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小说在后世通俗文学体裁中的嬗变,已经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社会思潮的变迁,对唐代小说《李娃传》在宋、元、明不同时代话本、戏曲中的演进轨迹进行考察,探讨演变过程中门第观念、人物形象的衍变以及明代才子佳人小说(戏曲)创作格局的出现,等等。  相似文献   

2.
纵观北宋后期到清初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诗歌之内在关系 ,三者经历了三个互动阶段 :1 宋元时期戏剧“小说”化 ,改变了自身的内容、性质、体制而真正成熟。 2 明代长篇小说“戏剧”化 ,小说由叙事为主变为写人为主 ,由记事为主变为记言为主 ;又吸纳了戏曲宾白的经验 ,使用方言。 3 明末清初 ,小说戏剧“诗”化 ,《红楼梦》用诗歌创造意境 ,结构小说 ,塑造人物。小说戏剧诗歌互动 ,使三者完美融合 :小说有诗之意境、节奏、韵律和戏剧般人物 ;戏剧有了曲折情节和诗的意境 ,诗歌可以结构小说、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戏曲修辞理论,与诗论修辞、文论修辞、小说修辞一起,共同组成古代修辞理论的整体。这是我国修辞理论的四根重要支柱,理应都受到修辞学界的重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着眼于诗、文修辞,比较忽视戏曲和小说修辞。本文拟对明代王骥德著《曲律》在修辞学上的贡献作一定的探索,志在抛砖引玉,引起语文学界同行更多的关注。我国戏曲修辞理论萌芽于宋代,到了元代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真正粗具规模的还是明代。明代涌现了一批戏曲理论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万历年间王骥德的《曲律》一书问世  相似文献   

4.
论诗为“活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明代后期曾经风靡文坛一时的“竟陵派”,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提出了诗为“活物”的全新命题,这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文学鉴赏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惺的重要文学批评论文——《诗论》是它的杰出代表。《诗论》见于《钟惺批点诗经》一书卷首,文末署写作时间为“明泰昌纪元岁庚申冬十一月”,后被收入钟惺《隐秀轩集》(列集)。通过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流传、迁变诸多情况的深入探究,钟惺在理论上作出了诗为“活物”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一种强势的文体。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即形成了单纯的抒情风格。汉代以后,《诗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诗歌的文体强势,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之上。各种文体之中,独有诗歌将汉字形、义、音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诗歌以其语言美的优势侵入到散文,酝酿出赋和骈文两种半诗半文的文体,其实质是文学对语言美的追求。唐代的传奇是史传和诗歌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唐宋以后,诗歌已穷极变化。宋元的理学、明清的八股,小说和戏曲自身文体意识的觉醒,削弱了诗歌的强势地位。古代美学的精华主要来自诗歌。  相似文献   

6.
柳梦寅是朝鲜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於于野谈》是研究李朝中期文化思想和文学、美学观点的可贵资料。《於于野谈》卷三《学艺篇》中论诗的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较集中地阐明了柳梦寅的诗歌理论,即在诗歌本质上强调“诗者言志”,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博学而后才可以作诗,在诗歌的功用方面认为诗关讽教、不平则鸣,而在诗歌的批评方面则以唐诗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7.
文章描述了《长恨歌》、《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长生殿》在情节、人物和主题上的增设和演变,辨析了作为文学题材的李杨故事与史实的出入,比较了诗歌、小说和戏曲对表现同一题材在文体上的若干差异。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元明两代的诗文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甚至有度越戏曲、小说研究之势,这是古代文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文献整理方面,《全元词》《全元文》《全元诗》《全明词》及其补编相继问世,《全明诗》《全明文》的整理也取得初步成果;元明两代的诗文研究逐渐升温,一些重要的文学史著作将其纳入研究视野,承认其文学价值,诗歌研究相对深入,文章研究相对薄弱,词学研究与诗论研究有较大进展。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提高文献整理水平,拓宽研究范围,深挖大作家,拓宽对中小作家研究的边界,突出“文学本位”意识,加强艺术研究,注重文史哲结合,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出版文献类、研究类集成性著作。  相似文献   

