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一项为解决城镇就业困难,而在农村及边远山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路子的有序工作。倡导者的初衷是良好的,而且这一时期的上山下乡工作做得比较稳妥,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正是这样一种叙述风格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张爱玲小说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小说别具一格的悲凉风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张爱玲1943年创作的小说采用了"封锁"下爱情的建构与破灭这一情节模式,通过对其人生经历、心理感受、性格特征等因素的糅合,该模式得以形成,成为了张爱玲悲剧决绝的爱情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且不带引号)进入了全国性的夺权斗争阶段。根据文革“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部署,各单位(或部门)和各地区按照“三结合”原则(即由解放军代表、革命群众组织代表、革命领导干部代表)组成文革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1966年12月经过上 相似文献
4.
寿生是 2 0世纪 30年代受到胡适赏识的有才华的贵州籍青年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关注现实生存状态 ,切合“诗史”传统 ,具有鲜明的“征实”、“纪实”、“质实”的风格特征。他虽然没有把脚下的路走得更远 ,但单凭那发表在《独立评论》上的多篇小说 ,他也应当无愧地进入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行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芙蓉镇》为研究个案,以身体话语为切入点,从身体表征、性的话语、身体的抗争与僭越等层面探析文本的文化政治学意涵。本文将身体话语作为解析社会深层权力机制、厘清政治文化图景的镜语,试图在身体话语、权力以及文化政治三者的意义互动中构建对“文革”的历史书写新的阐释空间,从而揭示铭刻在身体之上复杂的权力关系,并由此展开对“文革”悲剧多维度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缘起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历史的尘烟中也曾几度为世界的经济繁荣中心,但是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大生产,将人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进入商品流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时候,东方帝国还在沉睡中喃喃呓语。当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难以承受先进的技术和工业革命导致了近半个世纪战争的灾难。然而,新中国的建立在给传统的旧农民带来希望的同时,国家一次次的社会政治运动再一次让农民的生存空间像是一个乌托邦的神话一样历经拷打和发难。那么,中国的农民是如何在动乱的年代中获得生存?是如何游离于国家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如何在历史戏剧性的巨变中适应环境而且走出自己的草根工业之路?乡村工业又是如何在国家运动和自身落后的夹缝中获得生机?江村与生俱来的草根工业动力、方向,历史的人的主体性?面对一系列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矛盾,农民是如何调适和互动的呢?以及在探索中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与张力是如何在苏南经济的变迁中得以承载的? 相似文献
7.
留日时期,鲁迅以“抱诚守真”的“摩罗”精神之“诚”批判“伪士”。五四时期,鲁迅小说聚焦民国共和危机下官僚、国粹家的精神状态,凸显“伪士”的假面,其价值取向呼应着与传统产生决裂意志所孕育的新文化运动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8.
文姬归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作为个人历史的叙事主题。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个叙事主题被中国本土与海外文学家、艺术家先后借助于文学、音乐、绘画及戏剧等审美形式所呈现,以表达他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慨叹及对自身人格的期许。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以此追问沉淀在华夏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离散精神原型,有着重要的国际学术意义,因为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文姬归汉之汉被栖居于海外的华裔文学家及艺术家在他们的异域创作中敷衍尊崇为中华母语文化的原乡情结。以文姬归汉为中心关于离散精神原型的跨界研究,把西方的原型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型追问整合起来,这一研究思路在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交集之间为比较文学研究拓展出了一方崭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篇充满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亮点的政治宣言书。用16个字来概括:高屋建瓴、直面问题、心系人民、求是创新。 相似文献
10.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一个世纪情结,也是湖湘人士一直引以自豪高高擎起的一面旗帜。不管在其它方面有何分歧或异言,但一说到“经世致用”,研究专门家便一致认为这是湖湘学派的基本宗旨,湖湘学派就是宣扬“经世致用”和“通经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也反对学而不去力行,主张从现实的政治、经济、生产活动出发,问天事、问地事、问人间事,立足于现实而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