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试是伴随着人类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及教育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悠久历史文化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考试的导向功能发生偏差,使考试成为单一知识评价的工具。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陈旧的高校考试模式更是与新兴的知识经济社会严重脱节。造成了“学而无用,用而没学”现象。因此,高校“教改”已迫在眉睫。本丈将就现阶段考试如何深化改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需要“科举学”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60年代以前念书的时候,读的书、听的课或报告,几乎都说科举及其考试(以下简称科举)不好,以后很长时间也是这样。当然,我也这样认识。所以,“文化大革命”取消高考,以致取消一切考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但是,“文革”取消考试,造成“读书无用”(还有其他原因),后门成风,人才断流。这个时候,许多人才认识到,没有考试是不行的。于是,邓小平再次复出后,当机立断,恢复高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一年,成为思想解放的先声。恢复高考20年后,1997年11月,《人民日报》在征文综述中说,“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近代实业学堂的出现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事件,对当今学校职业教育影响深远.为保证教育质量,晚清政府以考试为工具,借鉴移植了西法考试制度,对学生学业进行严格的考试,对近代实业学堂考试从其特点以及反思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索,对其考试特点从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主体、考试评价内容、考试评价标准、考试评价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基于历史的反思,认为汲取考试评价中的合理和积极因素,制定符合当代的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学业评价制度,重视作为“实践共同体”的专业评价队伍建设,以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与学业评价内容,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发挥正向的考试功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料库的考察表明,副词“仍然”与“照样”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诸多差异。句法方面,“仍然”作状语不能加“的”与“地”,而“照样”存在“照样的”与“照样地”的形式;“仍然”后面一般不能修饰单音节动词的光杆形式,而“照样”可修饰单音节动词的光杆形式;“仍然”不能独用,而“照样”可独用。语法意义方面,“仍然”主要表示与时间推移相关的“延续义”,而“照样”既可表示与时间推移相关的“延续义”,也可表示关涉不同对象、条件的“类同义”。语义特征方面,“仍然”属于弱可控副词,具有\[-企望\]的语义特征,而“照样”属于强可控副词,具有\[+企望\]的语义特征。语用方面,“仍然”不具备话语衔接功能,而“照样”具备话语衔接功能;“仍然”书面色彩较浓,而“照样”口语色彩较重。  相似文献   

5.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持续遭受自主性税基损失,而转移支付又未被赋予充分的自主支出权力。基于这一典型事实提出“自主财政偏好”假说,认为被限制了自主支出权力的转移支付因不能对税基流失进行有效补偿而激发地方政府竞争。利用“取消农业税并实施转移支付补偿”的改革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取消农业税改革中损失越多的区县,改革后会新建更多的污染密集型工业企业,而被限制了自主支出权力的转移支付不能减缓底向竞争行为。因此,“自主财政偏好”是更为贴近中国实践的地方政府竞争的驱动机制,这为改革和完善央地财政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涉外服务     
《华人时刊》2007,(4):84-85
新“G”考试出炉中国考生勿慌2007年9月,GRE考试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全新的考试形式。现行的GRE考试将于7月底成为历史。据了解,这次改革被称为“GRE考试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变化。”上海新东方学校的国外部主任王文山告诉记者,所谓的改革实际上还是一个延续,在难度上不会有过多变化。王老师介绍说,中国学生最头疼的“类比反映”词汇部分取消了,这对很多讨厌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7.
改革考试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对学生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一教学环节后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 ,而且也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水平的一种手段 ,不仅如此 ,通过考试还可以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对于学生学习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改革考试方法 ,实施“教考分离”,对于促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校素质评价存在重视学习过程而忽视评价过程,结果是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和缺乏个性化,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错位。因此,有必要重构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引导、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能够加大考试改革力度,使学生“不想和不能作弊”;能够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策略有个性化评价策略、自我评价策略、多角度评价策略、系统化评价策略、重点突出评价策略、分步骤评价策略等。  相似文献   

