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既增加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难度。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必须重视和关注其城市生存和适应状况。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城市生存和适应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等三个层面,其生存和适应主要受户籍身分、民族因素和自身素质等三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他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城市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否则,会引发各类矛盾纠纷乃至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将揭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因素和流动人口本身因素,寻找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不管是政府、城市市民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都需要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复杂的上升趋势.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导致社会转型、人口结构转变的重要变量因素,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又受到许多因素制约.本文就是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情况及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的情况进行了定性地分析概括.本文试创立了一个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测定的操作化模式——5·20·43模式,即从5个维度上,确定20个一级指标,43个二级指标,通过问卷赋分测定、回归分析、检验,得到了目前中国社会省会城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水平呈现“半融入化”,而制约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城市社会中的制度因素的结论.这为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完善制度,使流动人口有机融入城市,实现中国人口适度城市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建设是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基础和前提,新四化大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方法亟需改善,创新民族工作新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创新民族工作新形式应以少数民族城市社区融入中经济、政治、心理等多方面为基础,突破法制、社会保障、信息化、文化心理等瓶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民族工作发展的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采取民族学实地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总结归纳城市化进程中的兰州市民族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量化统计的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情况,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市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青壮年人口;人口的流人以本区、邻近省份为主;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活动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人城市,不仅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使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议政府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与管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西宁市不同民族交往的频率与深度、民族居住意愿(居住格局)、族际通婚、民族之间发生冲突的频率及原因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分析影响多民族共居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民族工作中的调控力度、提高新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体主动适应都市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并合理利用多元文化并存中形成的文化张力,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渐次加快,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向城市涌流,城市的多民族化进程也在加快,新的民族地域格局正在构建。少数民族群体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城市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该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天穆镇A社区回收的120余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以期对影响城市少数民族社会认同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9.
简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影响社会矛盾、关乎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它与和谐民族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及其特殊性,阐述了其对新时期民族关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强调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提出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政府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鸟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特征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城市的主因,大力发展南疆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缓解城市流动人口压力的根本之策;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是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生活质量、减少城市社会问题的长远之策;改革当前少数民族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模式,转变就业倾向,是有效降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失业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的增加,我国大量少数民族离开民族地区流向大中型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并引发其心理健康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为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让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在当地就业,减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子女的发生率;政府在少数民族流入城市应多设立民族中小学校和民族班;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所在学校、社区和村委会乃至整个社会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引导、社会体制对流动人口的保障、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适应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满足个体及其子女发展诉求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动力。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选择规律、阶段性融入规律和互构性接纳规律。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应当从改革完善居住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流动人口对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的归属感等方面,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进行操作化设计,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推进流动人口的真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给城市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矛盾更是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本文通过对广州市龙洞村的深入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中缺乏相应地位和归属感的现状,并进一步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以及政策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笔者分析了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要从社区建设、政策、城市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菊华 《中国社会科学》2015,(2):61-79,203,204
通过对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人数据和社区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测量,发现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入水平一般,且各维度的融入状况差别较大:制度约束和结构排斥使得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融入进程严重滞后于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入,凸显融入的差异性;乡—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不如城—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表现出融入的分层性;良好的社区服务与接纳环境可有效推进融入进程,凸显融入的社区依赖性;流入地和流出地以及流动人口和本地市民的联接影响流动人口的融入进程,凸显融入的互动性。推进融入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消除歧视、排斥的制度障碍,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区氛围。  相似文献   

15.
梁丽娜 《阴山学刊》2002,15(6):37-39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各民族服饰的结构类型、色彩理念、审美情趣、图案寓意等文化内容,反映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与地理的双重边缘位置使少数民族对近现代以来逐渐展开的国家性现代化与主流城市主义蔓延有着天然的抵抗心理,少数民族作家作为本民族文化代言人往往陷入民族传统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结构性对立冲突之中,应激性表达往往是以对城市的负面书写强化少数族群社会融入的障碍和城市受伤意识。但是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满族似乎是个例外,他们本是游牧民族的后裔,但祖先最光荣的历史又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和辉煌的都城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方面由于受传统的同化型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了整齐划一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模式,即以主流文化(汉文化)为核心的"大一统"教育模式,以社会主导性价值观为核心,仅体现社会主流文化,没有尊重和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非主流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取决于主流文化的经验而忽略其他民族、文化、宗教群体的经验和历史,对少数民族没有充分描述,没有公正、全面的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这不仅使得教育缺乏民族特色,并且由于民族学生接受的是单一文化的同化教育,使民族学生疏远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也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不仅极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也有悖于我国教育宗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时期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语言认同现象为例,分析了民族聚居区内少数民族对汉语的情感、认识评价、语用行为倾向等,研究了制约和影响汉语认同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因素,进而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内的汉语认同和语言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51个民族聚居在西部,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拥有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了西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西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民情等方面。关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进行,即: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整合和变革速度;民族文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引发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政策、历史、现实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