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自我”在女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目前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除了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还在于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缺乏对“职业自我”的认知。女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科学的职业自我认知是其成功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气质和职业价值观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女大学生应该充分运用“职业自我”做出正确地就业选择。  相似文献   

2.
浅析大学生职业设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职业设计是就业的充分准备过程。职业设计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的研究,也涉及就业准备和对就业有影响的因素的操作分析。职业设计能够解决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定向问题,职业设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途径。要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形成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设计理论。要认识到高校充当理论知识学习与走向职业生涯的中间媒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职业流动对不同性别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存在重要影响。利用CHIPS数据,采用基于RIF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FFL分解法,考察了职业流动对我国不同性别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结果表明,职业流动促进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但其对男性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大于女性,因而扩大了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职业流动对不同性别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提升效应在高层次劳动力市场中更为明显。FFL分解结果显示,在中低分位数和高分位数上,两性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和性别歧视分别是造成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随职业流动扩大的主因。提升女性人力资本水平,倡导两性平等的社会文化,是缩小我国农民工就业质量性别差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的精神康复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将就业视为最佳的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因此,十分重视精神康复者的职业康复,在实务中发展出了多种职业康复模式,其中庇护工场、过渡性就业、支持性就业是发达国家中普遍流行的三大模式。三大模式各有长短,能够满足不同病程的精神康复者的不同就业需求。我国虽然还鲜有为精神康复者量身定做的职业康复实务,但我国有面向包含精神康复者在内的广大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扶持政策,主要有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自主就业三大类,是促进精神康复者就业的重要资源。转变我国传统的“先培训再就业”的职业康复观念,相信精神康复者可以在就业中得到康复,在社区中广泛兴办各类精神康复服务,将发达国家的三大职业康复模式与我国的三类扶持就业模式相融合,有利于建构一个能够为社会功能起伏不定的精神康复者提供连续的就业支持的职业康复体系。  相似文献   

5.
就业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内容.文章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直观地展现出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的构成.然后,基于7省新型职业农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新型职业农民九大就业能力公共因子并得到各自的表达式,实际测度、比较了各省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差异并分析了原因.最后,从个人、省际及政府三方面分别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培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职业指导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是帮助劳动者成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提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够成熟,尤其是职业指导的时间规划、内容和方式以及师资建设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程度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调研显示,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大致有四个层次十六个要素。高校应当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认真反思和切实改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优化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就业经历对个体后期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Probit、Oprobit、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从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两个维度综合考察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非农就业经历能够通过发展能力烙印,促进其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政策支持能够强化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个体非农就业经历对其成长影响存在差异。应重视新型职业农民非农就业经历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多渠道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提升,构建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就业力是新职业环境下个体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普遍存在从校园到社会适应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就业教育还有所欠缺,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能力均有待加强.高校应以就业力为逻辑起点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以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使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1.
求职路路通     
1.来自政府的援助之手——公共职介。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主要是指以政府所属的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面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免费就业服务,旨在体现政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导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通过遍布全市的58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求职者既可以获得面对面人性化的职业指导,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化通信手段进行远程求职。目前本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超过100万个,职业介绍成功率达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现状是,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格的人才。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是导致大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可以通过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就业观用对口标准对专业就业情况做出判断,通过对社会学专业就业的个案分析,提出文科专业关联性就业新理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核结构与外围结构使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出匹配性差异和相关性选择的特点,专业对口不是评价就业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发展和职业链条中找到专业位置就是就业,这是由专业、职业、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决定的,关联性就业理念对文科专业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正规就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是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可纳入体面劳动的视野进行考察。实证研究表明,当前非正规就业农民工体面劳动水平整体偏低,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急需加强,体面劳动对其职业安全与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作权利、社会保护、平等就业和社会对话。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保障工作中的基本权利,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社会保护支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劳资双方对话实效等是促进非正规就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等重要作用,是高等教育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而职业信息服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高校应从增强职业信息服务意识、多渠道收集整理职业信息、开拓职业信息教育宣传平台、多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的系统性研究缺乏。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且有扩大趋势。在教育层次、就业行业、职业岗位、学科专业和实习期等方面,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高于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收入的性别差异、行业职业的性别隔离和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等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加强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教育,完善公平就业的制度建设以及优化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缩小男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无边界职业时代的到来,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无边界职业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无边界职业时代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要切实转变“就业定终身”观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首先要学会生存,这就必须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如今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大学生要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即使初次就业不理想,以后还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业时就大可不必顾虑重重。  相似文献   

19.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职业精神缺失和职业能力不强两个方面。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各种因素。提升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高职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学校的正确引导以及用人单位的配合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多管齐下,发挥合力,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0.
江玲玲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105-107
从就业信息获取途径、物质利益认知及身心压力与受关爱程度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就业认知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偏差对职业选择定位和择业要求的影响。针对贫困生的特殊性,从贫困生就业前的家庭调查、就业前的特殊心理辅导和由实际出发树立就业理念三个方面,提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调整就业压力、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和应对就业挫折的有效引导方法,以期为贫困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