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道”是理学美学理论最为推重的一个本原范畴,它主要是指思孟学派所言的那种个体精神价值或人格理想。理学家认为,从美学意义上说,道是存在本身,气是存在方式,道之美,是道德律令升华为哲学本体的美,是哲学本体本在于道德律令的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文从道中流出”,“道”借助“文”这一载体呈现其空灵幽渺之美。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念与其整体思想具有一致性,即力求在理性与启示之间寻求一条完美的思想道路,正是在这条"明证道路"的指导下,其美学难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在"上帝"之爱的"光照"下,阿奎那跨越了思想的鸿沟,把神学、伦理学与美学融为一炉,解决了"事物之美"与"存在之美"的关系难题。后者是前者存在的内在逻辑根据。美的事物,不仅通过整全、和谐的比例和鲜明性来展现自己的美,而且还通过自身的美来表述上帝的至美,至善与至爱。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刘纲纪以"实践本体"为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美学问题域,形成了一个层层推衍又互为支撑的立体网络思想体系.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迥然有别于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理论,具有严整精审的体系性、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溯根寻源的历时性、弥纶群言的容涵性等学术品格.实践本体论美学把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上,为中国的哲学和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科学地解释审美现象、深入地解决美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问题指出了一条可行路径,为实践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调、方式和审美追求,即:宇宙和谐的本体之美;生命灌注的情趣之美;整体自觉的静观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神思想象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保基督宗教美学的宗教性,托马斯·阿奎那开辟了一条理解基督宗教美学的新道路,亦即在论证"美"的过程中,既不介入神学论题,也不借用神学方法,而仅仅是在哲学的语境中,以哲学的法度和思维方式,通过诸如存在之美、此间世界之美、至一、完足、比例关系和清晰性等概念,研讨了"上帝即是美"这一主题.此乃"证明的道路".本文认为,托马斯研究基督宗教美学的动机或原因,盖源于他不仅要处理基督宗教哲学在构建自身之初,亦即在教父时代所包含的一个内存矛盾,同时也要消解斯多葛学派对基督宗教哲学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从视听知觉中感受到的和谐。艺术不仅以和谐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美,还以冲突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真。美学无法把感性之美与理念之美统一起来,故而无论以感性之美还是以理念之美作为基石,都不能竖立起完整的艺术大厦,反而把艺术变成一种畸形哲学,所以,真实的艺术哲学与以“美”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欲与情,李贽首发“以自然之为美”的宏论,其所谓“自然”包括四个维度:首先,根本指向是承认“欲”的自然正当,为个体私欲即生命主体的感性欲望正名,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导思想;其次,“情”以欲为源,不齐之自然人欲的流行发用生发不齐之自然“物情”,打破发乎情、止乎礼的礼教传统;再次,任情从欲即为自然,把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和情感的快适即“真”视为超越世俗美丑判断的新标准;最后,“童心说”强调文艺创作应是“自言”、“自文”,实为自然之“真”的具体落实和集中体现。这些,构成了李贽自然人性论哲学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牵导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走向的两大哲学巨子 ,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指出了“美”的哲学含义和构成美的本体要素。他们对一系列审美原则的精到分析 ,开创了西方人以总体知识为背景的 ,采取配套方法探讨美和美学问题的先河。对他们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可看出许多相同和相异之点  相似文献   

11.
真理有自己的本体 ,我们可以探讨真理的本体论问题 ;真理没有本体论意义 ,赋予真理以本体论意义将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联系认识定义才能合理解决真理的定义 ,真理不可能是客观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 ,真理只能被定义为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认识论概念的真理有两个基本涵义真和真的理论.把真理扩大为一个融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内容于一身的概念以及把真理归结为真这两种倾向都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中“实践标准”的逻辑论证之所以存在裂痕,根源在于它立足于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被禁锢在直观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为出发点,走出了主客二元对应的真理观,开辟了主体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相互映现与互为表象的真理观,从本体论立场解决了认识论问题。但马克思哲学革命所确立的新型真理观并非以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为目标,它只是一个附带性的理论后果,其根本旨趣是批判德国哲学家关于“意识”革命的谬误性,而确立从实践中去解决历史真理性问题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学美与真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中蕴涵着真,也蕴涵着美,这种美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既要符合客观世界自身的规律,又要符合人设定的标准和尺度。美与真相辅相成,由真及美,以美达真,二者共同统一在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将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统一起来,在历史观领域实现知、情、意,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新时期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哲学的视角来看,"三个代表"内蕴着真、善、美的内在要求,我党践行"三个代表"的行为本身也就是求真、求善、求美行为.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者的真正的统一,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真善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追寻的三大价值。在文学创作领域,创造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精神产品一直是作家孜孜以求的境界。而属于实用文体的公文与真善美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本文试图通过与文学作品的比较,揭示出真善美在公文中呈现出的独有风貌。  相似文献   

17.
论真善美的当代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善美的研究是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哲学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现世价值实现相通观的体现。以探讨真善美的当代追求为主题,探析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复苏的时代背景,探究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的时代特点和困惑挑战,是探索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得以现世实现和长足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是逻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带来了真理论研究的塔尔斯基转向:在研究基础上,发生了从本体论或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在研究动力上,发生了从揭示真之本质到克服语义悖论的转向;在研究主题上,发生了从研究真之本质到研究真之规律的转向;在研究进路上,发生了从下定义到公理化的转向。公理化真理论是在塔尔斯基转向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真理论。理解塔尔斯基转向是理解公理化真理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辨析和厘清英文词“truth”的三重含义入手: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语句体系),由此区分了原子论的真理观和整体论的真理观,前者把真理看作一个个真的语句,后者把真理看作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还演绎出了三个很平凡的命题:只有一个真概念,但有许多的真理,真理常常表现为一个理论体系。留下一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原子论的真理观和整体论的真理观能否协调?如何协调?  相似文献   

20.
论实践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真理是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根本范畴,它的提出既是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自身完善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当前理论界关于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争论的关键。本文在创造性地用实践真理去概括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基础上,阐明了实践标准是理性真理的检验标准,而生产力标准是实践真理的检验标准,并阐明了理性真理观发展为实践真理观的必然性和实践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