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当前社会青少年文化中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指出当代青少年文化在语言、符号、价值观、规范、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各种文化异化现象的表现,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视角分析Hip-Hop文化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流行现象.本文认为Hip-Hop的本土化是它流行的前提,与青少年心理的契合是它流行的主要原因,文化产业的推动是它流行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少年犯罪受到社会学学科的持续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控制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亚文化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等理论视野出发,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路径进行了深刻的理论解读,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深入发展与规范前行提供学理支撑和研究准备。未来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将朝着坚持理论自觉、理论整合、西方理论与本土理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剖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影响与防治路径。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恋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蔓延,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网恋现象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思考。本文试就用理性选择理论来从网恋行动者和网恋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来思考网恋这一社会现象,并力图对进行网恋的人所作的行为选择,给出社会学的解释。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行动者的行为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可以是非物质上的。网恋者是在判断网恋行为能最近似的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之后,作出了网恋行为这一选择的。  相似文献   

5.
6.
在毒品势力的日益猖獗的今天 ,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有与毒品接触的机会 ,如稍不留神就有被卷入的可能。而青少年又处在一个心理状态较为脆弱、动荡、多变的时期 ,这使得他们对白色瘟疫的免疫力尤为低下 ,极易受其侵蚀。那么究竟是什么心态促使许多青少年投入恶魔的怀抱从此无力挣扎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青少年的吸毒心态。1.猎奇———好奇的心态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 ,引起注意、产生操弄意念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变化。它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无关 ,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其强弱程度与外界刺激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密…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世界上性文化比较开放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富裕和西方性自由观念的传入,日本的色情业空前发展,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对性话题也开始无所顾忌地大肆报道。这种开放的性文化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的性行为变得开放、大胆,出现了低龄化、日常化等特征。少女妊娠、堕胎、感染性病的比率不断攀升,援助交际为首的青少年性越轨问题也随之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青少年自身原因出发,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青少年网络亚文化新现象不断涌现,如饭圈撕战、凡尔赛现象、陪伴经济、有尊严的摸鱼、黑界、祖安文化等。这些亚文化现象所折射出来的青少年心态主要有:青少年网络社区的去个体化与群体主义心态;情感的单极化与追求自我满足心理;流量明星崇拜与粉丝心态;心灵无处安放与自我寻找假想敌;内心孤独焦虑,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针对当前青少年网络文化新现象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的应对策略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防范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渗透;弱化流量明星效应,规范演艺影视、娱乐游戏市场;强化心灵关爱、理解和教育引导,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促进青少年用心学习、享受工作乐趣;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的青少年网络文化环境;供给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冲不良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似乎是一个不可置疑的命题。其实,这不过是看待语言和社会生活关系的视角之一,从另一个视角可以提出一个同样难以驳倒的命题: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源于语言的变化。社会学对待语言研究的态度变迁,其中包含了这种对语言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视角转换和命题替代。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的流行、蔓延、渗透和推广与青少年群体息息相关.从实践观点出发,审视网络语言的功能,即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塑造力渗透于青少年群体行为之中的作用,可以探究和理解网络语言作为青少年群体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的某些本质和特征,更可以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群体某些认知、表达及交往特点.  相似文献   

12.
Within each of seven age groups of black females, black males, white females, and white males, the correlations among marital statuses between 1990 integration measures and 1989 to 1991 suicide rates are predominantly negative and substantial. That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ports, but those reports did not examine deviant cases, meaning populations that appear to be extreme exceptions to the status integration theory. Such populations—particular age groups or particular marital statuses—are identified here, and they are especially likely when a marital status has few occupants. The interpretation: a small population size tends to result in unstable suicide rates, and that instability tends to reduc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rates with status integration. There is no conventional methodology for analyzing deviant cases, and this paper does not offer one. Nonetheless, the findings are relevant for any theory pertaining to variation in rate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新经济社会学的价格理论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社会学指出社会网络制约价格,价格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企业定价遵从产业内部已有的定价规则,而且价格具有多方面的象征含意。这些价格观点受到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流派分隔的影响,并未融于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彼此间相互区隔。社会建构主义的价格观、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的价格观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宗商品的期货交易价格和新兴产业中定价体系的扩散。文化社会学的价格观认为价格呈现了商品的质量,还呈现了与商品有关的行动者的社会特征。这种定价观更适用于分析时装和奢侈品等消费品、艺术品以及所谓无价物品的定价问题。结构经济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在价格问题上进行了更密切的对话,致力于从嵌入性角度关注信任和互惠的期待等治理安排、信息的分布与传递,以此来把握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变动。新经济社会学的各种价格理论有别于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引起商品价格变动的社会因素,力图修正或拓展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18.
19.
20.
For various reasons, among them changes in the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regime and competitive knowledge claim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sociology (HoS) has experienced an increased pressure to justify its own existence during the last decade. Positing that the best approach to justify the existence of a thing is to show its usefulness, the article discusses four types of claims to usefulness made by historians of sociology. The history of sociology can be said to be relevant in (I) shaping and maintaining the discipline’s identity; (II) in providing a rich fund of teaching future sociologists; (III) in informing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orizing; and (IV) in reflecting more broadly on the cultural status of sociology in modern societies. The article then assesses the potential and problems of aspiring a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of sociology, a proposal made recently especially in German and Anglophone contexts to link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ith its philosophy in the sense described as type III. It concludes that selected principles or ideas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can be very fruitfully applied in HoS. However, the project of transferring the whole program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into HoS is bound to fail. Nonetheless, there is plenty of reason to continue conceiving of Ho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