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以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为依据 ,论述了“孝”字起航 ,弘扬传统美德 ,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阐明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与核心 ;探索了从“孝”字切入 ,继承传统美德 ,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总结了坚持三个教育与三个实践相统一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方法。坚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 ;坚持弘扬传统美德与实践基本道德规范、贯彻大学生守则的有机统一 ,将把高校的德育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刘武生 《中华魂》2008,(3):30-33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于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为了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了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他毕生奋斗不息,把一切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连自己的骨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的物质利益观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基本立足点,在理论上他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实践中以身作则,为人民谋利。坚持正确物质利益原则,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的同时,注重发挥精神的力量,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鲁迅精神是最具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现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鲁迅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鲁迅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鲁迅精神,就要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弘扬鲁迅精神,就要甘为“孺子牛”;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坚持“韧”的战斗;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网上冲浪"的普遍趋势,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宣传思想领域的杂音,影响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代表民族精神的旗帜;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坚持利用重大活动和突发性事件以及典型人物的积极效应;坚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形成教育体系;坚持建设好"网上的民族精神家园",不断占领新阵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在弘杨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科学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和正义必将胜利的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等多种环节在高校中大力弘扬与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作用,不仅是实现社会教化与治理,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力量,更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在指导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3种价值资源中,主流道德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日益弱化;西方道德近百年来在发挥启蒙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德是影响、调节当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要素,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道德中寻找幸福与安身立命之术。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我们必须坚持弘扬传统道德: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弘扬“义以为上”的义利观;坚持他人、群体本位的道德观;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德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民族精神培育,不仅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高校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民族文化,让大学生肩负起历史使命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锐意改革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时应当注意坚持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全员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长期性教育和阶段性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审视,发现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围绕大学德育、德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加强德育工作,加速德育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德育学科建设。如果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那么笔者认为德就是人文精神的"核"。本文主要要从人文精神与德育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危机在于失德、重塑人文精神的关键是德育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德育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14.
《天安门诗抄》的出现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图从"民间"这一理论视域对此加以考察。本文主要包括如下三大方面:探讨文本的民间立场;着重分析隐藏于文本中的"民间隐形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两种民间文学模式;兼论与文本紧密相关的人物即周恩来的民间形象。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人文精神培植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德、智、体、美“四育”在现代教育目的下内涵的再认识,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出建设良好的大学人文精神,通过德育的内化,培养青年学生健全人格,建立与大学人文精神相一致的现代德育目标,探索建立与大学人文精神相一致的德育工作新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西南石油大学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创新德育教育思路和方法,认为重视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论述了大学精神的时代特征,即强烈的民族精神、厚重的人文特质、坚定的科学理性和勤勉的务实作风,指出大学精神具有导向、陶冶、激励和凝聚等德育功能,应始终注意发挥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2年,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应《人民日报》之约,写了《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但"四人帮"反对《人民日报》发表此文,并下令将此文转给《光明日报》。文章于1972年10月6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以后,他们又通过报刊杂志等形式对周培源及其文章进行批判。他们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四人帮"垮台后,周培源揭露了他们破坏基础理论研究的用心是反对周总理,并不失时机地重新倡导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学作为大学德育重要的文化内核,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重视国学对大学德育的滋养,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作用。高校德育课程应当增强国学教育内容,德育教师需要增强国学修养,从而实现国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要发挥国学精神对社会多领域的涵养,注重在网络德育中传播国学精华。  相似文献   

19.
在对孟二冬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宿州学院用孟二冬精神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丰硕成果,阐述如何以孟二冬精神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生态精神培育也是生态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道德教育走向成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应定位于实现和提升人的价值、开发道德智慧、培养道德学习能力和终身道德学习意识、培育生态精神;生态人格培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