9.
同治二年,张际亮原辑、李云诰续纂的《建宁耆旧诗钞》刊成。该集收录了明嘉靖至清道咸300余年间福建建宁的173位诗人的762首诗作。作为建宁文学史上的一部诗歌总集,《建宁耆旧诗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它保存了大量的建宁地方诗歌文献、建宁诗人传记材料,为研究建宁文学家族的诗歌成就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对研究建宁地方文学尤其是明嘉靖以后的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初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抟成一个降臣诗群。"江左"诗群的文学业绩,与表现时代强音的遗民诗人相交汇,奏响了清初诗歌的"主旋律",带动文坛风气的转变,是明清诗派消长、风会转移的一大关键,并影响着清代诗歌的走向和进程,为清诗超元越明、取得斐然成绩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11.
薛家将故事是我国传统小说戏曲中四大家将故事之一.与杨家将故事一样,它经历了一个从史实到文学的演化过程.通过探讨元明时期的小说、戏曲、曲艺中薛家将故事的演化,发现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以自已的观念对其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为清代薛家将故事的大繁荣做了准备与铺垫.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种文学体裁中 ,小说的包容性最强。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小说“结合了一切其他类别的诗 :既有作者对所描写事件感情的吐露———抒情诗 ,也有使人物更为鲜明而突出地表达自己的手段———戏剧因素。其他类别的诗所不能容忍的旁白、议论和教训 ,在长篇和中篇小说里都有其合法的地位”。中国古典小说中就运用了许多诗词。唐代的传奇小说开始揉进诗歌 ,宋代的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不但用了诗 ,而且用了词 ,此后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都运用了不少诗词。本文拟沿着这条轨迹加以…  相似文献   

13.
老城 《社区》2008,(29):42-43
他们曾经写下过世界上最脍炙人口的戏剧、小说和诗歌,他们大多是举世闻名的小说巨匠和文学泰斗,然而在他们天才作品的背后,他们本人到底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美国纽约作家罗伯特·希纳肯伯格在最新出版的著作《伟大作家的秘密生活》一书中,首次向人们披露了这些知名作家们在自传或传记中也从未披露过的一些“绝对隐私”生活。  相似文献   

14.
清代嘉道年间著名才女汪端所编纂《明三十家诗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女性作家编纂的男性诗歌总集,诗选中所蕴含的评诗标准,体现了汪端独有的诗学思想。研究诗选的编选动机对于把握清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中所蕴含的清真为旨、知人论世、以诗存人诗学思想展开研究,深入论述汪端乃至清代文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进一步完善清人编选明诗的体系框架,并将其投射于清代女性文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它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东晋这一历史时期中各种社会现象,因而成为思想史、文化史、历史、语言史诸方面极为有用的参考资料。这里想讨论的,是它所包含的小说因素。当然,按照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道也”的定义,《世说》就已经是小说了。不过,文学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小说的定义发生过若干次变迁,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发展成为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有情节,有环境,有结构的文学体裁。《世说》一书为现代意  相似文献   

16.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一书以界定五四译诗的时代特质为切入点,不仅将翻译诗歌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和技巧层面上,还从翻译对诗歌文本的选择、传播、接受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潜译诗”的概念及与其时新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其书的特色是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文风简洁、考据充实.此外该著作专门谈论了五四前后译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从“三言二拍”在入话、正话中利用唐代小说素材方面的情况考察 ,可得到一系列相关结论 :“三言二拍”三分之一的卷目取材于唐代小说 ;具体素材出自唐代小说原作及宋、元、明时期的野史笔记、话本、戏曲等各类著作 ,冯梦龙的《智囊》、《情史》等书是重要的取材中介 ;《拍案惊奇》的创作特点与“三言”一脉相承 ;《二刻》则以取材近世为主 ,较多体现了自主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同轨出身于科宦—文学世家,对家族内部的文学传统有承启之功,家族之外则与文坛知名人物多有交游。其文言小说集《耳谈》、《耳谈类增》规模大、传播广,一方面,两书是晚明小说的取材渊薮;另一方面,两书卷首所倡的"常奇"观与通俗意识分别为凌濛初、冯梦龙等吸收发展,促进了拟话本小说的兴盛,这是以往研究未及之处。  相似文献   

19.
从《归田诗话》看,瞿佑因早年耽于诗歌学习而形成了良好的诗学素养。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流露出明显的炫才意识,将自己的诗学素养在小说中做了不遗余力的展示,从而使《剪灯新话》成为“有诗、有歌、有词”的“诗文小说”代表作,并使其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带有浓郁的自况意味。就题材而言,《剪灯新话》多“依红偎翠”之作,显示出瞿佑尚真主情乃至带有浓郁俗艳色彩的文学观念,而这与杨维桢在文学上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对后世的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朝民歌也同样受到了《诗 经》的影响。对于《诗经》与南朝民歌的研究,主要从诗歌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来论述二者存在的本质上的不同;从诗歌内容选 材上的相似之处,在范围、语言特色、主题的不同之处,以及表现形式所呈现的明显不同、艺术手法上存在着共有的修辞手法和 人物刻画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通过对比二者间的同与异,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