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抗现代性的暴力,同时也对现代性的伤痛经验进行弥合和修复.而在普遍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中国提供了现代性实践和反思现代性的不同经验,从“五四”对“现代性”的全面引进到80年代的“现代化”成为全民意识形态,中国自身的现代转换和中国知识者对现代的反省,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80年代中期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化寻根”那种既内在于“现代性”又“反现代性”的文学书写,再次显示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  相似文献   

2.
从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始至二十年代中期“革命文学”发生止,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引进西方近现代文化,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改造来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它实际上包含了这样一些主题:以科学主义反对道德主义;以进化论反对复古主义;以人道主义反对宗法礼教;以世界主义反对华夏中心主义。五四文学革命也包含了相应的主题:以再现论、认识说取代表现论,主情说;以发展的文学观取代停滞的、复古的文学观;以人的文学取代集体理性的文学观;以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士大夫文学;以现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以文学独立反对“文以载道”;以世界文学反对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对西方(包括俄国)文论的接受,出现了三次大的浪潮:“五四”时期(包括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新时期。“五四”时期现代文论取代了封建伦理中心主义的文论,三四十年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心一统的地位,新时期出现文论的多元并存。  相似文献   

4.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至三十年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题材、背景和性格刻划来看,中国现代小说的进展清楚地显示了从二十年代早期以城市为背景的自传体裁转变到三十年代以后描写农村范围的乡土文学”。描写乡村社会农人生活逐渐成为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以至于当时甚至有人惊呼“几乎所有的作家全写农村去了”。其中左联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有比较重要的作家,几乎都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这是由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的扩张,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封建文化产生过一段强大的冲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中诞生的一次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革命。时隔七十年,在经历了两次“断裂”之后,对“五四”以后一  相似文献   

6.
1 有人说新诗是“泊来品”,这话并不确切。固然,产生于“五四”前后的中国新诗“别求新声于异邦”,①诗人们从西方借鉴,不但引进西方的诗歌形式,西方诗歌的思想内容、生活感受、意境、情绪等,也引起过“五四”以后中国诗人心灵上的共鸣,触发过他们的创作灵感,甚至被明显地“引进”到中国诗歌作品中来。但是,这一切,都还只是中国新诗产生和发展的外来因素,中国诗歌随着时代而变革的主观条件和内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始终处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中。五四以还,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文化探索,文化激进主义者面向西方,主要引进西方文化,另一部分文化保守主义者向儒学回归,形成现代“新儒家”。一般说来,西方文化主要有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亦即希伯莱文化)两个传统,尽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包括现代作家)主要偏重于古希腊文化源流的“实利”、“科学”、“民主”、“法治”,但事实上基督教文化传统也被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作家所分析、强调和部分地吸收,它影响了作家的情感深度、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12):116-122
《中国新文学大系》作为“整理、保存、评价”五四文学的重要选本,推进了现代乡土小说经典化以及乡土批评与研究。继1920年代周作人、茅盾等引进、界说“地方色”“乡土艺术”等概念后,《大系》最终确立了作为类型研究的“乡土文学”这一理论术语,也呈现出鲁迅与茅盾对此的认识差异。《大系》对乡土小说文本的遴选、《导言》的批评推介以及《史料卷》对乡土小说家的评价,成为以后现代文学史叙事和相关研究的重要依凭。从《大系》可以看出编选者审美观与文学史观的异同,其中某些遮蔽、局限或偏见恰恰体现出“五四”一代在1930年代新的文化权力场中,借助经典遴选对新文学正统地位以及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后的现代新儒学(以下简称新儒学),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推重直觉。二十年代初,梁漱溟在一片反孔的声浪中打出“新孔学”的旗号,在哲学方法上主张用身心体验之的直觉对抗冷眼旁观的理智,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倡导直觉说最有力量的人”(贺麟语)。在新儒学后来的发展中,崇尚直觉成为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儒家有关思想的剖析,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以开放的眼光,借助了西方思想文化之力来动摇和摧毁封建文化思想的统治.开放的时代特征,在文学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五四"至二十年代中期."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多年来在西欧活动过了的文学倾向也纷至沓来地流入中国",并且不同程度地对许多作家和文学社团产生影响,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多彩而复杂的面貌.活跃于二十年代初期的浅草社,正是在这个时期受到了西方文学各种思潮流派的影响.浅草社的作者不仅从契诃夫忧郁愤世的抒情心理小说,安特莱夫正视现实的"象征印象气息",罗曼·罗兰与市侩主义对立的新理想主义,以及都德的"含蓄的感伤"中,找到了重要的相通之处,即对社会现实的反抗和对忧郁美的追  相似文献   

