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和基本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新时代、新思想,是我们理解体会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精神的一把钥匙。仅从报告在对时代问题的准确研判、对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担当方面看,这篇纲领性文献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矛盾观、人民观。首先,在时代观视角上,对时代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对当下中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作出准确把握,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观特别是在时代观上的充分自信。其次,在矛盾观视角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深刻分析,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观点。再次,在人民观视角上,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彻底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彻底地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生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起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尊严观的扬弃、对西方尊严观的批判和超越、对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在这一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历代领导集体分别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纪元,开启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篇章,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发展,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新境界.梳理这一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明显的人本逻辑和人本意蕴.  相似文献   

3.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表现在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上.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他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性质,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他们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基本信念,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有关青年的本质、个体主体意识、全面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引领了旧中国早期的新青年思潮运动,赋予了青年“国家之魂”的历史责任。之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即产生出了毛泽东思想的青年观。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飞跃,产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青年观。目前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我国得到了可持续发展,号召广大青年去努力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本身蕴含着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非辩证的形而上学理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观“本体论”和“实践论”内容的科学把握.现阶段,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需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端正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现实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为解答时代课题而学习,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而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宽广的时代视野和强烈的国情意识.中国共产党人是在解答时代课题、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观,是在宽广的时代视野和强烈的国情意识中深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进入21世纪,学术界对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看法并不是逐渐趋于一致。学术界从不同的立场、观点、角度出发判定当今时代的性质,形成了各种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包括:时代性质、本质;时代发展的阶段;时代主题或基本特征;两制关系即两种社会制度关系之具体时代;主要国家的基本特点或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学习生活实践,形成的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问题的思想结晶。以“五四”青年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10篇重要讲话(包括1篇寄语)为文本,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以赢得青年为逻辑起点,以教育青年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为逻辑中介,以实现“小我”融入“大我”为终极价值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创新党的青年工作,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遵循。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的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必须运用实践本质观与实践人本观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地结合起来,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从客体、客观性方面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从主体、社会性方面理解人的本质,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相分离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陈林彬 《浙江社会科学》2015,(2):92-97,77,158
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正异军突起并迅速构成为社会大众舆论的主要阵地。本文结合中国社会网络发展的现状,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媒体观,对照现实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变革过程、传播规律以及现实的风险等进行分析,重新解读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媒体观。  相似文献   

11.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居于核心地位,是树立其他“三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为,一个人没有祖国观念,都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很难想像他会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所以,要想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就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中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才能自觉地抵制达赖的分裂破坏活动,才能以高度负责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为祖国和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隐蔽的人学逻辑加以拓展和深化,形成了“综合性的人学观”.这种“综合性的人学观”以马克思的“社会性的人”的理论为其基本底色,对以人的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人学进行了批判和补充,深入探讨了潜意识在人的行为和社会文明中的功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学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革命新理论”.此外,哈贝马斯将传统人学所理解的个人的凝固不变的“自然理性”的本质,创造性地转化个体之间所共有的“交往理性”,并赋予人学理论更为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历史的深沉视野中客观地发掘“人”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塑造“人民”概念的过程中,对“人”的本质予以理论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形象”进行部分吸收与主动转化,在奠定“人民”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人民”以身份属性与集体属性,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之“人民”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通过“人的本质”揭示了“权利”的本源和主体,即“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结合中国的现实实践并突出关怀“人民”的重要思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要求,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实践反馈。中国的人民之权利建构应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托,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依归,确立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价值先导性地位,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话语体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彻底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就已经被人们说起,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掌握自由观的含义并在社会实践中准确实施,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历史回溯、现实审视和未来展望三个维度展开对时代的研究,从而形成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面认识和科学把握所提出的关于时代的全新看法,充分证明新时代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的新表达和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最新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中国化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进路和逻辑.其历史进程是:毛泽东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在中国确立和建构,注重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邓小平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的发展与转型,注重法的物质制约性、阶级性与社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突出人民利益性;科学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建立人本法律观.其理论进路为:在坚持中发展和创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由注重法的阶级性转向注重法的社会性;法的终极追求回归人性又超越人性.其理论逻辑为:逻辑起点和终点是人;逻辑展开是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逻辑结构包括根源本质、功能本质和目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自由主义国家观以及各种冒牌社会主义国家观的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国家观的三个重要命题:社会决定国家、人类解放高于政治解放、无产阶级专政=“阶级专政”+“阶级民主”.马克思在国家观上所提出的这一系列重要命题,对于我们当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尊严观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的构想、理论和学说的总称.马克思从尊严的“否定”方面,即“尊严缺失”出发来阐释尊严,揭示了尊严普遍缺失的社会根源,强调在“挣得尊严”这一意义上为绝大多数人的尊严实现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这是一种以现实个人的尊严为目的的现实主义尊严观,它既克服了尊严本身的抽象性和理想性,又为人们追求并获得尊严指明了实践对象和未来方向,鼓舞人们以消除尊严普遍缺失为直接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给予我们实践智慧与方法论原则,在克服、消除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的尊严缺失的实践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奠定谋求“尊严生活”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师培是近代学术史上一位有争议的学者。他一生论学宏富,各个领域均有诸多建树。作为治学的价值系统的“论学观”,显示了刘氏论学的独特性。家族背景及早年知识结构对刘氏论学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于其论学充满了矛盾。本文主要以刘氏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为考察对象,从“中西观”、“汉宋观”、“学术观”三个视角,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刘氏论学的基本特点。如同刘氏论政的善变性一样,其论学也存在多变性。主观想法与实际操作始终存有差距,这既是个案现象又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孙奎刚 《兰州学刊》2004,1(5):58-61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 ,实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其基本观点 .实践具有创新性、自然界定性、社会界定性及其辩证统一性。与之相应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体现为实践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科学观主要特征为创新性、整体性、有机性。从这种角度审视科学观 ,突破了传统科学观面临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的困境 ,有利于人们超越现代“二元论”的科学与社会观 ,对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着积极的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