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化多元论和价值多元论的命题是虚假的命题。事实上,文化和价值都是一元的。从学理上分析.无论一元论还是多元论都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或两个不同的层次:一元论有善一元论和正义一元论即文化一价值一元论之分.多元论也有善多元论和正义多元论即文化一价值多元论之别。善一元论和文化一价值多元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善多元论和文化一价值一元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因此,文化一价值多元论是导致极权主义的逻辑前提.文化一价值一元论则是多元善得以存在的逻辑前提。相同时间中不同空间内文化价值的差异、冲突不是文化一价值多元论的证明,而是文化一价值一元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现。文化价值的差异本质上是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差异,因此主张不同价值的文化有高低层次之分;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是带有自然规律性的现象,因此文化霸权论是缺乏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的错误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价值的层级结构与价值原理一般地说,人们所建立、认同的价值判断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即所谓价值观念体系。这一价值观念体系是一定主体(如民族、阶级、国家等)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又在不断的现实冲击中予以充实与更新,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发展的动态系统。在这一价值体系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基础的价值判断,即我们所谓的基本的、非派生的价值判断,或者说,反映一价值观念体系中本位价值的价值判断,即是所谓价值原理。价值原理作为基本的、非派生的价值判断,是以价值判断的等级结构、或日层级结构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单纯的事实判断。这一命题的成立需要一系列理论前提,而所有的理论前提,均以《老子》崇尚谦和包容、反对暴力掠夺的价值观为基础。以这一价值观为背景,《老子》对柔弱与刚强进行新的诠释,并通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证明“柔弱胜刚强”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论程、朱天理、人欲之辨的合理内核及其价值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程、朱的观念体系中,人的一切正常合理的生理欲求因符合天理而得到肯定,超过正常合理之度的欲求即为人欲,亦即私欲,必须加以摈除。因此,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对立实质是公与私、正与邪的对立,就形而上的层面言之,“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包含合理内核的命题。然而,在实践层面,程、朱将名教纲常等伦理要求视为天理的真实内容和永恒表现形式,从而使这一极富合理性的命题变成吃人、泯灭人性的工具。从道德到非道德、合理到不合理的这一价值嬗变,并非程、朱个人历史和思维的局限性使然,而是整个儒家理论体系固有缺陷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的为学为人是统一的。在精神上的"出世"和"入世"之间,他很好地把中西方美学素材熔铸成一个包罗万象谨严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是心物媾合结果的命题包含着现代哲学美学反形而上的意蕴。他是把美学定位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朱光潜美学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他的"根"是立在中国本土文化上的,"人生艺术化"即是这一价值取向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价值多元与价值导向的多重性格──基于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考察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价值多元与价值导向这两个范畴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价值多元作为一种口号,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并逐渐流布的。这一口号的内容是:生活的丰富性是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一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当代人的努力。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我国环境法学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须克服观念上、法律制度层面和国际合作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驰名商标的价值量化分析杨可飞作为企业和社会的一项宝贵财富,驰名商标独特的价值日渐显露,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随着计划体制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这一价值始终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关注”:一是社会个体在利己主义思想驱使下对这一...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期以来"中国有无悲剧"的理论争执,文章提出不要急于作出判断,首先要对这一命题进行辨析.指出在这一命题中对"悲剧"范畴的把握上存在"戏剧形态"与"美学范畴"两种不同取向,分别按照这两种不同取向对"中国有无悲剧"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虚假命题与合理命题,并澄清以往理论争执中的某些混乱.  相似文献   

10.
学生写作文如何命题?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碰到的问题。每每为作文命题踌躇经日,不得其旨。在写作教学中,命题又至为重要。一个好的命题,犹如画龙点睛,常能使学生文思活跃,写作兴趣盎然;一个不好的命题,好象泉流中的乱石,会闭塞学生的思路,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所以命题之好坏,关系到写作教学之成败。研究命好作文题目,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一个时期,由于对作文命题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命题的科学规律,命题缺乏启发性,更无周全计划,往往是心血来潮,临时凑合。我的作文命题存在“老、大、死”的毛病。所谓“老”,就是老一套。如寒假完了,就命《寒假见闻》,暑假过去,就命《暑假生活》,国庆节来了,就命《迎国庆》,校运动会举行  相似文献   

11.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12.
卢黄熙 《学术研究》2004,19(5):69-71
物的价值具有二重性 ,即物的自然生态价值和物的社会需求价值。认识和把握物的价值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可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然而 ,长期以来理论界流行一种片面的观点 ,认为物只具有“对人的有用性”这一价值 ,而无视物的自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形势迫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于是,“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命题不仅为广大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所呼唤,而且多次载入了经济建设的文件.然而,自觉利用的效果如何呢?客观事实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并不理想.看来,为了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下更加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很有必要深入地研究这一命题的内涵、条件、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辩证概念、辩证命题形式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人的理性认识,它要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丰富,这是一种内涵方面量的积累,但这种内涵的逐步丰富并不会使理性认识中产生出一种辩证类型的概念,因而把概念分为普通概念和辩证概念是没有根据的。辩证思想、辩证命题的辩证性来自思想的内容,不取决于它的命题形式。思维中不存在也不需要有某种独特类型的辩证命题形式。《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一文关于“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是辩证命题,其中联结词是辩证联结词的论证是不能成立的,说这一命题是辩证思维的结果,是违背科学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凡是”命题的深刻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20年黑格尔在《法哲学》中第一次提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一命题(以下简称“凡是”命题)(《法哲学》序言,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页。以下均引自此版)。此后,它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对象。这个命题是代表黑格尔哲学的典型命题,因此,如何理解其深刻含  相似文献   

16.
张文斌 《理论界》2006,(3):26-26,129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联系起来,首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理论命题。这一命题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自身建设这个重大战略性问题的新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这一命题,不仅对于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试论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把握考试命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讲授知识──命题考试──评判成绩”这条链中,命题是考试的核心。教师拿出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试题,这与他对知识的科学院把握和传授知识的序列化追求分不开,也包含了他对学生心理的估计以及他施与学习者的一些心理刺激,教师在命题前需对考试的目的、依据、方式、知识深广度、知识能力比重作一些规定,提高试题科学性、针对性,同时可以促使把考试命题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18.
张青卫 《船山学刊》2011,(3):113-115
对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逻辑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诡辩,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正确推理的结果,其实两种看法均有偏颇。正确的说法是:墨家在此处举例不当,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定于一”命题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吴昕春孟子关于“定于一”的命题是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时提出的,由于孟子对这一命题未作展开,其蕴意隐而未显。有关孟子的思想史研究中,对此命题蕴意的探究以及其在孟子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少有论及。本文试图联系孟子有关政治观...  相似文献   

20.
科斯命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科斯命题的各种版本进行了梳理,得出科斯表达的命题是一个经验命题;澄清了两个实证的科斯命题之间没有推出关系、实证的科斯命题与规范的科斯命题之间没有推出关系;论证了张五常所提出的产权版科斯命题没有实证基础,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论证了自由交换版科斯命题、交易成本版科斯命题和完全竞争版科斯命题是否同义反复或者逻辑谬误在于“交易成本”、“自由交换”和“效率”的定义,并且从逻辑上讨论了当科斯命题是同义反复或谬误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