11.
提出大国风范的文学史,是21世纪中国文学逐渐走向多元与成熟的语境下产生的命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性之风的强大吸纳之下蜂拥而至,催生了一片斑驳丛生的“速生林”,丰富了当代文学生态。市场经济推动社会转型,将文学带入一个多元的文化语境,也难免产生了强烈的文化焦虑,形成一种转型时期的文化综合症。杨义先生指出:“五四以后的引进侧重于作品,由作品而体验流派的真谛,而八十年代的引进热衷于术语,由术语而套解文本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儒家·现代文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和新儒家代表了以西学消化中学和以中学消化西学的两种文化模式。这两种文化模式长短互见、功能互补。“五四”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缺陷,却泯灭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潜能;新儒家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却有意无意地为传统文化的不足辩护。“五四”开辟了一条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长河,造就了中国文化范式的革命,新儒家开启了一条人文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大流,以扬中国文化之所长。在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自我转换或转型的潜能,重铸民族灵魂,又要引进西方文化的结构和格局,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蜕变,也许这就是建构现代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对儒家文化的寻根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其中“五四”时期及20年代,30、40年代和80、90年代尤为突出,且呈现出不同的话语面貌。这种寻根形成了两种张力:一是儒家文化在遭到反叛的同时,也被潜在或公开地认同和赞赏;二是儒家文化与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化基本上处于冲突状态,但它有时也会被进行现代改造或话语转换。由此得到启示:应当把儒家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与西方等外来文化相互阐发,从而以综合创制的方法来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并完成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在西方文学和学科规范的影响下,从中国传统的文学学科形态逐渐向现代学科形态转型的结果。其形成始于1920年代后期,在1930年代初基本完成。具备了相应的学科基本理论、学科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在此过程中,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们起到了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在五四时期,他们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五四以后,又倡导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是对“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吴虞等人的激烈反传统主义所作的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应。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作为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的开山之作,在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随后,在三、四十年代,冯友兰、贺麟、  相似文献   

17.
“五四”初期“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论争,从概念层面将文学性的“散文”从传统“文章”中剥离出来,散文成为独立的文类。但传统文章学仍从正反两面影响着现代散文文类观念的建构。一方面,缘于对传统载道散文的拒斥,现代文论界纷纷译介西方随笔及其自我表现精神,普遍认同家常絮语式的散文;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在散文写作的公共性与个人性的问题上,文论界又回到了传统文章观念,只是诸家选择了不同的流脉和路径。此外,现代文学史上众多关于小品散文的“作法”和“讲义”,在潜通暗接传统文章学的基础上,推动了现代散文创作的经典化和类型化,成为构建现代散文文类观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李标晶 《江淮论坛》2000,1(1):96-102
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也就是它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很快得到中国作家的认同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主流。与此同时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也受到中国新文学的特殊重视 ,出现了现代主义的第一次浪潮。应该指出的是 ,在“五四”时期并没有现代主义这一称谓 ,因为即使在西方 ,也是在 2 0年代以后才用现代主义一词来指称从 19世纪末开始兴起、 2 0世纪走向繁华、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相抗衡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当时的中国作家大多采用了从日本文艺理论家那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也就是通常表述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问题,已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问题。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遗产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但是中国五四以后的文学实践中,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观念,所受西方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的继承。由  相似文献   

20.
现代公共关系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于20 世纪80 年代初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它能在中国扎根、发展,其重要原因是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根植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现代公共关系学被中国吸纳,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