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杂文多是讽刺艺术的精品。杂文作为新兴的文学形式,是萌芽于“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时期,经鲁迅的倡导而不断滋长、繁茂的。鲁迅以自已的杂文创作显示了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灵活、丰富多彩和强烈的战斗性。鲁迅前期的杂文集《坟》(收1907年至1925年的论文23篇,1927年三月出版),就以其对黑暗现实的猛烈进袭,以其洞幽烛微的深  相似文献   

2.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鲁迅书信集〉补遗》(《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二月十九日“文学”第六十期,以下简称《补遗》),是新搜集到的鲁迅后期十五封信。鲁迅后期的战斗特点,是以马列主义为武器,彻底进击“正面的敌人”与革命内部的“蛀虫”,努力为无产阶级革命和革命文艺事业添砖加瓦。《补遗》也体现了鲁迅这种伟大共产主义者的特色。和鲁迅的其它著作一样,它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珍贵资料,是我们学习和运用鲁迅精神、同敌人进行斗争的重要武器,是我们用于发展和繁荣无产阶级文艺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一作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在创作《野草》的同一时期,写出杂文集《坟》的后半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和小说集《彷徨》等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而《野草》却以殊异的创作方法和殊异的风格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野草》如放到鲁迅一生的全部创作中加以考察,它的风格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任何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从创作方法来看,因为  相似文献   

5.
读过《野草》,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部散文诗集的语言写得很美。远在二十年代末,鲁迅曾同冯雪峰多次谈及《野草》和《彷徨》艺术美的特质。冯雪峰后来这样回忆说: 而据我看来,《野草》和《彷徨》,作为艺术品看,鲁迅先生自己是很爱的。事实上,除去艺术的高度优美性之外,如《野草》,其中不少篇仍都是思想健康的、战斗的作品,……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鲁迅先生自己也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所以,当谈到《野草》,他自己几次地说他“现在,不会再写那样的东西了”的时候,我都觉得这句话有两种意味,好像他为自己不能再写那样的作品而感到可惜,但同时又分明是宣告他以后不再写那样的作品了。这里姑且不谈鲁迅对于《野草》思想内容看法变化的痕迹。就艺术方面来说,鲁迅显然是十分珍爱这部散文诗集的。他“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甚至为不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而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集命名的修辞艺术段留锁按照命名的先后.鲁迅14本主要杂文集依次是《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淮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事杂文二集》、《...  相似文献   

7.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从同一类事物中可以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有助于人们对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篇文章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或许能给人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呐喊〉自序》是一篇自传体的文集序。它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前期生活和思想的艰苦历程,显现了这空前的民族英雄、伟大的人民战士勇猛奋进的高大的身影和坚定的步伐。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呐喊》的时代价值,也有助于我们学习鲁迅的崇高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9.
鲁迅《题〈呐喊〉》诗,历来很少争论。读前人注释虽颇多启发,但我仍然感到不甚了了。特别是结句“空留纸上声”,更觉索解为难。这里,姑且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以期通过讨论,了解全诗命意。《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记载:“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于夜写二册赠之。《呐喊》云: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据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应日本山县初男索题旧作小说而写的。《呐喊》初版于一九二三年九月(收一九一八年至  相似文献   

10.
试论鲁迅杂文的体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式一词,最初见之于《文心雕龙》《体性》篇,指的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对《文心雕龙》深有研究的鲁迅,在《坟》的《题记》开头说自己这一本杂文集中的文章“体式上截然不同”,因为《坟》中除杂感之外,还有论文、演说辞、读书随笔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因此鲁迅所说的“体式”,指的也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  相似文献   

11.
“快读” ,非指阅读速度 ,而是说阅读快感。“快”乃“快意”之谓 ,是一种感受、一种心境。《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是马瑞芳教授新近面世的一部著作。全书四十七万两千余字 ,分为五编 :第一编 ,《聊斋》新论 ;第二编 ,《红楼》新论 ;第三编 ,从《聊斋》到《红楼》 ;第四编 ,《聊斋》个案析论 ;第五编 ,聊斋学、红学。书中并有插图一百零八幅。2 0 0 4年 10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与瑞芳相识 ,大约有二十年了 ,多数是在学术会议上碰面 ,聚散匆匆 ,偶有机缘同住一室 ,则往往化为闲“聊”之“斋” ,同入“红楼”之梦。在这长时期内…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一书,内容丰富,体例完善,从《德行篇》至《仇隙篇》,分36门类,共1130条,记录汉魏至晋宋间人物的遗闻轶事和社会风尚,历来被誉为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 该书的作者,《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中却提出异议:“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乃纂缉旧文,非由  相似文献   

13.
《山东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刊用了王锦泉同志的《〈波艇〉创刊号出版日期考》一文,王锦泉同志举出若干广告资料和鲁迅先生的话为证,断定《波艇》创刊号的出版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我们同意王锦泉同志的意见,并愿意提供如下补证。其一:《波艇》月刊第一期封底刊有北新书局廉价售书的《新书特刊》广告,广告上说明了廉价售书的期限为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起十二月三十一日截止。”如果《波艇》第一期的出版“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前后”,则北新书局何以会在一九二七年所出的刊物上刊用截止期限为一九二六年底的广告呢?显然,《波艇》创刊号的出版当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  相似文献   

14.
《一面》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简短的回忆录.文章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一九三七年被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作是署名“阿累”,当时是一个普通的电车售票工人.这篇回忆录极其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书店里与鲁迅先生邂逅相遇,当面领受先生赠书的情景,刻划了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爱护求知青年,慷慨助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著译在当时青年中所产生的深广的影响和巨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读《〈吕氏春秋〉校释》林存柱《〈吕氏春秋〉》是吕不书主编、撰写而成.但是由于《史记》对他人格的诬陷,历史家们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中是不介绍《吕氏春秋》的思想,其学识之浅偏见之深可谓深奥.陈奇猷先生能用“四十余年”的精力投入到《吕氏春秋》的校释中,为后人研...  相似文献   

16.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选自《朝花夕拾》。 一九二六年八年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先生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是鲁迅先生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写的一篇散文。鲁迅在文章中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他真挚和深沉的怀念;追述了自己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由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现了自己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三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为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白虎通》亦云:“三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中载有《古三坟·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其中包括山坟(连山)、气坟(归藏)、形坟(乾坤),这就是所谓“古三坟”.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群众观也有一个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认识过程。然而,“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坟·写在“坟”的后面》),确是他群众观的警句。他在《门外文谈》里的论述,闪烁着这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光辉。这是他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工农革命运动高涨,实现了世界观伟大转变的证明,也是他用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9.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20.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的一句铭言。《呐喊》小说集和这篇《自序》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从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呐喊》收有作者“五四”时期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是一九一八年春到一九二二年冬五年间写的。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在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