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游兆和先生在《学术研究》2007第8期上发表了《哲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一文,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逻辑学’,但二者也终将""完结",并认为"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但是,马克思哲学的"终结"的真实含义在于超越"思辨哲学",而没有否定"全部哲学";马克思的"实证科学"概念只是处于哲学与科学意义张力中的一个含糊的名称,不能断言马克思"随着这种‘历史科学’的诞生,‘哲学’或任何‘历史哲学’也就成为‘多余的’";马克思在终结"思辨哲学"之后拯救出积极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变革并开辟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学说。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可以把宋元明三朝总括为一个单位——公历一○○○至一六○○——那个时代,有一种新学术系统出现,名曰‘道学’。那六百年间,便是‘道学’自发生成长以至衰落的全时期。”“道学”,或称“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宗文化和官方哲学,对宋元明清几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明代是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有明二百七十余年间,理学内部各个学派大起大落,头绪纷繁,虽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此作过精到、周详的述评,但以近代眼光视之,仍有重新斟酌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论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沈继宗一关于肯定和否定的辩证法,在一些流行的高等学校哲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认识事物就得首先肯定它是什么,肯定了它是‘这个’,同时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它是‘那个,。”①这段话抄自一本高等学校文科共同...  相似文献   

4.
略论道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罗尚贤引论———道学与哲学任何有价值的哲学,都是实际生活的折射,都会留下探索真理的脚印。正是这些脚印,依次连成人类探索真理的轨迹。世界上很难看到哪个国家或民族的这种足迹,能古往今来连成一线的,唯有中国较特殊。中国人探索真理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发源于中国的“朱子学”即“道学”曾一度被江户日本接纳为主流意识形态,然而由徂徕学派引领的“脱儒入法”运动却将“道学”高远的形上论尽数拆解,并形成了日本哲学的“化道为术”范式。上述转向与日本古已有之的“实用哲学”传统相关,并曾给其近代化转型提供过某些便利,但同时也暴露出日本文化中“第一哲学”的缺失。而在今天,道术不二、体用一如的“中道”哲学,或将引领人类构建一个融合东西方优长的“新文明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文明走向一个人类共同期待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终结与道学导论的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终结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想的终结,而是特指作为一种特殊哲学形态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经由翻译philosophia而来的哲学,在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新生,将表现为道学的重新开端,而道学的重新开端则首先体现为道学导论的墓本任务.道学导论不是外在地为一种叫做道学的现成学科提供一个导入其中的道路,而是本身即为道学的重新生成和展开.在现代中文的语文处境中,道学导论的基本任务是吸收转化质胜于文的逻各斯哲学,以文救质,在新的层面上重建文质彬彬的道学理想.  相似文献   

