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涛 《江西社会科学》2007,1(7):139-143
明清时期,在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下,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发达。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江南乃至全国的市场网络中,成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在缓慢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江南经济中心从苏州到上海的转移,江南市镇呈现出不同的命运。上海开埠并取代苏州成为江南新的增长极后,传统市镇体系开始分化,部分市镇融入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得以继续发展。而部分市镇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镇的区域中心地位逐步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彭泽益应广东历史学会邀请,于二月十九日在省社会科学院作题为《清代前期广州外贸市场的借贷利息和商业利润》的学术报告。彭泽益同志在报告中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广州经济在清前期的发展及其重要地位。二、借贷利息问题。三、英国商人在广州榨取的商业利润问题。彭泽益同志在报告中还谈到,以往一般都认为清前期我国开放口岸所设海关地点为粤海关设在澳门;闽海关设在漳州;浙海关设在宁波;江南海关设在云台山。其实根据他所看到的材料,应是粤海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并非苏松一种模式,不是江南所有的市镇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都具有城市的性质.在江南很多地区,市镇在本质上仍是农村地区一般性的商业聚落,主要担负的是农村的贸易集散中心和商品供给中心的职能.  相似文献   

4.
民国前期,黄河三角洲市镇得到较充分的发育,成为山东省市镇比较密集的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促进了商品交换的繁荣和产地市场的形成,这是黄河三角洲市镇发育的主因;胶济铁路的修建,便利的黄河和小清河航运等交通优势,也是黄河三角洲市镇发展的诱因。但是,因为各县的自然、交通等条件不同,造成了黄河三角洲南北部地区市镇发展的差异性。另外,在市镇的密度及专业化水平方面,黄河三角洲市镇发展水平与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四象"的兴衰:一个江南市镇经济在近代的际遇与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以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研究偏于宏观而对基层尤其市镇经济变迁的研究则相对就少了.这个研究试图通过对一个江南市镇--浙江湖州市南浔镇--经济在近代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江南乡村经济近代化的一些信息与轨迹.文章主要分析南浔的富商即"四象"在南浔近代经济变化与发展的角色.主要结论是:该市镇的经济在近代的变化表明,一方面传统商业性江南市镇在近代的兴衰与丝绸的生产和贸易密切相关,而这时的贸易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了,另一方面近代工业也开始在市镇产生与发展,打下了现代意义的经济结构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6.
徐峰 《兰州学刊》2008,(2):132-135
明清时期,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市镇生成一种自然演进的城市化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发展形态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商品化农业、小手工工业基础之上,是一种原生型城市化。近代以来,市镇也面临着向近代化的转型。由于一些原因,近代市镇没能够向大城市方向发展,大多成为了依附于大城市的城镇。中国的城市化没有选择市镇型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近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儒学文明、宗教文明等的洗礼锻造了福建独特的文化性格.福建文化在三大地域整合中不断趋向成熟,南宋与晚清先后掀起影响中华文明的两大文化高潮:历史上福州港、泉州港、月港、厦门港更成为影响世界文明的四大活力港口.在打拼中开放、在开放中包容、在包容中革新,改变自我、服务全国、影响世界,这就是福建文化的活力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安涛 《学术论坛》2007,(5):168-17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在“王权止于县”的传统社会,为保证市镇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官府与地方社会通过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方式加强对市镇社会的控制。官府控制和引导国家意识形态、兴办公益事业、建立地方上层和下层“互惠圈”是社会控制的非强制方式,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是强制性控制方式的有效补充,其在保持市镇社会稳定,特别是市镇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及进一步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非强制性控制更能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地方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南地区是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城市化是指各种不同性质的人口和群体大量集中于特定地域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社会交流的结节性机关”——商业市场、企业、行政组织、警察、交通、教育等机构形成发展于特定社区空间的过程。江南地区由唐宋以来的墟集、草市成长起来的市镇,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发达的商业贸易社区。许多市镇拥有比较固定的街坊制度和商业店铺,同外界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经济功能的充分成长,使这些市镇成为和传统行政控制中心的建制城市不同的新型城市。相对于传统乡村社区来说,这些市镇的城市文化特质开始产生,城市度在明显的提高。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市镇城市化对于推进整个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使这里成为全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江南市镇的城市化是近代社会史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本文试图在近代江南市镇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前提下,对市镇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稿试就明清市镇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关系,略作讨论分析。