文化发展史的动态反映?更 为我们研究西藏早期历史上的象雄与吐蕃关系、吐蕃王统世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概而言之?两个“ 魏摩隆 仁”?凸显出西亚、中亚、西北印度文化对以象雄苯教为代表的西藏早期本土文明的影响?两座“苯日” 不但标志 着源自西藏阿里冈底斯神山的象雄苯教在工布地区的传播?也暗示了早在雅隆王朝(吐蕃王朝的前身)正式成 立之前?象雄就已武力征服藏东南的娘波、工布、塔波三小邦?两座“拉日江妥”?揭示了雅隆- 吐蕃王朝的政治 中心由工布向山南雅隆河谷迁徙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3.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王朝,从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开始,至1368年覆亡,享国还不到一个世纪.尽管元朝国祚不永,但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与"中国"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号只代表某一个政权,而"中国"的涵义则有很多,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即使用来指称政权,也常常不指一个政权,或指同时并立的几个政权,或指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多个政权。经过元朝和清朝的转换,到中华民国定国号为中国,"中国"与"国号"最终实现了统一。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元朝和清朝除外)都不能等同于历史上的"中国",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也不是以国号为代表的某个政权的疆域,而是包含了为中国所继承的当时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所控制的疆域。  相似文献   

5.
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自治区教育局在南宁召开了“研究自然科学领域儒法斗争”座谈会。到会的有我区十所高等学校、柳州钢铁厂工人大学、区直各中等专业学校和有关单位的代表共一百三十人。区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区教育局负责同志在会上讲了话。座谈会上提出的初步研究材料共二十四篇,发言的有工人、工农兵学员、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发言内容包括先秦直至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建筑、冶金、机械、化学等各方面。座谈会上,同志们努力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阐明我国劳动人民创造自然科学的历史,研究儒法两家政治和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6.
“和亲”外交策略对中国古代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游牧民族的“和亲”为民族间的“通贡、互市”提供了政治保障,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华多民族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榜样。本文通过简述中国古代和亲外交历史,阐释“和亲”对各民族之间“通贡、互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 为什么要评价历史上的唯心主义?这决不是发什么怀古幽情,也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为了“温故知新”,为当前的伟大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在我们民族历史上,借鉴前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如西周以殷亡为鉴,坚持和发扬“我道唯宁(文)王德延”(《周书·君(?)》)的传统,取得明显的政治效果,使周代延续八百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奠定了中国统一民族心理感情的基础。西汉以秦行酷法速亡为鉴,制定“霸王道杂之”  相似文献   

8.
历史记忆在特定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中产生,存在于叙事和学习等社会互动中,历史记忆蕴含着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体验和共同情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赖以形成的根基。清朝统治者在将清王朝凝聚成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共同体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涵盖全体(即“中国”)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继承并发展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认同”意识,接受、吸纳域内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穿越和打破王朝内各族群文化界限,整合王朝历史记忆,完成清王朝“中国认同”的内涵建构。因此,阐释清朝历史上各民族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现象,探索“中国”作为“国家”的独特生长方式,总结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动因和方式、类型与规律,这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我国宪法的共和思想不仅对发展我国的宪法科学理论,而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共和的词义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历史年号,而在西方国家历史上主要是指国家政体.共和政体相对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稳定、最好、最值得实行的政体.共和中有民主,但共和中的民主是受节制的民主.目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制度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和.不同阶级的共和表现在代议制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上;不同政党的共和表现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不同民族的共和表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不同所有制的共和表现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和表现在“一国两制”方面.  相似文献   