9.
李涛  邬志辉 《社会科学论坛》2013,(7):112-120,127
我们合作撰写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1](以下简称《三论》)一文自2012年第1期发表于《学术界》以后,陆续或公开或私下收到诸多学界朋友们的反馈意见,这些褒贬不一的反馈性意见无疑对于笔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系列议题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些反馈性的意见中,韩彩英教授所撰《反对学术虚无主义——驳李涛和邬志辉的"不可断然拒绝‘平庸’论"》[2](以下简称"韩文")、庞晓光副教授所撰《也谈"学术"与"平庸"——与〈三论〉作者商榷》[3](以下简称"庞文")较具有代表性,两位学者在与笔者的商榷论文中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笔者在此深表谢意。但二位对《三论》的误读部分,笔者则有必要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批评""学术为什么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背后理据""重申学界‘无中心’和‘祛导向’的立论基点是‘方法论’层面绝非‘本体论’层面"三个维度来予以解释,并进一步推动该命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妙”之解义六朝美学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范畴:“妙”。朱自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欣赏与批评也在长足的发展。清谈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来又加上佛教哲学,更强调了那‘虚无’的风气。于是乎众妙层出不穷。在艺术方面,有所谓‘妙篇’,‘妙诗’,‘妙句’,‘妙楷’,‘妙音’,‘妙舞’,‘妙味’,以及‘笔妙’,‘刀妙’等。在自然方面,有所谓‘妙风’,‘妙云’,‘妙花’,‘妙色’,‘妙香’等,又有‘庄严妙士’指佛寺所在;至于孙绰《游天台山赋》里说到‘运自然之妙有’,更将万有总归一‘妙’。在人体方面,也有所谓‘妙容’,‘妙相’,‘妙耳’,‘妙趾’等;至于‘妙舌’指的会说话,‘妙手空空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所鼓吹的历史观时写到;“当这些理论家们亲自从事编篡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匆匆忙忙地越过过去的一切,一下子从‘蒙古人时代’转到真正‘内容丰富的’历史,即‘哈雷年鉴’和‘德国年鉴’的历史,转到黑格尔学派蜕化为普遍争吵的历史”。①这里所说的“蒙古人时代”出自麦克斯·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著作中,施蒂纳极力宣扬对精神力量的崇尚,使用了“蒙古精神”,“蒙古人时代”等术语,认为任何历史都是“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体功夫范畴与体用范畴相连,是宋明道学把体用范畴应用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领域的必然产物;而本体功夫理论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有关,是儒家心性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它们都与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与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本体功夫思想主要存在于宋明时期,所以我们主要把它放在整个宋明道学的范围系统和理论结构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近代具体科学出现以来,具体科学的影响日益渗透到人类思想和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西方哲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不深深地烙上这种时代的印记。从一开始,面对具体科学一日千里的加速性发展,西方哲学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窘境之中,如海德格尔深刻指出的:“从那时起,‘哲学’经常处于窘境,无法在‘诸科学’面前为它自己的存在自圆其说”(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因此,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场哲学危机的结果,这场危机的核心,就是哲学首先要在“诸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当具体科学取代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对《十二楼》艺术与思想追求的分析入手 ,进而把握李渔的人生定位 ,并籍此确定他与他的《十二楼》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十二楼》在艺术上突出的有三点 :独特的情节编排、市民化的人物系列以及整体的风情轻喜剧特色。道学与风流的谐和是《十二楼》的写作理想。“风流”指世俗性的人生受用 ,“道学”指当时环境里必须遵循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道学规范里演绎风流是李渔对严酷政治环境的回应 ,表示的是规避和畏惧。它阻止李渔对自己进行突破 ,却从反面更刺激了他成为乱世生活导师的哲人期望。而执著于快乐哲学带来对《十二楼》内容的刻意处理 ,极大限制其表现力 ,形成了内在的虚弱 ,恰是不及“三言”、“二拍”之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进"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研究,有必要对已往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怎么才算哲学问题","怎么才算有效的问题","为什么提‘回到马克思’而不提‘回到恩格斯’、‘回到列宁’","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已有研究讨论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及其某些相关问题做了总结性反思,提出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如何接着新理学讲?─—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折吴疆(南开大学哲学系)一冯友兰自谓其新理学“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讲的,故而仍是理学一系的传承,但他却不是“照着”讲,而是吸收了西方逻辑实证主义与新实在论的思想,所以又是“新的”。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上,我们应关注马克思对哲学理解的这三个重要表述:一个是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一个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第一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一般化”问题;第二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时代化”问题;第三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现实化”(即改变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的“一般化”要通过“时代化”来实现,哲学的“时代化”要最终落脚到“现实化”.按这种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实生活,也要经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般化’转向‘时代化’”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代化’转向‘现实化’”这两次转化.  相似文献   

18.
程颢哲学主要围绕道、理、器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承继中国传统哲学对"道、形、器"的话题探讨,铺展开以"道、理、气"为转换模式的新式方法,兼以各家学说独特气质,程氏哲学显现出生生不息的大道之行。理与形名虽不同,但实相符,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明道先生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本文围绕道、理、器三者的逻辑关系及逻辑理路并结合史宁中先生"自家体贴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方法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识”’、“‘认知’与‘认识’是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对于澄清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较大的启发。笔者也想就以上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各位同仁。 要搞清楚“认知”与“认识”的关系,首先须搞清楚“认知”与“再认”的关系。在我国心理学研究进程中,“认知”与“再认”曾经是同义词,但随着西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已经不再把“认知”和“再认”看作是同义词。“认知”和“再认…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的,世界观还包括方法论。认识论则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引伸出来的。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用’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体’,认识论是‘用’。因此,就整体来看,哲学可以说是最一般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