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杨朔诗化散文多由人物和故事组成,叙述时一波三折,很注重细节的精细描述,并对内容和叙述方式作虚构性处理,是小说化的叙事话语;其结构形式也与内容的话语叙事相适应,成为情节性发展散文结构,成为形式化的内容,具有独立的形式审美性。这一切表明杨朔诗化散文的内核是小说化的叙事,它的单位意象也揭示了这一点。同时,杨朔散文"诗意"的产生也与其小说化叙事以及单位意象的指称意义转换有关。要说明的是,杨朔散文的小说化叙事,正是对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散文文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和散文融合的源流一直未止,尤其是在现当代散文中,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自由个性精神的展现和理性精神的渗透.引用是二者融合的直接途径,二者的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裁上得到了创造性的衍展.  相似文献   

4.
身为诗人的陶渊明将其诗歌创作经验运用到散文创作中去,形成其散文的诗意美,突出表现在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等方面,使其散文意象空灵幽雅、意境清新婉丽,具有兴象玲珑、含蓄蕴藉的独特风格,并由此升华为充满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陶渊明散文的这种诗意美与其涛的造诣相映成趣,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论巴金散文对中国散文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在其漫长的散文创作生涯中 ,自觉地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这突出表现在巴金在其散文创造中 ,自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散文优秀传统中的尊情尚理、情理交融 ,继承和发展了从庄子到鲁迅的浪漫寓言象征散文艺术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文创作的注重诗意意象创造 ,以及继承和发展了“春秋笔法”和“鲁迅笔法”。巴金散文创作的民族特色和巨大成就 ,为继承和弘扬文学的民族传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李云迪的散文集《追寻蝉歌》中,最能代表作者散文创造特色,其中创造意象充满情思、富有意境、诗意浓浓的38篇美文中,作者十多次写到看窗子——这是作者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一是展示自我;二是关注他者。透过作者所敞开的一扇扇有形、无形的窗子,向读者展示出了作者的人生,乐观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许艳文  胡广涵 《云梦学刊》2009,30(4):106-108
杨亮的散文写作呈现出四个特色:第一,闪现散文的诗性智慧,意象新颖,抒情性强;第二,讲究散文的谋篇布局,构思奇妙,层次井然;第三,体察生活的视角独特,题材丰富,多姿多彩;第四,注意语言的生动性,灵动跳跃,妙语连珠。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散文是他一生中留下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这成就的精髓在于形成了悠游闲适、平和冲淡的文风。试究其文风的形成,不可否认有着传统的印记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的受到了追求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闲适生活态度的影响。因此在散文意象的选择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及审美追求。结合作品中意象的具体分析,对周作人散文创作做一个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祥瑞意象是指由祥瑞物象构象而形成的意象范畴.祥瑞意象由祥瑞文化的本质规定性而与一般意象区别明显.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祥瑞意象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含蕴;二是由祥瑞意象构象而创作的诗歌,其诗歌主题通常为政治主题,并具有歌功颂德、溢美时政的政治功能.祥瑞意象多见于祥瑞文化昌炽时期的诗歌创作.随着祥瑞文化的衰落,祥瑞意象也随之演变:或蜕变成为一般意象;或为佛道两教吸纳,成为宗教意象;或剥离其政治意蕴,成为民间吉祥意象.  相似文献   

10.
从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用喻的评析,可从一个侧面归纳出余光中比喻观的主要内容:(1)想象要出色,比喻要精警,风格要一致;(2)意象要单一、聚焦,忌草率俗滥;(3)强调多用隐喻;(4)要富于动态、快节奏,忌固定模式;(5)反对滥用女性意象;(6)要富于时代感,工业化。而余光中散文中的比喻具有以下独特之处:新颖奇特,讲究情趣;抒发浓郁乡愁的载体;中西文化历史的体现与交融;化静为动,动感强烈,场面宏大;知性、繁复性的现代意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的崛起与命名,以及20世纪散文创作实践都为以主体的"职业身份"类别为研究视角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同时以"职业身份"类别为研究视角,散文文体存在着带有共性的话语倾向:学者的散文侧重学识、思想与智慧的自主表达;诗人的散文侧重意象营蕴出的诗情与诗意外化,小说家的散文则呈现出个性化生活叙事的客观传神描写、思想张力与精神极致的追慕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翻译了大量的诗歌。在译诗中,他对许多诗歌的意象做了改写。对比分析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主要采用替代、删除、增添等方式改写原诗的意象,以求获得对等的翻译效果。通过运用这些翻译改写策略,朱湘成功地美化了译文,使译文获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从而实现了诗歌翻译之目的,为中外文学交流谱写了新篇章。在诗歌、散文、书信、文学评论等作品中,朱湘间接地表明了他改写意象的缘由。研究认为,朱湘的文化立场和诗学诉求是他改写原诗意象的两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其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人们已研究较多的前期散文相比,张爱玲的后期散文具有创作主体淡化,理性精神增长,语言风格从辞藻华美、意象繁复转为质朴隽永三个特点。分析其后期散文的美学风格,有助于我们对张爱玲这样在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王慎中是明代颇具影响的散文家、唐宋派首倡者与代表人物,但迄今未见有专文论其散文创作,相关文学史亦大都简述其文学理论,对其散文创作或忽略不计或一语带过,因此,本文试图对其散文艺术作一粗浅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让研究界对其创作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许晓晴 《晋阳学刊》2007,(4):121-124
中古隐逸诗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固定的隐逸意象群,用来表达诗人对隐逸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研究中古隐逸诗歌首先需要了解中古隐逸诗人对隐逸意象的运用情况。根据中古隐逸诗意象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原型意象、衍生意象与自然意象三类,它们具有不断衍生发展的态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固定为文人表达自身隐逸情结的隐逸意象群。  相似文献   

16.
自"五四"开创现代散文以降,关于散文的分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这些分类或失之于简陋;或繁杂重复;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或划分交叉,有的剩余,有的超出。笔者从中国散文的历史和审美本体性出发,再结合"类型说"的理论和分类的原则,拟将中国现代散文划分为五大类:主情散文、闲聊散文、智性散文、纪实散文和说明文。显而易见,这样的划分是否能够成立,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12,(7):166-174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8.
散文的"心",即散文的立意或主题,是散文的灵魂,它包藏在散文的血肉之中,是散文美的第一要素.散文美的另一个要素是含蓄.<20世纪中国散文大系>体现了这两个要素,也体现了20世纪散文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郭飞 《学术论坛》2007,30(12):10-14
科学大战有学术争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不同世界之间的论战、不同学科之间的竞争等多种意象.科学大战的意象决定走向,走向在其意象的语境之中.把握科学大战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意象是把握科学大战未来走向的关键.分析科学大战的意象,为认识科学大战乃至其他各种社会事件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同视域中的事物或事件的不同意象,决定人们认识的该事物或事件的未来发展走向;任何不区分其可能的多种意象而笼统地对其走向的判断都是武断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艺术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新理论,即“意象艺术”论。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意象艺术”,其思维方式为“意象思维”,其造型原则是“意象造型”,中国来的美术也是“意象艺术”。本文认为:任何有价值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都不是对客观对象原封不动的、机械的、纯客观的再现和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反映和实际的加工、改造及创造。在这种艺术反映、创造的过程中,审美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美术可以采用“意象造型”原则,但不能说“意象造型”就是表达中国人物画乃至整个中国美术特征的概念,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及在艺术形象物化过程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因素,在这许多因素中,意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本文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在艺术创造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