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临济义玄把禅推向光辉的高峰。高峰的无限风光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到了黄龙慧南(1002—1069)杨歧方会(992—1049)使秋风四起一派萧瑟了。黄龙慧南是临济的第八代传人。因此,黄龙派的禅学在本质层次是继承临济的。“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掸不假学,贵在息。C。。c息,故心心无虑。不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这基本上是马祖禅和临济禅的一种重复。所不同的是马祖禅的核心是“平常心”,临济禅的精髓是“自信心”,黄龙慧南既不提“平常心”,也不提“自信心”,而提“息心”…  相似文献   

2.
看话禅的修行实践在唐代末期就开始出现,宋代以后成为临济宗的主要特色。看话禅意在把禅师们从公案文字中解脱出来,扭转禅风,归向禅宗明心见性的本旨。云南鸡足山禅宗看话禅源自江南禅宗,从元代开始有鸡足山僧人普通等参学于江南临济明本,回滇后住鸡足山修持看话禅。从高奣映《鸡足山志》中记载的鸡足山诸禅师的看话禅的行实来看,看话禅已经是鸡足山僧人普遍的修持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从心态结构方位来看,禅境既是完整的,也是光明的,更是自由的。完整是禅境心态的宏观风貌,光明是内在核心,自由才是最高境界。虽然自由心态是禅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在历代大禅师所遗留下来的典籍之中,却很少见到自由这个词。最常见的是:任性、逍遥、自在、无碍、解脱、无所滞碍、尘劳迥脱、不与物拘等等。其实,这些不同词语的真正涵意都是自由,所不同的只是从不同的方位来表述这种意蕴而已。据《指月录》卷四的记载,六祖慧能临终的最后偈句是:“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不修善不造恶”是自由心态的基础,“断见闻”是自由心态的中介,“无执”就是自由的心态。不修善不造恶,断所见断所闻,最终的目的就是升华到“无著”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应该说慧能创建禅的最高目的,就是把众生被压抑的心态升华到自由的境界。不过慧能不把这种境界叫作自由,而称之为清净心.  相似文献   

4.
释南禅三偈     
甲、问题缘起 胡适曾经以历史学家的冷静眼光判定:慧能自呈心偈与神秀斗法,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是慧能弟子精心编造的传奇故事。这对我们浪漫的好奇心,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挫伤。大失所望之后我们开始理智地考虑:慧能故事的编造者既在编造慧能,更在编造他们自己;黄梅东山比试心偈的虚假故事背后,隐含的是慧能岭南弟子与神秀京城高足生死较量的历史真实;神秀所作心偈与其说是神秀北禅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南禅“所了解的”神秀北禅的思想;慧能所作心偈与其说是慧能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弟子“所了解的”慧能的思想,与其说是慧能一个人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整个南禅的思想,是慧能整个南禅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明见于此,在本文,“慧能心偈”与“南禅心偈”,大体上是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 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  相似文献   

5.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宁国人.(今安徽宁国)十七岁(一说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于本州景德寺.最初喜欢“阅古云门录”,其后,依天衣怀让,“趋宝峰湛堂准禅师”,“从曹洞诸老宿”,但后来他极力反对云门宗和曹洞宗的学说,认为它们都是什“邪说”.后参谒圆悟克勤,并于言下豁然顿悟.一个月后,克勤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俾掌记室,分坐训徒.宗杲所处时代的禅宗,公案样盛行,文字禅成为公案运用的基本手段,使唐未五代禅宗所具的独特个性丧失,大慧宗果针对当时禅宗弊端,独树一帜,提倡“看话禅”,成为有宋一代著名禅师,临济宗的中兴功臣.  相似文献   

6.
说到禅诗 ,首先要弄清楚“禅”的含意。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之略 ,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其基本含意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禅的含意也在发展变化。比如禅常与“定”连用 ,谓之“禅定”。定 ,乃梵文的意译 ,也译作“等持”。禅定是说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 ,这是修佛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汉化佛教进一步发展 ,佛教宗派纷起 ,其中“禅宗”崛起 ,使“禅定”的观念进一步生发出去 ,这时的“禅”的含意已不仅仅是“静虑”,而升华为涅之妙心。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  相似文献   

7.
"心"是南宗禅学的核心概念.从慧能强调众生的当下之心以后,南宗禅承继提出"平常心"和"无心"的概念.南宗禅的"心"论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基本宗旨,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会通了般若学和佛性论,直接受到达摩禅和牛头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日两国的国际知名学者胡适与铃木大拙,曾就什么是禅宗的真髓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观点见地孰高孰下,这里无需评说,但有一点却是共同首肯的,他们都认为自南宗开创者慧能以后,传统佛教的“定”已与禅断离了联系.禅宗之禅不外是“慧”。我们认为这确实揭示了中国禅与印度禅的根本区别所在。圣俨法师说:  相似文献   

9.
支运波 《船山学刊》2011,(3):129-133
《沧浪诗话.诗辨》"以禅喻诗",用禅道之悟类喻诗之优劣,此论受到明清及近代诗学之士质疑。以冯班为代表提出的"小乘禅之外,又有声闻辟支"和"临济、曹洞有何高下"两个疑问。版本之误和严羽受宗杲禅学思想影响是当代学界所贡献的解决策略。以"妙悟"说为根基和核心,则是开启临济、曹洞高下论疑团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吴正荣 《船山学刊》2010,(2):128-130
"禅""净"本是诸佛本源的不同陈述方式,因宗派之见而呈有为法差别。慧能从终极层面出发,将宗派意义上的禅净归摄于自性,以禅释净,建立"净土禅"观。不但不曾割裂禅净,更为禅净合流之肇始,从而开出永明延寿及其后者之禅净圆融观。  相似文献   