10.
百越民族史学术讨论会于6月17日至24日在我校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研究机关和博物馆等三十二个单位六十多位代表参加,提交大会讨论和报告的论文五十篇。百越民族分布范围很广,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的泛称。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同国内其他民族的研究相比基础是薄弱的,在学术上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越南当局出于对外侵略和反华仇华的目的,大搞所谓越族历史研究,宣扬“以越南为中心”,鼓吹“中国文化南来说”,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显在的样式”包括各民族文学不同的表达形式、语种、文学样式、不同的传播介质。中国文学的多民族特征表现出“独享”向“群体共享”的发展趋向和复杂的“独享”、“群体共享”与“部分共享”并存的多重特性。中国文学的“隐性式样”则是制约和影响中国文学精神形成与文学发展历史轨迹的各民族复杂的文化形态和关系。传统文学史写作中线性的历史时序,忽视了共时性的历史空间各民族文学间的影响和融通。文化、语种、文学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并整体推进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史结构中四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民族及其政权、疆域与统一国家疆域形成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理论研究问题,它包括民族问题、民族政权与疆域问题,也包括民族政权的疆域与统一国家疆域的形成问题。多年来,学者们对此十分关注,或是做综合性研究,或是做局部研究,成果显著。归纳起来自建国以来学者们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包括:1.今天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是不是中国民族?2.汉族以外中国各古代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还是属于外国?3.中国古代疆域是以汉族建立的王朝为准还是包括少数民族及其政权的疆域?4.中国古代疆域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问题。秦代,首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特别政区——“道”,并委任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臣邦君长”、“臣邦君公”(见《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这可谓中国历史上“土官土吏”(见《明史·土司列传》)之所始。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沿袭并发展了秦代这一政策。至唐、宋时期,在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实行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羁縻”措施。始于元,完备于明、清的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可见,有宋一代的民族政策,在中国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宋代对南方诸族的羁縻政策的主要内容,作一初步的综合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全中国的封建王朝。元朝取代宋朝不是什么“历史的倒退”,也不是什么“中国经济濒于毁灭”,而是历史的进步。元王朝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商品经济在宋代发达的基础上取得了比较大幅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更是多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王朝的国家.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在历史时期对地名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分析了民族语言形成的地名对历史地理研究的价值,表述了其在历史研究和地名工作中的意义,并希望在今后的地名文化研究中能得到进-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由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局面,是当时国内阶级矛盾的集中反映。在一般情况下,异族统治者代表着落后的政治势力和生产关系,“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氏族所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地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反杜林论)第80页〕一一二五年,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在灭掉契丹贵族建立的辽王朝后,继续向前进攻。由于宋王朝政治上的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教育雷学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央王朝在民族地区所实施的民族教育(即以民族地区的官学为主体的学校教育),是个从无到有的渐进过程.对之进行研究,当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民族教育和民族关系的情况,也有助于我们探讨现今的民族教育问题。一、民族...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近来对讲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应不应该有所选择,有所避讳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活跃,这是学术界二十多年来对民族关系史讨论的继续和发展。为了把讲述民族关系史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起来,孙祚民同志在《民族关系史与爱国主义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各独立民族国家‘互为外国’”的观点(见《光明日报》1984年6月27日),这实际是孙同志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只能以汉族统治者所建立的王朝疆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9.
朝鲜王朝立国初年,太祖李成桂因袭箕子受封的传统,接受明太祖朱元璋赐封"朝鲜"的国号,借着中、朝主藩关系的建立,巩固其治权的认受性。在这政治决策底下,箕子在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大大提升,也基于《洪范》是由箕子写成,因而备受朝鲜王朝君臣重视。明朝认为箕子受封于周武王,所以,他是朝鲜民族的首位国君,也是朝鲜民族始祖,但对于朝鲜民族的由来,朝鲜君臣有其民族自主的一面。通过朝鲜历代王朝谱系的重建,朝鲜王朝揭示檀君的出现远远早于箕子,檀君才是"东方始受命之主"。同时,朝鲜王朝溯源朝鲜教化的历史传统,宣扬《洪范》在礼义文教的功用,尊之为朝鲜半岛的礼义教化的基石,在肯定《洪范》传世价值的基础上,强化箕子的先圣形象,使他成为朝鲜民族的"始兴教化之君"。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所讨论的不是我国历史上某些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具体关系,而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方面的几个一般性问题和提法,即历史上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所谓“主体民族”问题和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