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狭义的词场记忆就是指利用某一个"共同概念",去联想记忆一串词汇.本文则是指单词的综合内涵和辐射联想,它包含音、义、形的立体词群联想.根据网络思维的原则,它侧重于聚焦联想(以几个基点词语为主)和扫描联想(以一组句型、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为主)两大方面.如此,才能抛弃游兵散勇式的孤立记忆单词.每一个聚焦联想或扫描联想的立体词群,都具有知识上的系统性、类似性、区别性、层次性等特色.因此要适当处理好结构词群与主题词群、结构句型与主题句型、网络思维与序列编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多词一训"是<尔雅>首创并使用得较多的一种训释方式,本文把这种训释体例中的一组被释词称为"同训词群".按照逻辑推理,一个"同训词群"应该是一组同义词,但<尔雅>很多"同训词群"中的词语之间并不具有同义关系.本文分析了<尔雅>里这种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并认为古人混淆字词,混同词的不同义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情感文化代表了不同社会独特的认知范畴和感受特征,为了解特定社会文化体系及人类情感世界提供了最佳窗口。对具体潜义情感的象征表现及意识形态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对特定情感潜义词语义内涵予以探究,有利于揭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人类心理世界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词群教学把词汇按照使用频率、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和归类,然后根据需要选择、讲授,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较广的词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丰富文化语义的词汇,对这些词汇不同的范畴划分,导致英汉词汇文化语义缺省现象.语义的文化内涵取决于语言使用者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认知世界的综合影响,物质世界确定了语言符号的形式及其外延,社交世界融合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心理世界决定了词语的概念框架.外语学习者借助三个世界对词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准确把握语义的文化内涵,解决文化缺省,进而实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李凤兰 《理论界》2013,(4):154-158
《尔雅》将不同时期、不同经传中随文释义的故训汇集整理在一起,以词条为单位,将词语分割为一个个小的词义系统,训语与被训语之间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语义关系。传统注疏及新证释义研究注重个体考释,忽视系统联系;惯用传统考据,少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关照,在对词语进行考证时,多以同义为训为中心,将所有词语都置于同义的框架中解释,对多层多向的语义关系认识模糊不明,直接影响了对词语在词条中具体义位的判定。论文通过在引申义列中对义位的具体判定,适当考虑词的整体联系,考证词义,跳出"同义"的桎梏,整理出《尔雅》前三篇同训词语训释中训语与被训语多层多向的语义联系:同义、相通义、类义、内在含义、对词义或语法义的描述、言语义、假借字、异体字。  相似文献   

7.
汉语同义词研究运用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种处于传统经典范畴观指导下的同义词研究无法解释研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我们将认知语言学引入汉语同义词研究,认为同义词就是由认知引发的,以典型为原型的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词的聚合.原型范畴观及典型性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能对传统范畴观下难以说明的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从符号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旧词新义现象的特点、实质及词义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的所指意义与旧的能指形式具有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关联。探讨了旧义与新义之间呈现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的关系,旧词新义现象产生的外在动因——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内在动因——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词义变化的认知理据和具体变化方式:词汇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通过凸显词汇语义框架内的某一要素,或通过概念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可建立旧的能指形式与新的所指意义的链接。  相似文献   

9.
刘晓霞 《云梦学刊》2003,24(3):117-119
日语中有许多拟声拟态词,拟声拟态词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拟志拟态词的语义不仅与词形存在对应关系,而且在具体语境中拟声拟态词可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同时发生了语义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0.
小品词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尝试由小品词UP切入,援用经验主义原型范畴模式、家族相似性、意象图式、Lakoff的隐喻理论等,并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以及动态动词的类型依据,具体探讨小品词语义扩延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构建短语动词时的原理,旨在为短语动词理解和运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小品词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尝试由小品词UP切入,援用经验主义原型范畴模式、家族相似性、意象图式、Lakoff的隐喻理论等并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以及动态动词的类型依据,具体探讨小品词语义扩延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构建短语动词时的原理,旨在为短语动词理解和运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再论同义词     
葛本仪 《文史哲》2003,(1):108-111
一、现在对同义词的界定是不恰当的 ,应该把意义相同和相近的词分开 ,并给同义词以应有的地位 ;二、词的意义内容 ,即词的词汇意义及其概念对应性 ,以及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是确定同义词的标准和理论根据 ;三、同义词有完全同义词、不完全同义词、义项交叉同义词、言语同义词四个类型 ,并各具不同的性质特点 ;四、古今词和词素也可形成同义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 ,色彩意义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康宜先生的词学研究专著《词与文类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实际出发,采用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重新审视词学发展历程,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北美文学研究界流行的"文体研究"的新方向。在对柳永词和苏轼词的研究中,孙康宜先生"透过语言分析来探索作品的意义",从措辞、语法、句法、文体出发,通过对零落的词语和段落进行非常谨慎、细致而感性的分析,破解研究对象的内涵,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都给后来的词学研究者以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依赖于具体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文化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以文化典籍为探寻国俗语义的着眼点,从诗经中的诗歌到元曲,主要是唐宋诗词中探寻并比较“雁”、“燕”两词的国俗语义,对于领略历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准确、全面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框架语义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框架语义理论首先由F illmore提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概念结构的两大原则之一。该理论认为,传统的语义理论对指称意义的强调、对概念结构的组织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通过引入概念显像与框架这一组关系,框架语义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概念的认识与分类方法,解决了传统理论无法解释或很难解释的一系列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费红  覃丽赢 《学术探索》2013,(11):77-80
“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LCCM理论)以词汇概念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个语义构建和理解的认知框架,兼顾了语言组成成分意义和概念知识结构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基于这个理论,文章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分析探讨了词汇隐喻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7.
“零X”词族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大量涌现。文章在考察这类词语的结构和语义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它的形成机制和语用价值。就形成机制而言,“零X”的形成既受到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又受词语模机制的类推作用影响。从语用价值来说,“零X”词族采用与语义预设相逆的语用否定方式,使行文显得简洁凝练,折射出科学性、专业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
刘中富 《东岳论丛》2002,23(6):138-142
从宏观上看 ,现代汉语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 静态系统以双音词为主体 ,单音词在动态系统中仍占突出地位。 2 词汇单位与非词汇单位界限模糊。 3 构词以复合法为主 ,其中偏正式最为常见 ,存在大量的同素词。 4 造词加强了理据性 ,词语表义更加明确。 5 存在大量的表达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 ,且音节数量不等 ,表现出形式上的伸缩性。 6 存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和带有叠音形式的词 ,而且叠音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语域“始发域”向一个抽象语域“目的域”的映射,在这种映射中存在着一种实体对应关系。通常人们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这一理论可用来研究词语多义现象和语义转变。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嗅觉动词,嗅觉动词的隐喻义来自实指义。映射理论揭示了嗅觉动词隐喻义的形成过程,从而有力的证明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相同的嗅觉隐喻。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心理动词中普遍存在着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可以作为一种构词的方式和理据。通过对心理动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各类感官词构成的心理动词数量不等,在数量上未完全体现通感层级分布的规律,这主要体现在嗅觉类感官词上。像其他隐喻一样,"通感式隐喻"也是语言中新词产生、词义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填补了许多词项空缺,扩大了词语的语义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