9.
美国联邦文官考试制度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制度是美国联邦文官制度的核心。19 世纪中后期美国联邦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伊始,这一制度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时所确立的“实用性”原则与“专才”结构、20世纪中期从理论上到实践中所增加的“通才”考试内容、20 世纪后期取消对以黑人为主的少数种族在考试方式方法上的歧视以及新旧世纪之交加强文官主管机构(联邦人事管理总署)对考试的责任,进一步反映出美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育:怎样从狂热走向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至上”主义受到全社会普遍怀疑,大学英语教育步入应试误区。无论从经济学、教育学还是文化学、社会学角度看,过分地重英语轻母语都是得不偿失的,危险的。已经公布的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治标不治本,难以革除积弊。取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改变研究生招考英语“一票否决”格局,取消职称晋升的英语统考,加强外语学院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把汉语写作列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及研究生招生必考科目,才有望从根本上降低英语考试的社会权重。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课程考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试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指挥棒”。如何抓好考试,发挥考试这个“指挥棒”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就深化教学改革,改变考试形式,杜绝考试作弊,端正考风,对“一纸闭卷”的考试方式进行探索,并对其进行了实际操作与研究。文中对考试流程做了较清晰的介绍,对考试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阐明了改革考试形式,实行“一纸闭卷”考试的可行性,并指出了该考试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应对过程进行考察,本文运用事件记录法和个别访谈法,采取“过程定向”的研究思路,对28名被试进行了6周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学习与自我发展”是大学生发生频率最高的两类压力源;大学生对“愉快性”、“情/理卷入”和“挫伤性”的感知具有显著的类别效应;大学生对压力事件的初级评估具有显著类别效应;大学生对某类压力事件的应对方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在人与组织匹配的研究中,可以使用人与组织集成内力学的数学表达式,在这个表达式中,“心理距离”对“集成内力”的影响非常重要,但以往对“心理距离”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涉及“人与组织的匹配度”。事实上,“人与组织的双向匹配”这个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到“心理距离”,从而影响组织的“集成内力”。也就是说,“人与组织的双向匹配”作为自变量,因变量是组织的“集成内力”,但“人与组织的双向匹配”不直接对组织的“集成内力”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心理距离”这个中介变量来实现的。因此,如果提高“人与组织的双向匹配”,则可以缩短人与组织的“心理距离”,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组织忠诚度,进而提高组织的“集成内力”,从而实现人与组织的绩优集成,也就是要发挥人与组织(P-O)的双向匹配、心理距离、组织环境的综合效用。  相似文献   

14.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之中,历来学人多以“权谋”思想目之。然而,核之三十六章原文与《老子》之其它篇章,皆无“权谋”之相关论述;反而同章之“微明”概念、“柔弱胜刚强”之思想、“利器”之意义指向等,频频见诸其它章节,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无物”、“无欲”、“无为”之反向运动趋势,符合《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主张。而作为三十六章的收尾之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本章所提到的各种要素的归结,即“无为”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汉语大量的语料事实,文章对汉语“数量范围”的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数量范围”除了有常见的表达式外,还具有多种标记词,这些标记词有的可以“对”用,有的可以“叠”用,标记词的“对”用使范围更加具体明确,而“叠”用则对范围起到了确认或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安”是否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判准的讨论,以《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文本为据,从“女安则为之”出发,通过文本解析、“安”的伦理分析、“安”之外的伦理考虑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研究发现,宰我和孔子在“三年之丧”的讨论中孔子提出了“女安则为之”,“安”可否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就在于良心可否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良心有其主观性以及客观限制,良心所判断的行为价值与其客观价值不相符合,孔子着重伦理教育的重点在于能恰当正确地感受和表达情感,让良心所判断的行为价值能与其客观价值相符合,可见“安”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的初步内在判准,但不是“最终”判准或“唯一”判准,仍须尽力合乎客观伦理道德标准,努力培养“正确良心”。  相似文献   

18.
在儒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开始关注知识论问题。然而,在程朱形上学的知识论中,“人心”“物理”“天理”同构导致知识并未获得独立的价值地位。伴随着儒学现代化的推进,在戴震的知识论中,认知主体存在着一个由“精爽”进于“神明”的能力提升和扩展过程;认知对象体现为“物则”“分理”“条理”等形而下的客观物理;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之间存在着一个可知论的主客关系;认知主体通过对认知对象的精确审察,将最终获得“理义”的认知成果。戴震的知识论建构为儒学现代化提供了个案性的范式,在今天依然极富现代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以“格物”“致知”等形式生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格物”可理解为追求工具理性的昌明,“致知”可理解为促使价值理性进入澄明状态。到近代,仁人志士们发起的救亡图存运动中,他们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多有误读甚至忽略,致使相关变革不够彻底或是失败。基于此,通过深度剖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逻辑,在深刻总结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中4个典型历史事件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法、逻辑归纳法、分析比较法等,揭示了近代中国走向进步的嬗变轨迹与逻辑理路。研究认为,这一理想化的逻辑理路可作如下表述:一方面,通过工具理性的“格物”,人们可以发现“致良知”和“致真知”等四大领域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四大领域的价值理性一旦进入澄明状态,又能够驱动社会发展的“六驾马车”向前发展。对照上述逻辑理路,洋务运动遭遇了双重“水土不服”,仅仅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半架马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遭遇另外两种“水土不服”,是“无根”的事业。相比之下,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请出“赛先生”和“德先生”,在重拾传统智慧的基础上,为中国社会进步开启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回溯既往研究卞之琳诗歌艺术的观点,重新对经典《断章》进行文本细读。以往研究者在评论分析《断章》时,主要从“相对”“装饰”“风景”等角度入手,此文写作的着力点在于“看”“了”“你”这三个字。“看”充实了线性时间里面的“现在”,“了”是过去的标志,由此可以知道,《断章》里不存在“未来”。“你”在《断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暗含着一种对“我”的压制,以此出发,尝试着分析《断章》里呈现的时间断裂与意识隔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断章》的现实意义,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