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四平  陈默 《求是学刊》2003,30(5):101-105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悲剧作品,书中各色人物的悲情倾泻,既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氛围,又冲刷掉了他们身上的神性光环或鬼域色彩,显露出活生生的"人"的鲜明个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中人物悲情与认识内容此呼彼应,珠联璧合;人物悲情与道德观念表里互衬、水乳交融;人物悲情与悲剧题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诸多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典范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建民 《创新》2013,(5):98-101
苏轼一生以历史人物为对象写过多篇人物史论,这些文章围绕与历史人物有关的重大事件,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评论的参照标准,或作考证,或生感慨,或正面论述,或借为针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呈现出作者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是苏试散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类。  相似文献   

3.
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体.中国古代史家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在史书中设置了专传、合传、类传等传记形式,用以反映历史人物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并从不同侧面认识到他们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进而阐述了评论历史人物的社会意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杨李 《社科纵横》2013,(6):115-118
《占卜者》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莫拉格47年的成长历程。本文对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及其在莫拉格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加以分析,认为劳伦斯通过对这些男性人物的塑造,从不同角度对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加以补充,而女主人公在与他们的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日趋成熟,其成长经历也因此显得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5.
田俊武  孙晶晶 《社科纵横》2006,(10):177-179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斯坦贝克深受《圣经》、《道德经》或其他东西方文本的影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有意无意地根据这些文本的内容来给人物命名,最典型的表现是他的两部史诗性小说《愤怒的葡萄》和《伊甸以东》中的人物命名。不了解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命名方法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文本互涉含义,我们就无法揭示斯坦贝克作品的宏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人物品评:汉晋间的文化传承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兴起的品评人物的风尚,是社会思想领域大变革的表现,在某些方面启发了魏晋时代理论之形成,影响了魏晋名士的精神世界,奠定了魏晋玄学的思想基础.对两个时代的几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在相通、相异和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能够勾勒出人物品评理论和风尚在汉晋间的文化传承和演进.  相似文献   

7.
从人物的存在方式及人物关系等角度研究书信体小说人物的叙事类型.可以发现书信体小说人物具有自造性和他造性的存在特征,由此形成自造性人物和他造性人物.其人物关系体现为多重交流模式.在书信体小说中,人物作者与人物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反馈式的.通常,每一封有明确指向的发信都会有相应的复信,由此形成双向交流.在交流中出现的善意误读与恶意曲解会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情节建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诗宇 《东西南北》2013,(13):72-73
近两年《甄嬛传》大获成功,除表演外,剧中服饰也得到了贴近真实历史的好评,有钿子、吉服的概念,其服饰纹样、妆容还随着人物身份、境遇变化不断有细微改变。尽管如此,片中服饰离雍正王朝服饰的真实情况依然很远。  相似文献   

9.
人物瓜葛与情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在影视作品中得到验证.情节的生成和展开往往依附于人物瓜葛,人物瓜葛为情节的生成提供先决条件.人物瓜葛中的人物个性冲突与情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从人物瓜葛的个性冲突中罗织情节,着意从纷繁的人物关系中归纳出人物瓜葛,组成以中心人物为核心的多边人物关系.另外,设计人物瓜葛时要考虑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处理好人物瓜葛中的偶然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群英 《社科纵横》2007,30(10):99-101
巴尔扎克和曹雪芹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一个写出了包罗万象的《人间喜剧》,一个创作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虽然两位大师相隔百年、远隔千里,但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创造思想上颇具相似之处。本文将具体阐述巴尔扎克和曹雪芹创作思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始终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仍有不少遗憾。以刘秀为例,史家评价充满矛盾,其原因是学术研究领域中残存的某些思维定势与“左”的观念。从刘秀这一历史人物的阶级出身,历史人物与农民革命的关系,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一类的历史人物向豪强地主妥协诸方面,可以看出刘秀在其一生中是发展变化的。对刘秀也应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做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得出合乎逻辑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王晓春 《学术交流》2006,(7):189-1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的历史人物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历史人物研究,尤其是人物早期史研究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构历史人物早期史,愈是接近人物早期的原生态,就愈能为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提供对象保证。王士俊研究员在《赫鲁晓夫研究》中,重构了赫鲁晓夫的早期史,着重分析了他从“自然人”变为“政治人”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国家、政党等政治要素在完成这一转变中的作用。其研究不仅视点新颖,且切入点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重构的研究方法不仅激活了人物早期史,也重构了当年社会的一种缩微模本。  相似文献   

13.
王永 《创新》2012,6(1):101-105,128
行政强制及其三个子概念的划分,面临着尚未解决的学理疑问。采用纯粹文义解析的路径,重新审视学界共识中的行政强制及其三个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作为类概念的行政强制存在着子概念划分标准的混乱。为克服概念理解中存在的逻辑标准混乱,应当遵循修辞规范和逻辑常理,通过"达成类概念、子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的基本共识;统一子概念的划分标准;选择恰当的标准内容;寻找合理的分界点;确定简洁明了的名称"五个步骤,重塑行政强制及其子概念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冯庆堂 《社科纵横》2009,24(8):91-93
《骆驼祥子》作为一篇悲剧性名著,其中所诠释的悲剧具有明显的本族性。它体现了老舍先生对本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我们从小说的幽默风格、人物的悲剧命运结局、人物的职业选择、经历、习性以及特殊地理环境的选择等.不难窥见这种悲剧的本族性倾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在重评历史人物时,需注意把握好的六个方面,即应当依据史料、尽可能地用事实说话;不应过多聚焦于对历史人物动机和心理的揣测;应以新而不偏、新而不怪和新而不俗为宗旨;应避免情感上的先入为主;应注意历史人物两种不同身份符号内容及涵义的区分;应坚持价值标准的多元统一。  相似文献   

16.
韩光辉教授《历史地理学丛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近期面世,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此书分"人物"、"学史"、"历史地图"、"研究方法"四编,是一部以历史地理研究理论和方法为中心内容的文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开展思政课教育,以历史人物的卓越品质实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既符合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当前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要全面深入地开展历史人物研究,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力求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做到既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又要防止个人崇拜,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资源进行宣传教育,提升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近人多以惠栋为清儒中首倡"汉学"概念者,但早在惠氏之先,毛奇龄已有论述.且毛奇龄通过对《易经》的研究,申说"推易"思想,对汉学予以重新发明,这对后儒复兴汉学作用甚大,堪称清代"汉学"的启蒙性人物.  相似文献   

19.
陈乃嘉 《社科纵横》2014,(9):141-143
本文以史蒂芬·桑德海姆音乐剧的表现主义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代表作《伙伴》、《斯维尼·陶德》等剧目的案例分析,将其作品的表现主义归纳为内心活动的线索化和戏剧化以及类型化人物设置的三个特征,从而总结出其作品中的表现主义戏剧"倾向"对当时美国音乐剧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倩倩 《生存》2020,(7):0064-0064
在当前小学教学活动中,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阅读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不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才能不断强化学生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文和阅读书籍当中,包含很多描写群体人物的方法,只有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度阅读和探究,才能确保学生累积更多知识,为强化小学生写作水平也能提供有利保障。因此本文就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描写群体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写作方法,进而为促进小学生未来稳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