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拟人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戏剧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然而,传统的拟人研究只停留在语言层面。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认知功能逐渐为人所熟知。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些学者认为拟人是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典范,拟人和隐喻都是基于相似性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本文提出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静态映射,两个域都会出现,而拟人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动态映射且目标域不会单独出现。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收集韩国Trends21语料库中"?(梦想)"的植物隐喻,对这些隐喻进行详细的归类和分析,从认知角度探讨植物作为始源域向"梦想"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并分析这些韩国语植物隐喻表达式的经验基础及其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薇 《现代交际》2010,(7):131-131
隐喻是认知主体从一个熟悉的认知域、始源域到未知域、目地域之间的映射,以此来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本文便是从文化教学原则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简要分析隐喻在俄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总结了唐诗中温度词的概念隐喻研究现状,用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唐诗中温度词在态度和信仰域、情感域、社会和经济地位域、状态域、疾病域五种不同目标域的映射中表达的内涵,举例说明唐诗中暖、炎、冷、寒等温度词概念隐喻的巧妙运用,为唐诗的赏析、流派之争及翻译等提供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是从不太抽象的源域(source domain)到抽象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Lakoff & Mark Johnson,1980)。隐喻一般涉及两种不同认知范畴的事物。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词之所以令人有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隐喻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诗人由其擅长用隐喻来表述情感。中国古诗词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胸臆,大多通过隐喻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翻译活动是思维活动的过程,翻译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思维活动。本论文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启发,总结出在翻译奥巴马国情咨文时可采用以下几种隐喻翻译策略:"保留源隐喻形象";"改变源隐喻形象,换成更符合的目标隐喻形象";"保留源隐喻形象,加上注释";"把源隐喻形象转换成语义"。  相似文献   

7.
空间形容词"高"具有[+一维][+方向][+上向][±位置]的区别性语义特征。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对"高"隐喻的目标域进行描写和分类,分析空间形容词"高"的语义拓展路径,最后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认知手段之一。人们以自己熟悉的身体为参照,以经验为认知原型,进而通过隐喻创造新的概念。身体各部位器官中,"脚(foot)"部具有带领身体移动以认识世界的行动能力,这一功能是其他身体器官所没有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脚(foot)"的原义以及以其为基础映射到别的语义域而得到的隐喻,以"脚(foot)"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认知隐喻学。  相似文献   

9.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概念隐喻是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是用一个范畴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范畴的概念。颜色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其他认知域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本文通过对英汉颜色习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为该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以及提升其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0.
王寅教授提出的ECM认知模式(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分析方法,强调了事件行为的转喻性,要素的层级性,能够很好地从认知角度,对词义变化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试图在王寅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三大认知模型之一--事件域认知模型出发,通过其模型的两个主要因素:行为和事体,分析并解释这一现象,对于重新认识词义变化深层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水乃生命之源,一方面,在法、汉语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时间、力量、灾难、失败";另一方面,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水"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通过选取与"水"相关的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法、汉语言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水"的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涉及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关键环节。仅就认知环节而言,大学生在引领过程中表现出三个有重要影响的主体认知特点:认知闭合、理解偏差和群体思维。结合这些特点,要着重做好隐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思潮引领之中的三种批判以及引领大学生思潮中的"态度改变",为引领大学生思潮构建有效的理论场域。  相似文献   

13.
试论城市引力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珮义 《城市》2007,(8):29-32
一、城市引力场域概念的提出 城市引力场作为城市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不但从质的规定性上是可认识的,而且在量的规定性上也是可把握和可度量的,即就某个具体的城市引力场域而言它是有大小、规模和引力范围的.用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来定义城市引力场在量的规定性上是可把握和可量度的,以及如何对它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便成为城市化发展理论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发现,如果谈城市规划意义上的城市吸引范围、或影响区域、或辐射腹地、或城市圈域等等,可资借鉴、引用的资料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4.
球迷群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产物,其行为特征一直受社会关注。本文从场域理论出发,尝试用场域、惯习等理论概念对球迷的群体性行为进行解释。本文认为,球迷的群体性行为与比赛场域的设置、球迷的身份认同有关联。场域理论链接了个体与结构,为我们理解球迷的群体性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三字惯用语的使用隐喻情况,三字惯用语的隐喻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根据源域的不同将三字惯用语分为饮食域、动植物域、动作行为域、娱乐域等类型。  相似文献   

16.
双功能形容词,也被称作物质-心理形容词,是一类同时具有物质意义和心理意义的形容词。本文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双功能形容词的语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拓展;2、在该类形容词从原型语义向心理语义拓展时,隐喻式的认知模式影响更为显著,并且不同类型的双功能形容词在隐喻式语义拓展的过程中显现出一些共性:都存在由物质域向情感域,性格域,人际关系域拓展的现象;3、当其心理语义已经形成并成为新的语义拓展的起点时,转喻式的认知模式作用更为突出,而在这个阶段中,部分代替整体这一类型的转喻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广告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不仅反映了语言系统的面貌,也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广告语言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分析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这三个维度在香水广告语中的具体表现;从语义冲突、映射方式、相似性作用、双重影像四个方面分析香水广告语隐喻的运作机制,从而深化对香水广告语隐喻的表达和接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面域通常应用于CAD图形面积周长等的计算.本文通过三个面域实例应用介绍,讲解了面域的一些运用技巧,通过面域的应用可提高学生的AutoCAD综合绘图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隐喻现象。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对电影《绿皮书》中的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使用的隐喻进行研究发现:语言模态中,两位主角截然不同的性格为源喻,黑人和白人族群为目标喻,通过两个有违大众认知的黑人和白人形象凸显人人平等的主旨;结尾处二人的和解为源喻,种族之间的平等尊重为目标喻,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图像模态中,色彩的明暗指代钢琴家和司机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冲突与尊重。研究表明,电影中语言和图像模态的概念隐喻及模态间的互补强化关系,很好地凸显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20.
空间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而“前后”的空间隐喻认知却少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描述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共性的表现,这包括两个特点:一个是空间隐喻的普遍性;另一个是空间隐喻转换的整体规律性。从而得出结论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共性存在很多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