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可真 《学术界》2013,(1):150-157,286
本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老庄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生与死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辩证矛盾;(2)宇宙是生死无限循环轮回的无穷生命过程;(3)"道"是宇宙生命的本原和原理;(4)"气"是构成具体生命存在物的元素;(5)身体内阴阳之气调和是生命的最佳状态;(6)"无知无欲"是生命达到最佳状态的精神条件;(7)道家只是期望通过修道而达到自然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有别于道教幻想通过修道而达到肉体成仙或羽化升天成神仙的"长生不死"论。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对于填充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弥补儒家疏于本体建构的缺陷功不可没.<庄子>的齐物论开辟了平等的思维路径,成为近代哲学家消弥差等、提倡平等的理论渊薮.<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固然同属于先秦道家,依然有着理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庄子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庄子改变了老子对社会政治的一般性关注,而是站在天道的环中,致力于探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子从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将老子对人的生命关怀发展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与身体关系的"生命哲学"之特征,其中洋溢的幸福观今天读来特别令人省思。  相似文献   

5.
庄 子 对 生 死 的 淡 泊 绝 非 自 我 保 护 主 义 、重 生 主 义 、悲 观 厌 世 等 概 念 的 简 单 覆 盖 ,而 是 建 立 在 他 对 生 命的 独 特 见 解 之 上 的 ,并 且 有 着 深 刻 哲 学 内 涵 充 实 其 中 的 。 也 正 因 此 ,这 种 生 死 观 才 在 整 个 庄 子 思 想 体 系 中 显 得 举足 轻 重 。 要 较 为 正 确 地 理 解 这 种 独 特 的 生 命 意 识 及 其 哲 学 思 想 ,需 要 我 们 从 其 哲 学 思 维 本 身 、社 会 因 素 及 思 想 渊源 各 方 面 加 以 整 体 性 考 察 。  相似文献   

6.
7.
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将水的生命与人的自然生命相结合,论述人的生命中所具有的水的自然特质,这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之义,以其表明老子对生命理想的哲学追求。笔者从水的三性:谷、清、柔,论述自然生命的三维:广度、深度、韧度,以体现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和理想目标,展示出老子“大道”的生命内涵。同时对现代人关注生命价值,建构生命理想层次,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汉代以来,庄子学说一直归属于道家门下;庄学是老学的继承者,是以"老学"为理论抽象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业已成为一种固定的认知模式。但是,若将《庄子》内七篇和《老子》两个文本进行分析、比较,则可以看到,庄学与老学的相同之处仅仅表现在一个共同的起点——原始的"道"概念,而其学说的宗旨和目的却十分不同。在判断一种学说的性质和归属时,我们应该以学说的宗旨和目的作为基本的权重指标,而非其立论的起点。基于这一原则,庄学是一个独立于老学之外、自成一家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生命"历来被视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主题,对生命的领会和自觉构成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理论特质。牟宗三曾说:"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思想三大主干之一的道家哲学同样弥漫着浓重的生命气息。李振纲教授新著《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共十章,35万字,该书将庄子哲学含涉在"大生命视域"下,以新的视角诠释着庄子与现实世界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我们就会发现,庄子思  相似文献   

10.
老、庄有同有异。有异,所以各讲一次。有同,所以有个共同题目——"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什么叫大年?春夏秋冬一年,是小年。大年是很多小年加在一起,此为道家概念。小年有春夏秋冬的循环,大年也有循环。所以老庄讲座合用一个副标题——"历史循环往复,中华否极泰来"。  相似文献   

11.
12.
顶真和“……是以圣人……”是《老子》文本常见的两种格式化句法.前者蕴涵的逻辑因果、时间先后、层级高下三种维度,皆凸显了道的至上性和普遍性;后者构设的天人叙事和古今叙事,则带有显著的史官思维特征.综合分析这两种句法可见,由于道被挺立为自然无为的至上本体和普遍法则,老子把兼具神秘性和经验色彩的史官话语创造性地转换成了祛魅化的抽象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以庄解庄"的方式,回到<庄子·天下>篇原文来解析"内圣外王"的原始意涵,认为:从前后文的具体语境和内容来看,在<庄子·天下>篇中,"内圣外王"谈的主要是"内"与"外"的问题,而不是平常所理解的"圣"与"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老子》哲学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而展开的思想体系根本上属于政治哲学。形而上之“道”下贯、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道之“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由于“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民“自然”的观点其实确立起人民乃政治主体即民主之政治原则。“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从政、执政之道德准则。君“无为”乃民“自然”的逻辑必然要求。“无为”之治本质上乃民意政治,其中蕴涵着权力制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张光成 《理论界》2010,(2):126-127
《大学》的意义,就在于打通天道与人道,从本体论上找到人的存在的本体根据,从人类学上找到本体论的为我形态。《大学》则一开始就把生命与生命的价值区别开来,指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就在于生命有其使命,指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实现天赋使命。所以明德与至善,就是《大学》为人类文明和人的生命扬起的旗帜。从本体论证主体,从天人之际究明人类存在的根据,从本体论中为人类的价值世界寻找到理由,这是哲学这一学科存在的充足理由所在。面对今日哲学研究的支离破碎,哲学有必要原始返终,回到自己的本务和正途上来。这正是我们重新释读《大学》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魏建震 《河北学刊》2012,32(1):256-257
若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的老子当为其一。关于《老子》一书的思想旨归,以往学者多有讨论,或认为其旨趣在于阐明君王统治之术,或认为其与兵家有相通之处,其旨趣在于阐明机械变化,或认为其旨趣在于阐明清静无为的处世养生之道,如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