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野草.题辞》写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这时正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久,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质变的关键时刻。《题辞》包括着鲁迅对《野草》思想价值的辩证的认识,它是《野草》的内容的凝炼和集中,又是《野草》的精神的延伸和发展,它还表达了鲁迅对《野草》的深厚感情。认真研究《题辞》,是很有必要的。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战争从广州出发。鲁迅为南方的革命形势所鼓舞,八、九  相似文献   

2.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  相似文献   

3.
释“题辞”“题辞”是“野草”这一本诗集的序言。但“题辞”的本身也就是一首强有力的诗篇。在题辞”中鲁迅先生以象征性的语言谈到产生“野草”的时代背景及“野草”的社会作用。对翻天复地的新的革命高潮之到来,鲁迅先生在“题辞”中表示了无限喜悦及迫切盼望的心情;而对腐朽的黑暗统治则是不惜与之偕亡,向之作决死的斗争。这篇“题辞”是在1927年4月26日写的。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第138期“语丝”上(新版“鲁迅全集”注)。“野草”出版后,初版,二版,都有这篇“题辞”。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它包括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间的二十三篇文字.一九二七年四月编成时,鲁迅又给它写了《题辞》.《野草》记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分化后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转变过程中前进的步伐和战斗的心声.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初期和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实现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张力”是西方“新批评派”文艺理论一个重要观点,本文试图借鉴这一理论,从新的角度对鲁迅的《野草》作一审视.作者认为:《野草》是“相交的运动”支撑着的艺术构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充分体现着张力作用.这些张力作用造成了作品多方面的艺术品性和独具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6.
《野草》所收的23篇作品和《题辞》,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陆续在《语丝》周刊上发表的。1927年4月经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列为作者所主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发行。鲁迅写作《野草》时,正值“五四”退潮时期,深感苦闷彷徨,如同作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的情感历程。在这样的心态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野草》除《题辞》外,收集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在五四时期的散文诗中,《野草》是异峰突起的瑰宝,它的艺术构思精湛新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称颂。《野草》包含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新文化阵营分化时处在思想转变前夕鲁迅的矛盾心情。《野草》  相似文献   

8.
鲁迅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的《野草》中.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着结构张力的逻辑两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纷繁复杂的呈现在文本中,使得《野草》表现出多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三、《苦闷的象征》对《野草》的影响——影响关系的具体表现首先让我们看看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这是通篇的宗旨.开头是这样写的: “①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②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③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④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⑤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⑦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⑧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一段共八句,有三种对偶形式: (一)直接对偶型①和②;(二)跳跃对偶型③和⑥,④和⑦,⑤和⑧;(三)结构对偶型③④⑤结构,⑥⑦⑧结构. 实际上,(三)型同(二)型啮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牢固的结构.不仅在诗的格式上,在内容上也是成对偶的.  相似文献   

10.
田泽长先生的《蒲松龄和陈淑卿》一文对蒲松龄所撰《陈淑卿小象题辞》作了一番诠释和考证之后,得出结论:陈淑卿乃是蒲松龄于刘氏之外的另一位在患难中结褵的夫人,《题辞》“表达了他和陈淑卿生死离别的情感”。 可是,我们细读《题辞》,並参考已知的蒲氏生平材料,怎么也无法得出“田文”那样的结论。我们认为:蒲松龄决没有经历过这么一段不寻常的遭遇,《题辞》并不是他为悼念亡妻而作,而是应别人请托代写的。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是人类用以达到和平协议的共同语言。艾特玛托夫的悲剧小说正是对人道主义思想上的弘扬。通过分析艾特玛托夫的悲剧小说,探讨其作品的悲剧意识、悲剧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小说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内涵,从而揭示出作者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情关注。他作品中的悲剧性不是导致悲观主义和消极无为而是饱含着乐观的基调和积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两国学术界中,关于儒学还是儒教的论说由来已久。从"儒学"的原始形态来说,"儒学"并不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宗教;从"儒学"的展开历史看,中国儒家学说的主流从来没有成为如西方现代"Religion"那样意义上的宗教。把儒学称为"儒教"的表象之下,反映了对西方文化受容的变异。中日两国虽然都用"儒教"一词,但是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有着两国近代史化过程中社会对待宗教不同态度的痕迹,存在相互认知上的错位。正确认识儒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情诗画间的营构与追求--苏雪林《灯前诗草》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文甚于重情,不免为文而设情,其诗便会缺乏应有的真诚,然苏雪林却在"文"与"情"的裂缝中造就微妙的张力,遂别有一番空灵韵味;醉心山水而擅丹青,为诗多出于画笔,又使得不少苏诗有似一幅幅萧疏淡雅的水墨画,其颜色词、数量词及特定意象的选用均显出自家面目.于是诗人在"文"与"情"的张力,"诗"与"画"的交融中营构澄澹明秀的静谧画面,形成造语轻盈、清新灵巧的诗风.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界一直被誉为幻想大师的卡尔维诺在其作品中一直深切地关注现实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童话传奇般浪漫书写的背后隐藏着深邃、凝重的主题,即“轻逸”的现实主义.卡尔维诺驾驭“轻逸”的幻想车轮,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把作家的时代诫命、社会责任与文学的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轻逸”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体现在三方面:影射现代不和谐的生存处境;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社会理想;独特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压不扁的玫瑰花"精神是人们对台湾著名作家杨逵精神品格的根本认同,也是人们解读其文学价值的不二视角,但这一认识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杨逵文学精神在深层次上承续着的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以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的人道主义理性原则.于世界融通,民族统一呼声日隆的今天,重新深入杨逵文学精神,无疑会获得更为深刻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6.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学术思想界开始出现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与经世意识相结合,"体用并重"、"内圣外王兼治"的思想趋向,并形成涌动一时的实学思潮.在明代学术思想的这个嬗变历程当中,唐顺之的学术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尤其是唐顺之"道器不二"、"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的实学思想阐述,在赋予形下意义的"技艺"之形上理论说明的同时,也使得原本在儒家意识中处于紧张的"德"与"技艺"得到了缓解,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构成了他在思想史中的特有意义.然而此后唐顺之的思想又发 生了转向,转向于专注于儒家为己之学的内在探求,从而展现了儒家思想在走向近代之途中的困境和局限,而这也是唐顺之学术的另一层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流是雷平阳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诗人充分调动语言的张力,描写了不同形态下的河流景象,从各种角度展现了河流的气势美和力量美,以及河流所引发人的时间感和历史感等,使河流意象在他的诗作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艺术美感和丰富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乡村世界,以其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健康体魄与丰富心灵世界的湘西农民形象,书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进行审视,进一步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毁灭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正是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被工业文明遮蔽的具有神性的“大地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复魅了大地的神性之美,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的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中有许多鲜明的意象,如山、水、月、酒、柳、船、云、星等。这些意象描写生动,寓意深刻,是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越生命体验的再现。通过对李白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星"意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与中国古代星象学的联系,进而剖析"星"意象与诗人的人格意识间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将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启蒙功利性灌注于清醒执著的艺术探寻中,借助于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甚至是神秘的意象,传达自身生命哲学的体验,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给人以丰实的精神享受和深沉的艺术启迪,深化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