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利用中国和日本的现有资料,分析两国已婚妇女的生育意愿、生育水平、意愿与行为的差距及部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约十年前,两国已婚妇女的理想子女数都高于现实的总和生育率,且日本妇女期望子女数远大于其现实的生育水平。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类别、闲暇时间、本人兄弟姐妹数量对两国已婚妇女的理想子女数有影响。个体生育意愿是动态的,与个体所处生命历程阶段相关。在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下,了解真实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掌握两者差距的特点,才能够准确预测生育水平,制定有效的人口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80年初以来上海开展的数次生育意愿调查结果的回顾与梳理,展现了过去30年上海人口生育意愿(主要是意愿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性别)的演变历程:意愿子女数呈不断减少趋势;不同群体间生育意愿数虽存在差异,但都低于2个孩子。同时,总和生育率、孩次率等多项指标显示,上海人口的实际生育已长期处于很低水平。文中历次调查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与相应年份总和生育率的纵向比较可表明,在低生育水平社会,人们的实际生育水平一般低于所报告的意愿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探讨影响和制约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受到以下六个因素的影响: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健康状况、重男轻女思想认同。相比农村育龄妇女,城市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弱;相比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更强;相比没有配偶的育龄妇女,有配偶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更强;相比没有从事非农工作的育龄妇女,从事非农工作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弱;相比身体不健康的育龄妇女,身体健康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更强;相比重男轻女思想较轻和没有的育龄妇女,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更强。  相似文献   

4.
5.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目标的手段.我国目前低生育水平不稳定要从"以数为本"向"以人为本"过渡,重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机制,实现人口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育意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其具体的变化与人口的相关变量有什么关系,需要进行实证研究,为科研工作者进行社会问题、人口问题的研究,以及政府制定、调整社会政策、人口政策提供翔实可靠的实证资料.我们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人们的生育意愿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当前人们普遍认为生育孩子数"一个太少,两个正好";总体而言,目前重男轻女现象依然严重;人们生育孩子的功利性目的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很大程度的减弱;人口城市化、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间接控制人口出生率、控制性别比失衡的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7.
低生育目前正呈全球蔓延趋势,人口转变论等旧有理论已经无法对低生育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理论创新需要更为关注微观层面育龄夫妇自身生育意愿。中国当前极低生育率形势客观要求生育意愿研究重点转向生育意愿的有效测量、低生育意愿成因以及基于生育意愿视角的公共政策制定这三个方面。首先,生育意愿可以拓展为包括生育动机、生育愿望和生育计划的序列性指标体系,并且测量技术呈现量表化趋势。其次,“低生育陷阱假说”、计划行为理论和TDIB模型是目前对于低生育意愿形塑机制的三种主要理论解释。最后,基于生育意愿视角的公共政策应致力于减少生育愿望和生育计划之间的差距,并将个人全生命周期、社会全人群、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三个视角融入政策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低生育目前正呈全球蔓延趋势,人口转变论等旧有理论已经无法对低生育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理论创新需要更为关注微观层面育龄夫妇自身生育意愿。中国当前极低生育率形势客观要求生育意愿研究重点转向生育意愿的有效测量、低生育意愿成因以及基于生育意愿视角的公共政策制定这三个方面。首先,生育意愿可以拓展为包括生育动机、生育愿望和生育计划的序列性指标体系,并且测量技术呈现量表化趋势。其次,“低生育陷阱假说”、计划行为理论和TDIB模型是目前对于低生育意愿形塑机制的三种主要理论解释。最后,基于生育意愿视角的公共政策应致力于减少生育愿望和生育计划之间的差距,并将个人全生命周期、社会全人群、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三个视角融入政策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稳定低生育水平战略决策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提出计划生育政策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战略决策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对我国国情的理性判断.而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已不同于实行计划生育以前的人口问题,除了人口数量依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外,人口质量、结构、流动迁移等问题比以前更为复杂多样,也需要得到充分关注.如果不能把低生育水平稳定住,各种人口问题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我国在人口问题上重大战略决策的继续和完善,是理性的选择.通过节约人口投资、推动城乡改革、提高我国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提升两代人的人力资本创造条件.稳定低生育率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此外,稳定低生育率还为我国庞大的人口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创造条件.虽然继续稳定低生育率也必将伴随一些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利大于弊.生育水平并不是越低越好,根据人口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和生育率(TFR)稳定在1.8左右在一个时期内是较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宝鸡市2003年9月21日至2004年12月21日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进行交换的数据进行分析,勾勒出宝鸡市当前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流向、分布、年龄构成及相关要素、基本状况,指出目前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随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流入地区变化的特征,以聚类的方式研究了女性流动人口婚姻的宏观地区分类,并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索了影响女性流动人口婚姻现状的地区性变量和流动人口自身变量。  相似文献   

12.
常州市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调查研究数据,对常州市育龄人群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和预期初育年龄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不同特征人群的理想子女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州市育龄人群不存在明显的生育性别偏好,少生晚生已成为其自觉自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人口平均初婚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95 年全国1 %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本世纪以来北京市人口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及90 年代前半期人口迁移流动对平均初婚年龄的影响分析表明,迁入女性、流入男性在京初婚人口对北京平均初婚年龄有微弱降低作用,但由于北京市出生从未流迁人口所占权数很大,所以对该市初婚年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州市314名农村育龄妇女放弃申请生育二孩原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州市农村放弃申请生育二孩妇女的生育意愿、经济与工作情况、及她们的生殖健康和环境因素等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生育意愿转变及经济、工作状况是放弃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而家庭环境及生殖健康等因素对是否放弃申请二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全面分析了重庆市城市绿化现状与森林城市建设原则,论述了重庆市山水滨江森林城市的自然特色打造、城市森林生态群落的科学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森林城市建设等重庆森林城市建设特点,论述了重庆森林城市建设的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从富阳实例看浙江富裕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1997年浙江富阳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分析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三个育龄妇女群体在初婚年龄、生育数量、性别偏好三方面的差异,以观察现阶段浙江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转变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 931名育龄妇女的抽样调查 ,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了解的现状、知识的来源和需求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自1997年被列为直辖市以后,就面临着以前从未遇到的渝东南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制建设问题,加之市管区域的扩大,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已达到21万多人,如何用法律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也是重庆市民族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几年来,重庆市民族法制建设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也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在总结过去的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同时对重庆市法制建设的工作以及相关的保障工作提供了研究者的思路和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是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具备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经济基础,但仍需要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