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方言属性思辨及其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笔者尝试从分析、研究对方言概念的几种误解入手,在文学方言和译方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方言的存在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方言与文学的结合具有很多可能性和特点,将两者与翻译相结合进行探讨,方言的翻译问题便立刻凸显出来,构成了一个学界不得不关注与正视的学术性问题。中国的方言与文学是文学本土性与方言地域性双重特征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宏大战略背景下推进中国文学作品(古典和现当代)走向国际舞台,进入世界文学殿堂,方言、文学和翻译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学在新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创作数量和创作队伍大幅提升.恩施方言小说的创作者们将生活中精彩的方言语词与方言歌谣引入文学,旨在表达一种民间立场和方言精神.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恩施方言小说氤氲着一般标准语文学难以比肩的野性美,是当代语言艺术中一道被长久遮蔽,可一旦进入却又不得不击节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文学是世界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本文从美国社会历史背景着手,探索黑人文学的沿革,分析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政治与宗教两大主题,研究其独特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翻译中的方言理解与翻译为切入点,以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的英译文中的错译、误译和漏译为例,阐述了在文学翻译中,正确理解作家作品中所用方言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了陕西作家作品英译时对陕西方言的理解和翻译时应注意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歌谣》周刊在观念意识和文学实践方面对"五四"时期的方言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从国语建设方面来看,方言文学可以为其提供重要的语言资源;从文学本身来看,方言文学对新文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新诗影响更大。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五四"方言诗歌创作从诗体、内容方面为新诗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同时也面临简单浅陋的问题。总体而言,在当时宏大的文化构建历史语境面前,更多强调了国语、文化、民俗多重文化因子的参与和合力,从"国语"建设、思想内容角度强调方言文学,而较少为"文学"怎样利用"方言"这一文学命题提供更多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7.
四川现代作家运用方言土语于小说创作是对四川文学传统的一次创造性转化,意在展示巴蜀大地特有的“初民文化”风貌,其成功源于自觉提炼方言文化的“川语意识”。  相似文献   

8.
"沂蒙文学"较全面地承载了沂蒙地区流传的"方言土语"。其中的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叹词、拟声词、助词等)方言,从词义来看,一部分有着明确的词义来源,一部分的词义来源存在疑问,还有一部分的词义来源难以查考。这些方言不但颇具研究价值,还赋予了"沂蒙文学"以独特的地域风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是出国学人心灵的写照,是大学理念的语言化身;它标志着出国人对地域方言的兼有能力,是中国知识分子审美立场的载体。留学生文学的素材具有现场感。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时期的湖南文学集中体现了古代地域文学的二重性:既由于区域的封闭性而使自身带有突出的地域性,也因交通的开启而得以与主流文学时时保持着共通性。研究此种二重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古代地域文学的形成历程及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地域文化以其特有的独特魅力形塑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地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或缺。文学用其诗情画意的语言彩绘出地域文化的特质,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凸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故此依托地域文学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是践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淮河流域文学为例,探讨基于地域文学的地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学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是从地域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文学。文学作为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区域内的文化以及民风民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从而在文学上表现出相异的地域特色。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三秦文学影响甚大,其表现出与地域环境、区域文化相协调的“重农恋土、重质轻文、史诗情结、忧患意识”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3.
现代湘籍作家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进行文学创作,与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方言写作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书楚语、作楚声"的楚文学传统构成直接的传承关系.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缔造,韩少功的文学寻根之举,都源于古今中外方言文学的潜在启发和楚文学方言写作传统的直接熏陶.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中,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很多作家共同的追求,出现了地域民俗、地域方言与文学创作强有力的渗透与交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白鹿原》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在这部小说中,关中民俗文化和方言渗透到方方面面,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关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并因此而形成了专门性的研究领域——地域文学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研究还未构成新的交叉学科,因为“地域文学”的提出更多的是出于研究方法的考虑.不过也必须承认地域文学与一般性文学有所不同,必须承认地理学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研究方法给文学研究所带来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特别是地理学的综合性、开放性,给文学研究开拓出了无限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地域差别对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由于行政区划经常随着朝代更迭等政治原因而变动,审视古代文学的地域性时,有必要考虑到这种变动;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等各方面因素,也会不断变化,它们对文学书写的影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历代文学创作既是后续文学发展的背景,也是解析后者不可或缺的互文性因素;同时,地域文学还呈现出地域间的流动性与互动性。只有从动态角度看待地域文学,才能把握其丰富的内涵。本文即以清代扬州文学为中心,探讨了古代地域文学的动态特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延安文艺研究的升温,研究中普遍存在用"延安文学"指称"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现象.事实上,"延安文学"的概念本质上属于地域文学的范畴,可泛指在延安这一地域所生发的所有文学现象,它与"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内涵虽有交叉,但其概念本身有着明晰的外延与内涵,不可互相指称.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与文学小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何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都受区域环境所制约,而表现出区域性特点。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区域性必然影响到文学。这种影响涉及到某地域的自然环境、传统风习和社会历史诸方面。中国早期文学,如《诗经》、《楚辞》具有浓郁地地域文化色彩。在秦汉统一、地域文化融合之后,地域文化与文学仍然有着某种联系,只是其存在形式及其表现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学,实际上是借用地理空间的形式,展现文学完整的风貌。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相对静态和封闭的地域文学研究到动态的文化地理研究。空间是文化地理学的关键词,从文学空间的视境下重新阐释与领悟文学的内在意义,对于超越当前的文学研究,构建一种时空并置的新型文学范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七十多年前瞿秋白对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和认识,对今天仍存在着的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的分歧和论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瞿秋白的前瞻性在历史的流变中已经得到了印证,这也就意味着他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和语言教育提供借鉴和支持。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过渡时期”两种语言存在的必然性的论述;二、提出并倡导“同化原则”;三、阐明以方言文学推动普通话进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