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修撰族谱是乌蒙山回族数百年来一直延续的文化传统。阐明族源、明确族规、确立世系字辈、将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信仰实践融入家谱之中是这种谱牒文化的主要内容。由族谱所呈现的族规家训、族群记忆、文化自信、信仰实践、人伦秩序、家风传承、和亲睦族、民族团结与热爱祖国等社会功能,是家族、民族、国家之诸种同构关系的重要体现。它对新时期建构新型民族关系、打造乌蒙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禹青 《理论界》2013,(2):77-80
族群符号边界的建构将不同的少数民族区分为"我族"和"他族",这种类别的划分无形中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树立一个屏障。族群社会分类的过程,也就是"我族"之间的相似不断得到强化,"我族"与"他族"之间差异性得到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的结果是"我族"与"他族"发生严重异化,从而阻碍"我族"与"他族"之间的人际互动、族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3.
地方族群文化是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与实践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反贫困对策是否建构在尊重这些文化的基础之上,能否与这些文化建立起水乳相融的联系,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反贫困内在动力和机制的形成和建构.地方族群文化的自我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文化认同机制可以有效动员族群成员自主参与反贫困行动并建构集体式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地方族群文化的自我发展就是增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电影的独特价值,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电影表述应置于现代性的视阈下,现代性既是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语境,也是其呈现的对象、表达的方式以及表现意识.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应超越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中思考,在与其他族群的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性应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与现代性相关联的意义空间,而不是封闭静止的.  相似文献   

5.
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必然会牵涉少数民族电影与中国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电影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等三个层面的关系。在媒介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广大电影工作者实际上无法避开现代性的视域来完成少数民族文化的电影表达,因而,放下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在一种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必然前景开阔。  相似文献   

6.
由于战乱、迁徙等原因,杂居于潇贺古道区域的多民族如何实现文化认同是需解开的历史之谜.作者关于生存环境、政府的民族政策、学校教育、舆论导向、族群自身等等,都是促成文化认同的积极因素,在建构区域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公民身份总是与具有文化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媒介得以建构.在大众传媒语境中,公民身份中的弱势群体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少数族裔、女性等,经常被歪曲建构,其民族语言遭遇弱化或侵犯,也造成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互联网作为第四传媒,在全球化浪潮中,理应保护民族文化和少数族群的权利,让网民拥有相互交流、平等发表意见的公共领域,从文化的维度建构公民身份,促进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促进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世界语言与民族语言、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平等交流,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8.
达斡尔族女性作为肩负族群繁衍的行为者和族群文化传承的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族群文化对达斡尔族女性主体地位的忽视,造成达斡尔族女性群体自我意识水平长期低于男性。本文对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凸显达斡尔女性在萨满文化传承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萨满文化不断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的情况下,能动地弱化其宗教功能、增强文化功能,从而有效地使萨满文化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9.
以血缘意识为基础的族源传说大都具有神话、半神话之特征,它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依归.在中世纪早期,通过《弗莱德加编年史》等著作的铺陈,法兰克人将其族源与上古时期的特洛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且影响深远的法兰克人“特洛伊族源说”.对于这类族源叙事,不宜简单地以真伪论之,而应将之放在社会文化史的视野下予以审视.“特洛伊族源说”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以其特定的形式与内涵出现于法兰克国家,既是法兰克社会、文化、宗教及族群走向综合与融通的一种反映,也是进一步推动法兰克社会聚合、增强法兰克集体意识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讲款活动中的款词是侗族社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栽体,讲款活动是侗族社会颇为流行的口头"普法"形式之一.在侗族社会的日常运作中,款词体现了习惯法的基本特征,它的社会调整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而讲款活动中的完整性、针对性和援引性等特点也极大地彰显了这种"普法"活动的社会效果.总之,款词以及附着其上的讲款活动对侗族社会的规范运作、侗族民众向心力的凝聚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性的决策历史性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主要根据和时代意义,阐明了贯彻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根本要求,及其在理论工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赵慧平 《河北学刊》2004,24(6):128-131
在文艺批评实践中 ,受到以实体论、属性论为基本特征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的独断性批评仍然存在 ,并且影响着对批评对象现实存在的了解 ,使批评处于孤立、封闭、静止的状态。改变这一状态需要使文艺批评超越认识论范畴而转向人和对象之间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范畴 ,使对象世界完全敞开 ,同时使文艺批评在把握对象世界复杂关系中获得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艰巨任务 ,以及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利条件 ,并结合海南实际倡导全力以赴建小康。  相似文献   

14.
李忌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1):110-112,F0003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陈宏薇教授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彰显了鲜明的文化特色,渗透了当代翻译理论,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且练习形式多样化.该教程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以此为鉴可以进一步改进教材编写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波格丹诺夫两部重要著作《经验一元论》与《组织形态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波格丹诺夫"系统思想"的概念、机制、方法等方面作了分析,得出其基本的理论构架。并且对波格丹诺夫与贝塔朗菲、普利高津的思想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波格丹诺夫可以称得上是"系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虚荣的书房     
《优雅》2005,(6)
  相似文献   

17.
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润霞 《江汉论坛》2001,2(6):73-78
老一代诗人与青年一代诗人在"文革"时期的秘密写作构筑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一段被湮没的辉煌,他们的创作不仅是"‘文革'地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酝酿了新时期诗歌潮流的两条主要流向--即"归来者诗歌"和"朦胧诗".本文全面论述了"‘文革'地下诗歌"的生成境遇、文本特征、文学(文化)渊源及其诗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日本金之旅     
《优雅》2005,(3)
  相似文献   

19.
20.
郑崇选 《学术论坛》2003,(4):131-134
中国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以及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促使了文化研究热潮的出现.然而,在大规模学术转向的背后依然有很多潜在的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做出了尝试性的反思,以期引起各方的注意,促进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