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共产主义的过度人学化理解、缺少天道的中国传统的人学实践观、缺少真理精神的技术崇拜,三者相互激荡———激起了带有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人学泛滥,造成了对人自身有限性的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缺乏以及终极关怀的普遍失落。历史和逻辑都证明:任何从人出发的活动因为都是有限的,因而无法唤醒人对自身有限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一种终极关怀。这就需要一个跳跃,永恒的东西通过它成了给予人的"自身显现者"———形上对象。形而上学与终极关怀的建立都以这种形上的维度为基础,所以对于中国来说,从人学过渡到形而上学的重建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陈东英 《学术论坛》2007,46(3):37-3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其理论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论预设是人的三重属性,内容涉及三个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精神维度)。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境界,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终极关怀的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试探人的终极关怀的真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朝阳 《学术研究》2001,(12):80-83
文章在现代西方社会危机背景之下,对终极关怀的内涵、意义等作了阐明.文章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危机突出表现为人的终极关怀的泯灭,因此,要消除和缓解西方社会的重重危机,必须重新构建人的终极关怀,重新寻回人的精神家园.这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蒂利希提出的"终极关怀"概念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它从哲学和宗教学两个维度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和命运进行了反思,并对"人"所具有的全部生存价值和意义做出了诠释。"终极关怀"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实践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层面,对人的生活进行了有深度的理解和把握,为道德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信仰的确立构建起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爱不仅是情感的维度,更具有存在的意义。作为终极关怀的一部分,爱与终极关怀休戚相关,爱的沉沦正是终极关怀的困境所在,而爱的诠释则是终极关怀的表达。爱的存在深入生命的深层,并通过象征、悖论以及信仰的方式呈现出来,爱的呈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终极关怀的践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的生态伦理关怀,一方面直接是对现实自然界的现实关怀,另一方面本质上是对人的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的终极关怀。其中,对人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的关怀是对现实自然界关怀的逻辑通达前提,而对现实自然界的关怀则为对人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的关怀提供了实践根基和群众土壤。  相似文献   

8.
哲学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从逻辑上说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渴求,它表现了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终极性关怀.然而正是这种终极性的关怀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以异化的形式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之本.传统形而上学赋予人的“终极关怀”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体现为对作为终极本体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理论诉求,另一方面体现为“终极关怀”内蕴的现实维度的变迁.然而这双重意蕴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与内在困境无法达到内在统一,并以前者吞噬后者的架势呈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切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为人们提供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这是“终极关怀”自身无法突破的内在限度问题,但是却为基于感性实践活动的马克思哲学突破其内在限度的“现实关怀”提供了其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政治伦理内在地包含着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三个逻辑层次.它以对人的价值关怀为终极追求目标.从政治伦理的三个逻辑层次对列宁廉洁文化现进行解读,并阐明其所蕴涵的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将为当前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理念基于人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人文关怀源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潜能及其需要,人们享受人文关怀与创造人文关怀是同一个过程。人文关怀至少可分为六个层次:生命关怀、生存关怀、权利关怀、道德关怀、终极关怀、自然环境关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把人类思想史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应吸取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文关怀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和历史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因而不讨论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其实,正如马克思仅仅拒斥形而上学抽象的先验的思维方式而不拒斥形而上学一样,他改变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抽象的、先验的和思辨的探讨方法,代之以实践的和历史的思维方法,并且揭示了人的终极归宿在于历史.  相似文献   

12.
反思并确定文化的形而上来源、根据和意义,是文化哲学建构的重要使命.中国在经历了文化激进主义的历史演变之后,寻找并确立中国文化对人生的绝对价值和基础,就成为无法回避的文化哲学议题.从这一视角看,具有准宗教意味的儒家文化确信人与天之间具有神圣性、终极性内在关联,人可以通过主体的道德实践来配天同天,从而使人生培育起指向绝对永恒的终极依据,进而也为个体的现实人生提供具有无限性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刘芹 《南方论刊》2008,42(2):60-60,83
冯契先生对"终极关怀能否实现"的回答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主张将现实与终极关怀目标结合起来。结合在当今社会引起争论的安乐死问题,人们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争论中所展示出来的追本、求真、达善、向美的特性,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哲学上的终极关怀。在实践层面下的终极关怀可以帮助人们确立人之生存意义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并获得人性的自由,且在这一过程中人不断实现自我、满足自我。  相似文献   

14.
陈金美 《江汉论坛》2001,42(2):39-41
在人类跨入新的世纪之际,哲学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推进哲学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第一,要强化哲学的反思功能;第二,要更新哲学的话语。哲学的发展,既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更新,也需要在话语中不断突破;第三,要注重哲学的终极关怀。哲学不同于其它任何科学在于哲学给人以终极关怀。哲学通过追本、求真、达善和向美,来帮助人们确立人之生存意义、行为方式、精神追求和理性信仰,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肖祥 《中州学刊》2008,42(1):149-152
关注人之生存和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现实主题,发展伦理学的生存论转向具有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发展伦理学生存关怀以实现人之意义生存为根本目的,其对生存关怀的现实观照体现在生存环境的优化、实践活动的优化、主体心灵秩序的优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新时期文艺的双重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便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的异化,因而需要双重的关怀.而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也便同时具有了"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双重使命.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就当代中国大陆的文艺现状而言,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束缚,渴望满足必要的肉体欲望和物质需求的时候,文学艺术所实现的"初级关怀"也便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合理价值;而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当人们的物质欲望已得到充分膨胀,渴望获得必要的感性超越和精神救赎的情况下,文学艺术则应该更多地承担起"终极关怀"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7.
终极关怀关涉着终极神圣、终极诉求、企及路径等多个方面,它是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追问.以儒、释、道的“治世”、“治心”、“治身”为考察对象,可以发现,它们在终极神圣上是趋同的,在终极诉求方面是多元的,在终极关怀的路径选择上是多途的.终极关怀,这种契入到信仰层面的对话方式,是宗教对话的有效方式,它将架起各种宗教间对话的有利平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是以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互动为主题的.基于这种互动关系,马克思将人本目标不仅看做是一个终极目标,而且落实为一个当下目标,即通过创造二者的良性互动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我们必须反对将马克思的终极关怀无限期悬置,而在现实中违背这一原则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将终极关怀的价值目标落实为现实关怀,在现实中具体探讨实现终极关怀的途径,从而实现一种"全程"关怀.  相似文献   

19.
发展价值理性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和伦理属性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把握.从发展价值理性的视阈来看GNH关怀,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终极价值目标.GNH关怀在矫正GDP崇拜的同时,促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目标转向人的幸福,把实现人的幸福作为引领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航标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20.
从"人本"价值维度重释共产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05,25(5):22-26
对于共产主义,以往普遍的解读是从预设一套特定制度开始,将共产主义解读为一个人间天堂般的理想社会,使共产主义成为与现世人的利益和幸福无关的事.我的解读是价值维度的,是根据人的发展这个共产主义的唯一目的,将共产主义解读为以富裕、和谐、自由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事业.这种价值维度的"人本式解读",不仅使共产主义成为亲近人、吸引人的主义,更重要的是还能使共产主义事业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