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好辩”是孟子语言的主要风格,在纵横论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孟子即因其善“辩”而卓然自显。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重心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而稷下“相生相灭”的辩驳特色,又影响了孟子的论辩风格。  相似文献   

2.
"好辩"是孟子语言的主要风格,在纵横论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孟子即因其善"辩"而卓然自显.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重心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而稷下"相生相灭"的辩驳特色,又影响了孟子的论辩风格.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好辩是政治、学术活动中的一大特色,辩士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论辩艺术:行人之辩,委婉多切;策士之辩,辩丽横肆;墨者之辩,逻辑严密;儒者之辩,醇厚简约。构筑他们论辩艺术的基石是丰厚的学养、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辩术。  相似文献   

4.
孟子认为自己的“好辩”是不得已,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与当时的纵横游士之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孟子在论辩时始终坚守道义,高扬自我精神,处处体现出大丈夫的气概。孟子自认为“知言”,并善养“浩然之气”。“知言”和“养气”都是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孟子看来,言语与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精神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始终围绕政治伦理来阐述语言的社会功能。孟子非常著名的“以意逆志”的观点,从文本解释学或者说从受传者的角度对言与意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怎么解读文本,怎么求得语言的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孟子以“好辩”、“善辩”著称。其“好辩”,是由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气使然。其“善辩”,则不仅得力于其灵活多变的论辩技巧,更得力于其具有针对性的论辩战术,尤其得力于其“养气”、“知言”的论辩战略和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论辩实践中,孟子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论辩技巧,充分调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推理的方法,辩对激越充盈,体现了孟子的逻辑智慧,为逻辑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子》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善于辩论。孟子说:“我知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说明孟子掌握了一套辩论技巧。正是由于“不得已”而“好辩”,才必须讲究辩论的艺术和效果,形成了《孟子》散文雄辩犀利的艺术风格,《孟子》散文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唐宋以来,《孟子》文章一直为许多古文学家所取法,潜移默化地继承和发展了《孟子》散文的艺术传统。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梅尧臣共同评判试卷,梅尧臣曾对一代才子年仅二十二岁的苏轼的文章大加赞赏,“以为有孟轲之风”,取为第二名。苏轼之文如行云流水,功力却来自《孟子》,可见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术、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9.
<正>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辩论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届一指的。在《孟子·膝文公篇》中,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问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一语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孟子生当兼并激烈的战国中期,人民生活惨苦,“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触目皆是。各派思想家都要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名辩思潮的批判》中曾指出:“孟子在当时以‘好辩’而受非难时人,据现存的七篇书看来,他真有点名不虚传。”魏晋时期鲁胜也曾评论说:“孟子非墨家,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晋书·隐逸传》鲁胜《墨辩注序》) 孟子确实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辩论家。孟子自命为孔子的继承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俗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可见孟子是以孔子继承者而自居的。儒家是不尚辩论的,那么,作为儒家继承者的孟子似乎也不会注重辩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  相似文献   

11.
孟子文学批评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接受、批评和鉴赏等方面.文学接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意逆志"上,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人论世"上,文学鉴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言养气"上,文学审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同乐""同美"上.孟子文学批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建立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齐文化开放性传统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文化具有开放性 ,这种特点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滨海的自然环境 ,便利的水陆交通形成了开放式的格局。地形多样、经济各异又导致了齐文化的多元性。东夷文化奠定了齐文化的基础 ,稷下学官体现了统治者文化的建构心态。而功利思想的价值取向和尚变求活的精神选择皆是其开放性文化传统的内在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孟子民本思想中有许多"民主性精华".这些"民主性精华"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社会、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密切的联系.我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应该借鉴和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5.
陈谦 《东方论坛》2005,(4):83-88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新视角,"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政治传播观可以作为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一条途径."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植根于孔孟对人际交往中语言传播道德的认识,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传播观的基石."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作为中国式的"魔弹论",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结构、政治背景之中,体现于历代王朝的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政权兴衰系于君主一人、严格控制信息传播及强化君尊臣卑等几方面,都可以从"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分析中找到线索.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常被视为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直接继承。但二者民本思想的特质明显不同,孔子更倾向于把民本思想工具化,在其“君君、臣臣”的政治模式中,其民本思想往往表现为一种家长式的自上而下的关爱和施予;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其“民贵君轻”政治追求中更多的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思维特性。通过对郭店竹简的研究,我们发现孟子的民本思想直接来源于子思,并基于孟子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的《孟子微》以诠释《孟子》为契机,呼应时代,吸纳"西学",既努力尝试复归原典,更积极致力于哲学创新,"裂山泽以辟新局",引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冲出封建循环怪圈而迈向近代,在古今递嬗的转折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子管理思想的特点及其现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善论为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强调仁政、人和、以德服人、义利统一,通权达变、仁民爱物,修齐治平等是孟子管理思想的八大特点,这些特点和现代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学派、权变学派、企业文化学派等强词人本管理、情感投入、灵活应变,注重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充分地体现了它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