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质量显著提升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方向定位的精准性、资源选择的丰富性、服务践行的可控性等方面为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前提、基础和保障。但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存在教师教育管理运行合力不足、教师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学科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和人才培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困境,应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提升教师教育引领示范效应,以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
与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与之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高职教育教师要更加熟悉一线,注重应用;重视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引导;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建立,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创新和教学管理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如何改革教育模式,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就是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充分运用,促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及其作用的系统了解,可以把握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提高认识,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等思想来进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专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与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的方法;为适应高等教育职能扩大化的要求,提出了深化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新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其核心要求就是从知识型、知识传递型转向全能型、自主发展型。原有教师培养主要指向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传递学科知识的基本技能两个方面,从而形成教师培养的学科化和知识化,这一模式显然与新时期对新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当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教育变革的需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对分离的培养模式,建立大学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基地,完成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任务。  相似文献   

7.
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师质量。面对国际间的竞争,美国推行了一系列教师教育项目改革教师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教师。这些改革项目都围绕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大主题进行。这些主题包括强调全校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加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重视对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应用;改革高校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培养教师的国际竞争能力;高校介入到新教师的入职教育中;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等。这些主题是美国近些年来系统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映,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美国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课程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培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结合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融师范性、学科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为一体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并进,师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改革路径,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迎接时代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本文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若干趋势和两个根本性转变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提出了应该从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培养目标与质量观、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其核心要求就是从知识型、知识传递型转向全能型、自主发展型.原有教师培养主要指向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传递学科知识的基本技能两个方面,从而形成教师培养的学科化和知识化,这一模式显然与新时期对新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当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教育变革的需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对分离的培养模式,建立大学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基地,完成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以烟台市语文教师培养情况为例进行的调查发现:社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达到了临界饱和状态;现有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语文教师教育模式和培养质量已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要求.我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专业今后的改革方向是:适当控制招生数量;进一步深化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走多层次、多规格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师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我们近年来教学实践的总结进一步阐明了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高等教育应把产学研相结合融入到办学体制改革中去.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尤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素养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性是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一个基本特性,必须体现在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中。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以实践为取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构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创建现代信息化教师培养平台;四是实施分段教学策略,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办学方向、教育模式、育人观念、教学方式等重要方面提出了理工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实施这些改革将会促进理工高等教育向高层次和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进学生公寓是当今中国高校改革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大发展趋势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方向的影响、高教改革发展对教育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探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进学生公寓的背景与任务,指出其重要性、紧迫性,并就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进学生公寓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崇尚封闭办学、专业教育、无个性化教育和终极式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学习的终身化等时代趋势不相吻合.为改变这一状况,应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改革大学的组织结构,增加学生的自主权,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改变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笔者结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改革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革 ,提出了一系列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后教育是提高教师集体素质的途径,而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初等、高等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关键。因此,确立科学的教师职后教育质量观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我国教师职后教育的两大实然质量问题和应然三重质量观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教学实践重构的教师职后教育质量观,并从多维度对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而素质的形成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现代通识教育是针对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分裂,以及日益专门化的学科壁垒而提出的力图提供一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统一体,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美国大学(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 通识教育的特色模式以及对服务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考察研究,探讨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根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关于工程设计的2025年发展纲要,对未来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所具备的能力进行了量化指标的评价,同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规划,明确了未来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相应的培养模式。本文根据美国、日本在工程设计教育的实施概况,比较了我国现阶段土木工程教育与国际上的差距,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方向,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工程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促进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所提出的人才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