11.
儒释之辨是宋明理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王阳明通过揭示心之内涵及心意关系对儒释之辨做了深刻说明。基于良知应感起意而又不执著于意的特征,王阳明认为儒释两家在形上本体方面没有不同,都是虚灵的心之本体,儒释的差别在于佛教一念执著障碍了心之本体的感应之功,从而堕入虚寂,不能如儒家一样肯定世间价值。王阳明的儒释之辨,在理论上最终完成了唐宋以来儒家学者站在儒家立场上融释佛老、恢复儒家正统地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天台宗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一性皆成)的积极倡导者。唯识宗一分无性论提出之后,荆溪湛然对窥基的理据进行了逐条反驳。为了与唯识宗之说划界以弘扬己宗,湛然树起“无情有性”的旗帜,一时竟能“中兴”台宗。从众生与佛的关系上,台家倡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并且在性具思想的根基上言“生佛互具”,这也是天台哲学独特之所在。不过,究极而言,台家之所以能如此言之,与其标立一念心本体密切相关,由“一念三千”所包含的“十界互具”,逻辑地可推论出“生佛互具”的结论。这可以算作天台哲学之细密处的例证。一、真如遍在与无情有性在…  相似文献   

13.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派生客观世界的本体是“吾心”,“吾心”就是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李之鉴《论陆九渊的宇宙观及其时代作用》载《论宋明理学》一书)这里,“吾心”被看成是主观意识,并且被提升为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我认为,上述解释不符合陆九渊的原意。首先,陆九渊所说的“吾心”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本心”即普遍的道德本体。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陆九渊集》第444页)心的内容是本体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相似文献   

14.
张海沙 《学术研究》2005,(2):105-107
晚唐文偃禅师创立的云门宗有其独特的禅风禅法,云门宗的“一字禅”对诗歌的语言锤炼 之风有直接影响,云门宗“句中有路”以语言进行启示的方式,也启发了诗人对言外之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佛教文献中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相关论述 ,概括出两种禅法的主要含义 ,并且指出 :其区别在于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真心体用与自心显用、渐修顿悟与无修顿悟、人格理想与艺术境界四个不同的方面 ;其历史界限为从菩提达摩至弘忍是如来禅 ,从慧能至禅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来禅向祖师禅的过渡形态 ,五家的形成标志着禅宗进入祖师禅阶段 ;祖师禅的提出与流传是受中国固有文化影响的结果 ,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和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顶礼上帝,以有神论问鼎社会,是有限.上帝,作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则是真(理)、是生(命)、是道,依然是超越有限,不可言说的无限!上帝借"言"创生天地万物,又是以"言"表述其终极关怀的,无限又寓于有限.禅奉佛教无常缘起之理,视事物生成乃相互对待,此有则彼有;破对待而灭,此灭则彼灭,大千世界万般皆空.如此否定本体尤显示存在的无限性.同时又以缘起为不变之自性,"尽在自心",非本体的无限性,顺化而为"心"本体的有限性.从哲学上讲,基督教上帝创世的神本体论,以道、言,与禅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的空、心,实现它们之间有始→未始→有始→未始的本体论对话,同样表现出它们对超越有限的终极关怀.无论是基督教的神本体与道本体论,还是禅的非本体的性本体论与心本体论,既是非相之性,亦是实相之性,理论上的相通之处,充分说明在现实中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它们自身在思维上的冲突,及其在实践中矛盾对立的概念的并存与应用,即宗教社会学上的二律悖反.  相似文献   

17.
禅宗实际的创始人慧能提出,禅修要做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①关于“无念为宗”。慧能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念”本指记忆,此泛指分别、认识,即思维活动。“无念”的含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就主观方面说,心体要离开念,即认识本体,远离一般的思维活动;二是就客观方面说,见一切现象(“一切法”)而又不执著。这就是说,思维时不执著主观思维和客观现象,为无念。无念是对外不执著境,所以要竭力排除世俗的分别、认识,也就是世间的各种概念、判断、…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之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这里基本的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文艺(尤其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是禅宗发展的兴盛时期,禅僧秉承了佛教僧侣行脚游方的优良传统,不同禅系的僧人外出游方,相互参学问法,勘验禅机,佛家禅法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这对于提高僧人的禅学修养,推动禅宗的兴盛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禅僧的行脚游方,促进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国内外的文化交流.而对修禅者来说,行脚游方究竟只是形式,悟道的根本终在自心.禅门内部后来还出现了盲目游方参禅的积弊,由此也导致禅宗走向了堕落和衰弱.临济义玄、云门文偃等禅师对此都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且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的佛教宗派。它经历了一个从禅学到禅宗,从达摩如来禅到祖师禅再到分灯禅的长期发展。但真正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由慧能创立。其门下发展弘扬而形成的禅宗南宗。慧能门下由于传承、教法的不同,又形成了宗风、门风各异的宗派,从而使作为中国佛教代名词的禅宗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特征。在慧能禅学的众多继承者中,真正贯彻了其禅学精神的是青原、南岳二系。这两系虽各有特色,但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求解脱的根本宗旨是相一致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