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就笔者有关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研究成果作一扼要综合;第二部是本论文的主体,笔者将尝试就中国大陆学者关于明清市镇与资本主义萌芽关系的研究著作,加以综合评介。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布号与布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号与布庄,是明清时期江南城镇中的棉布业商人组织。就布号与布庄的活动进行考察,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徽州商人、山陕商人、洞庭商人等商人集团在明清江南市镇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宋时期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在全国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着重就此期江南市镇的基本类型与特点、人口规模与结构、社区布局与管理、社会生活与风气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认为许多江南市镇不仅工商业十分发达 ,而且在社会形态上也日益呈现出城市化的特点。这在古代江南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发展史上 ,无疑有着相当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放 《江汉论坛》2003,(2):80-83
前此学者对明清市镇或仓储颇多研究,但关注市镇与仓储之关系者寥寥无几。故此,笔者以长江中游为例,对明清市镇与仓储之关系予以论述。明清时期市镇与仓储的关系密不可分。在长江中游地区,常平仓、社仓、义仓均大量设置于市镇,尤其是社仓。这表明,市镇在明清时期仓储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市镇具有明显的社会保障功能,这种功能使其自身的商业机能更加突显。再从市镇仓储的运作机制看,其管理效率不容低估,这种官方督导、民间掌控的仓储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期即乾隆至道光年间,信江流域的市镇有了显著的发展.工商业人口大量涌入、商业会馆频繁兴修、商运干道大规模扩建、政府派驻机构添设并升级,而且,在商品生产及贸易的基础上,不少市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信江流域市镇的发展既是该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促进区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大量兴建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 :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市镇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 ;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 ;市镇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胚胎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法国市镇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市镇扮演着治理的角色.国家利用市镇的双重身份整合基层社会.法国的市镇既是国家行政单位,又是地方团体.市镇既要承担一些国家职责,又要管理本地事务,从事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市镇又是法国民主的象征.法国城市化后,大部分市镇人口很少,不能提供有效服务,而合并市镇则阻力重重.所以法国政府鼓励跨市镇合作.  相似文献   

17.
明清市镇的功能分析——以长江中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 ,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成为中国商品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本文以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 )为例 ,试图从五个方面对明清市镇的功能予以剖析 :第一 ,市镇具有服务社区居民的商品交换功能。第二,市镇具有为长距离贩运贸易提供便利条件的商品流通功能。第三 ,市镇具有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功能。第四 ,市镇具有商品加工及生产功能。第五 ,市镇具有边缘社会的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在发展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环城型、手工业型、农业型、交通型等四种基本类型.许多市镇商业发展迅猛,手工业兴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在居民结构、社区布局、社会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具有类似城市的特征.市镇的发展和兴盛,引发了浙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南地区是中国市镇发育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华北地区则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体系形成较早的区域,但公元12世纪以后,华北的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江南,直到近代华北的市镇不如江南发达。文章从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研究江南和华北市镇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从市镇的发展情况、市镇的分布格局、市镇的经济功能———功能定位和市场发育等方面研究它们的差异,进而探讨近代华北市镇发展落后的原因,以期为当今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物流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物流企业要提高对上游产业链的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分销能力是流通企业竞争的核心,也是争取生产企业资源的话语权所在,因此物流企业重点要加强对中下游产业链的资源要素进行配置.以此搞活流通,增强图们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促进其开发和开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