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志摩是一位公认的天才诗人,曾负笈英美多年,饱读过英美文学典籍,回国后在北大、清华等学府教授英语,具有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因此,作为译者,徐氏无疑具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但于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译界评论不一.有鉴于此,笔者特撰写本文,主要对诗人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和辩证的探讨,同时拟对近年来我国文坛和译坛出现的关于徐志摩之与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与刘全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对徐的译诗在诗歌的韵律与形式,白话诗体与口语的使用和主题选取三个方面进行细节分析,以期对徐志摩在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与成绩做一个客观而详尽的评述,认为徐氏的诗歌翻译重在求新求奇,在于追求艺术新奇感和陌生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翻译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于翻译实践,鲜有谈及对翻译的看法与见解,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大量英汉、汉英翻译作品批评展开,尤其集中于《红楼梦》英译及鲁迅系列作品英译,较少有对他翻译思想的深层次、全面挖掘.为此,以杨宪益的诗人身份为突破口,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关系,得出关于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启示,拓展杨宪益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维度,为当代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否可以翻译,历来聚讼纷纭.实际上诗歌是可以翻译的.中外文学理论和翻译理论及实践都证明,意象处理是诗歌翻译的灵魂.因此,发现和移植诗种,即确定和翻译主要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是保持原诗风格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10年文学生涯的每一步都跟外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志摩与之受英美浪漫派的影响是显著的,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忽视了他与其他外国作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与哈代(这位现实主义作家)的关系。哈代,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诗歌的题材和技巧上,对徐志摩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他是影响徐志摩并使其在创作上形成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6.
在主题为诗·自然·生态的2018汕头大学诗歌节的研讨会上,顾彬和舒婷、明迪、袁绍珊、唐晓渡、姚风和杨炼这6位国际诗人探讨了诗歌创作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其中自然又包括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同时反思了现代性问题。研讨会上,还探讨了诗歌与语言、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翻译吉狄马加诗歌的体会为据,提出汉彝诗歌翻译应做到的三个要素:一是产生共鸣,创译意境;二是重建符合原诗意境和译诗语音系统的韵律;三是根据原诗意境和译诗语音特点重建诗形。文章还讨论了这三个要素各自的特性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明三者之间既有相互连惯,相互补充的关系,又有相互支配与受支配的关系;是缺一不可,起着整体效应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以李白诗歌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格批评一直是翻译批评中的一个重点.通过自建语料库,从风格研究的三个层次,即语体、体裁和译者自身入手,对李白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剖析.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译者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同一作者的风格在不同译者笔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体现,译者风格的发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诗不厌改,贵乎精也——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于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莫不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诗歌翻译一如诗歌创作,亦需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的"求美"精神.诗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于大量的诗词翻译之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三番五次的诗歌改译,锲而不舍,如琢如磨.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的个案研究,希望能给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和意义对等的对立立场为基础,从语言是形义结合的体系的角度,讨论了形式与意义的辩证关系.从基本原理出发,我们认为形式和意义既有对立也有统一.由于形式是表达意义的手段,故形式代表意义,并参与意义的建构.我们的结论是,诗歌翻译既要反映主题思想,又要给文体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在三四十年代的解诗理论与实践,具有诗学批评的现代意义。尤其是他借鉴英美新批评理论,充分肯定诗多义现象,提出了解诗的“切合”和“亲切”原则,主张在协调创作者、文本和接受者之间的公共关系时,努力做到尊重诗人和超越诗人的统一,文本分析和背景分析的统一,实现了诗学观念和批评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14.
翻译是一种行为过程。译者应运用功能翻译理论 ,正确分析和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 ,而且为了理解到位 ,某些类别的翻译工作甚至需要“实地踏勘”。  相似文献   

15.
翻译协调理论是一种指导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求同减异,作好沟通的翻译理论.本文以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例,结合诗歌鉴赏的标准,具体论证协调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得出结论:能否翻译好诗,首先要看译者和原作者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其次是译者如何最灵活有效地采取变通协调的手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6.
阿瑟·韦利(Arthur Waley)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英国汉学家、翻译家之一,为中西文化的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译作颇丰,对于翻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翻译目的、翻译选择、翻译素养和翻译方法等不同维度来看韦利的翻译,可以发现韦利翻译思想的价值以及它们对我国典籍翻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译诗实践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若干翻译教材和翻译论著中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翻译教材还是论著,在理论论述上都颇成一体,但著者在翻译实践上均暴露出功力不足或细心不够,故而,这些教材和论著的指导作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学风上都大打折扣.笔者认为,翻译理论固然重要,但良好的翻译质量则是翻译研究的灵魂所在,也是翻译课程质量的保证所在.即所谓"译论固可立,译笔价更高".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的诸多观点在学术界也颇具争议.基于对"形而上学与逻格斯中心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组哲学概念的辨析,深入解析了"解构""异延""文本互文性"等解构主义核心术语,并进一步探讨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哲学渊源、形成过程.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一方面促进和丰富了翻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存在的前提与必要性,对翻译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