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理论是源于西方语境下的一种理论形态。只有国家与社会满足多中心的条件之后,治理理论才能得到有效适用。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立足政治视阈,探讨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及其促成要件,促使我们正确地学习和借鉴缘起于现代西方理论形态,正确地确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这一过程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生态问题的日益政治化,传统政治的绿色转向,正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生态政治的哲学基础是要为"自然"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基。生态哲学强调,生态问题凸显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建设不单纯是技术或经济问题,更是包含政策主张与价值选择的政治问题。人类社会需要在根本处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革的原因在生态,变革的内容在经济与社会,而实现变革的决策和过程则在政治。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都依赖于政治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功能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政治结构功能的开放性、竞争性、分化性和动态性等生态特征分析,来观照和反思当代我国政治结构功能存在的非生态病理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化的政治结构功能需要在动态中把握政治结构变迁和功能变化,重视加强政治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和阶层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最终推动政治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政治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新政治”现象,并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严峻的现实表明,我国也急需实行一场全民动员的生态政治建设。其主要方略是: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加强生态环保制度建设;加快环保立法进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健全和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和体制;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政治建设;加强环保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中,为了解决诸多区域治理难题,逐步实现了从行政区行政向区域行政的转型.但是,通过对近年来两个三角洲区域行政的评估.表明其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并未破解区域合作的迷局.由于两个三角洲的区域合作是一种缺乏治理的地方政府间协调与合作,所以无法有效治理区域发展中诸多公共性问题.因此,要提升两个三角洲区域整体竞争力,应该适时从区域行政向区域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6.
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本文认为,政治研究应采取出场学研究方法,在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含义的理解,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具有基础意义.物质生产性交往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形态分类的基本标准,它决定了特定社会所适合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就是要在正确指认当代中国社会类型的前提下去探索适合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7.
区域生态治理是对抗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一种有效形式,政府、公民社会、市场应组成共同的治理集体采取集体行动,但它面临着主体缺失、行动无序、治理滞后和盲目等困境。导致这一困境既有理论匮乏原因,也有制度缺失原因。随着理论范式的转变和可选择性激励措施的采取,集体行动成为可能。在利益表达与调谐中,可寻找到生态危机解决路径,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公民社会应积极参与,同时市场也要突出其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区域生态治理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大庆社会科学》2011,(4):159-159
关海庭撰文认为,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制度。人是社会人,有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则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既包括硬性的因素,如条文、规章,也包括软性因素,如传统和习惯。现代政治发展最先关注“国家与制度的建构”,后又关注“人的行为”,到现在关注“人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就是对人和制度两个因素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规律认识的结果。在人与制度之间的互动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身体政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被引入到当代中国电影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理论前沿性、学科综合性以及对电影身体直击性的充分尊重,使得身体政治研究成功拓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研究的边界:首先,通过以银幕身体为窗口,捕捉藏身其后复杂多变的权力关系、文化景观,实现了对既有当代中国电影史的补白;其次,重建有“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现场,从感官机制层面探索了美学化政治的奥秘;最后,开辟明星研究的新的理路与方向,实现了对明星现象的更为立体丰满的审视与研讨。不过,其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对电影语言的分析不足,对思想史、社会学结论的简单搬演、对观众接受主体的非历史想象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民间生态政治运动促使西方国家生态政治的发展,这种发展直接内化为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外化为西方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环保行为的塑造和环保文化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污染相伴而生的中国现实亦迫切需要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相应提升。当然,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涉及政府内外系统的诸多要素的形态、现状和走向,难以一蹴而就。内系统要素主要包括价值观、纵横向权力关系和政府官员;外系统要素既涉及公民社会和市场领域的诸多主体,又涉及域外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12.
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成因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冷漠现象是与现代政治潮流不相适应的一个顽症。在当代中国 ,从总体上看 ,政治冷漠现象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冷漠现象极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本文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团体组织等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从根源上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式区域治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治理、治理的目标是什么、治理什么和怎样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发展是区域内、区域间竞合共赢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国式区域治理呈现出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共生演化逻辑,更加注重通过系统架构、创新驱动、优势再造、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突破区域发展的各种约束,寻找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提出“体系-机制-模式”(SMP)的中国式区域治理分析框架,建议完善以政府网络为核心、市场网络和社会网络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拓展网络化、生态化等多样化区域治理,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确区域治理的核心机制,构建以科层、契约和合作“三位一体”为主的多元化治理机制;通过有效的区域治理,在政府层面形成价值共同体,在市场主体层面形成经济共同体,在社会民众层面形成命运共同体,最终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三重共同体”模式这一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受到“现代化”、“民族—国家”以及“主体性”等思维的制约,导致研究出现诸多困境,需引入诸如全球治理之类的新视角。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当代边疆治理可以成为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重要场所;全球治理可以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新思路;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间也存在着张力。从全球治理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多元中心治理”、“国家认同重构”、“边界内涵变迁”三种研究路径切入,从而实现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重构与转型。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在其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演进的。不同历史起点及社会条件,将极大地影响中国政治发展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和政治体制的具体形态。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路径、动力和方式上就必然会体现出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区域公共治理过程中,单一中心治理带来的政治协调的障碍主要在于:区域性公共事务治理、区域治理主体的利益差异、区域公共治理绩效评估的梗阻.从政策系统分析主要是三个层面原因:政策主体上,政府利益自利性侵蚀公共性;政策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缺失;政策组织上,科层结构导致传导机制扭曲.要消解区域公共治理中政治协调的梗阻,选择或创新区域公共政策的政策工具、运行机制和政策过程,主要在于构建区域公共治理多元主体体系、建设开放性区域公共政策体系、创新区域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设时期,基于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而形成的政治秩序虽然能够产生出具有合法性及实际政治效能的政治权力,但是,社会中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制度建设。要想加速现代化进程,捍卫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必须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因此建构政治秩序稳定机制就成了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 ,对当代中国政治认同主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党怎样才能充分汲取执政资源 ,使其政治合法性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进而使党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问题 ,告诫党的每一个成员必须升华自己的生命价值 ,充分展示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