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裴德海 《学术界》2006,1(1):137-143
1980年代人道主义争论已近四分之一世纪,但留下诸多理论疑难至今仍未清理。本文旨在调整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解读眼光,消弭传统认识中的“断裂”现象,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分离为截然对立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以期还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初状态。其论证途径是从历时性维度论证人道主义并非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从共时性维度论证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学说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哲学中,科学的历史观与人文的价值观相互联系,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价值观脱离历史观的支撑而显示出纯粹的价值悬设性;二,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初步统一,但价值观仅仅单线地附载于历史观之上;三,历史的价值性与价值的历史性之间的有机融合。从三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也经历了两个阶段,而不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步就成熟的。  相似文献   

3.
个体—社会关系问题是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争论的焦点。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只有个体真实存在,因此,对社会及其结构的认识应当还原到个体及其行动来理解;方法论集体主义认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理解社会的主要对象是社会本身,个体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获得解释。而索耶的社会突现范式则提出了一种理解社会的微观—宏观辩证法,在承认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同时,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这种新的尝试超越了两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争论,但它们各自都存在着困境和局限。马克思既批判方法论整体主义,又批判方法论个人主义。马克思超越方法论对立的方法论特征——解释学循环原则、历史性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实践的能动与受动相统一的原则——对于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封建主义"的重新论述,并不是仅仅对这个长期以来未被质疑的概念的使用范围进行重新界定,或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分期及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等问题进行重新论述,而是从这个问题出发,通过对中国历史进程中封建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历史悖论及其原因的探讨,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重新对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性质和发展作新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镡鹤婧 《理论界》2005,4(5):16-17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主要为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的产物;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从自然循环的角度看,人与自然是关系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第.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跟存在者整体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通过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正是西方现代思想所面临的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让存在者整体和人的关系凸显了出来。也正是基于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开启了海德格尔后期存在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应该由存在来规定,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护者。  相似文献   

10.
权威问题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权威的研究对深刻阐发秩序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帕森斯侧重于从制度视角阐释权威的概念规定性,并以社会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理论预设,认为价值问的整合可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来实现。而科尔曼注重从社会主体的个人行动层次上,揭示权威的本质,认为权威是社会主体将控制自身行动的权利转让给他人而形成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主体都不拥有所需的全部社会资源,因为社会权利存在于共识中。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审视权威的历史发展进程,从社会秩序的客观必然性中,阐释权威的概念内涵,揭示权威发展的理论逻辑,给我们研究权威提供了概念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1.
许斗斗 《学术研究》2004,1(7):58-63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 ,阐述了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之批判的基础上 ,关于“社会”的本质就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 ,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性和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的思想 ,从而展示了马克思的“社会”与“人的本质”观所具有的极为丰富的内在联系及其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追问——兼论自然的价值与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人性为基础展开的,自然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而被发现的,自然的生态价值在根本上影响与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人之自然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工具价值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必要。人类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惟一能动者,必须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善待自然,构建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生态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具有群体性和整体性两个突出特征.群体性组合与整体性组合虽然都是社会系统,但其发育水平是不同的:群体组合处于较低级的系统水平上,整体组合则处于较高级的系统水平上.从根本上讲,群体组合具有较大松散性,不能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统一体发生作用;整体组合则具有紧密性,能作为社会统一体发生作用.能动地把握社会组合的群体性与整体性,把它运用于我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吴承越 《学术探索》2002,3(3):130-131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为社会进步的一切要素 ,都不过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都不过是人的能力发挥的结果 ,但是个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 ,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交往关系的内在结构入手,分析了人的价值存在走向规范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价值规范何以可能与何以必要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海明威的众多作品中,自然不仅是主人公行动的场所和事件的一部分,更是其作品的主题.他不仅展现了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表达了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也不时让他的主人公置身于与自然的对抗中,表现出典型的人类征服自然、人类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显露出极度矛盾和困惑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李明华 《学术研究》2004,20(11):5-9
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征服自然”的文明观 ,使人类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发生异化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也毁灭了人们竭力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梦想。真正的和谐社会 ,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的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因此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 ,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9.
梁爱民 《学术探索》2003,4(9):85-87
迟子建的小说在对"故土故事"的叙述中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在那里,自然是人和谐而富有诗意的家园,它和人构成了一个神圣的整体,乡民们也因为和自然的契合而有了惊人的凝聚力和敏锐的生命感觉,与都市文明相比,这是一幅充满了温情的人间烟火图,由此也构成迟子建的"故土故事"与"都市故事"的对比性叙述,这种叙述在同构的对应中所生成的审美张力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理性认知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论政府、市场、公民社会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社会是政府、市场(主要指市场中的企业)与第三部门三个空间的统一体。其中,第三部门(公民社会部门)的发展应该是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同时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也使得第三部门的出现成为迫切的需要。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三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博弈,而作为较优结果的合作无疑应该是我们所寻求的目标,,即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应成为社会前进的“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