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老最初出现于汉代,黄老之学亦形成于汉代。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一次使用了黄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第一次使用了道家,但这些都是汉朝的学术称谓,并非指先秦已有了“黄老”或“黄老之学”,先秦既无“黄老”,亦无“道家”。因此,主张先秦已有黄老或黄老之学,或者认为先秦黄老乃道家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所谓先秦黄老,实际仍是老庄哲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外化。  相似文献   

2.
从原始道家到黄老之学的逻辑发展丁原明从战国到秦汉间的数百年时间里,黄老之学(或曰黄老道家)曾以其独特的风骚而领略于当时的学术园地。黄老之学作为从老庄道家分化出来的新的道家支派,它在战国有两个形成中心,即一是楚国,一是齐国。前者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相似文献   

3.
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颇为流行的学术思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屡屡被提到。然而黄老之学的根本性质如何、它与道家的关系怎样、它在西汉初年为何能够成为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对黄老之学应作何评价等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答案。本文不揣简陋,对上述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4.
以前读《慎子》时感觉:扑面而来的是法家气息,但字里行间也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实际上,学界对慎到学派的归属的确是莫衷一是、见仁见智:有列慎到于法家,如《汉书·艺文志》和《荀子》。郭沫若也说:“严格地说,只有这一派或慎到一人,才真正是法家”(《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说他是道家。治思想史的大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里,虽将慎到列入“前期法家”的题目下,但又同意说:“慎子的确是《天下篇》所描写的那样的道家的慎子”。吳光在1985年新出的黄老专著《黄老之学通论》也列慎到于“前期道家”;有人说:“从哲学上看,慎子属于道家,从政治思想上看,则为法家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黄帝四经》与汉代道家思想张运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四经》,在黄老之学大为盛行的汉代初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为当时的核心理论。本文着重探讨《黄帝四经》的理论与汉代道家思想的建构及对汉代政治影响的关系。一《四经》关于道的论述是老子本体意义道范畴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黄老之学与《汉志》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在"诸子略"著录小说家十五家,小说家既被列入诸子之一家,必有其共同的学术思想倾向。本文认为,《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关系:其一,在已被证明《汉志》小说家作品的主要部分是方士小说的基础上,从方士的思想倾向和活动方式入手,揭示《汉志》小说与黄老之学的联系;其二从《汉志》小说有关佚文资料的考订分析入手,证明《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汉初,作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的道家学说广泛流传。陆贾强调遵循天道,顺天而动,倡导无为而治。贾谊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也对道家之说多有采撷和发挥。韩婴则承于道家之说,将黄老之学天道自然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淮南子》的出现更使道家学说得到明显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老子与新道家的社会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了新的探索.详前人所略而略前人所详,重在体现新道家对老子社会思想的推进及其积极意义.同时,对德国法律社会学奠基者马克斯·韦伯否认道家思想合乎理性的论断作了分析.最后,广泛吸取国内外研究道家与黄老之学的研究成果,强调重估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与法律社会学学科建设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
道家在战国中期两极分化原因辨析粟勇战国中期道家营垒中庄周之学与稷下黄老之学的两极分化,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两家的共同理论源头即老子的《道德经》那里便隐含着分化的内在因素,它们各自所处的现实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更起了决定作用,兹分迷于下:一老子哲学的模糊...  相似文献   

10.
自司马迁以来,人们就认为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政治是“黄老之学”指导下的产物,后来索性就称之为“黄老之治”。那么,黄老之学又产生于何时呢?一般的看法是战国前期,或者更早些。这种看法的根据其实就是《史记·申不害传》中的两句话:“申子之学,本于黄老”。申不害在公元前351年为韩相,依此说,黄老之学最晚在战国前期即已形成了。《孟荀列传》又谈到齐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据此,则黄老之学至齐威、宣时期已赫然成为门户众多的学派了。  相似文献   

11.
黄老之学的开山之作《黄帝四经》,立足道家,上承老庄,兼容儒、法等他家之长,在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生存之道同时,揭示了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德育规律。指出德育具有定名守分、明德王天下的价值功能,并以执道为基,围绕顺道自然的圣人理想和信朴慈俭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因性而施、刑德相养的育化方略和虚静无为、知守立行的内化路径,构建了具有黄老之学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贾谊继承了荀子之学,又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而荀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和荀子一样,贾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运用黄老道家的治学方法,广泛地吸收百家之学,融会贯通。贾谊的很多学术特点既是对荀子之学的继承,同时也可归属于黄老之学的范围。贾谊的儒家思想因素往往被他纳入自己的黄老学系统,因此,他不能成为所谓"醇儒",同时,人们研究他的黄老之学也无法忽视其儒学中心和基础,这种思想类型和学术风格是从荀子那里继承下来的。贾谊的荀学师承使他的原本具有黄老学成分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向黄老之学靠拢,最终成为以进一步黄老化的荀学为主体的新型儒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史记》中所记录的西汉前期推崇“黄老之术”的几位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个案剖析 ,论证了“黄老之术”的不同内涵和不同应用意义 ,从侧面印证了道家思想在西汉前期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理论指导作用并不像历代史家所认识的那样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董仲舒在汉武帝建立新儒学的强烈愿望驱使下,重建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董仲舒自《天人三策》提出的“纯任儒教”治国,到《春秋繁露》中的“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图式,以及“无为而治”、“生杀兼备”、“阳尊阴卑”的政治理论,标志着全面吸收“黄老之学”和建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完成,并最终使新儒学代替“黄老之学”,取得了政治、学术上的“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15.
庄周是世人公认的正统道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但托其名而成的《庄子》一书,前后所反映的思想却很不一致,其中的外、杂诸篇明显地打上了黄老之学的烙印,体现了黄老思想的基本特征。故对该书从不同层面进行多角度探讨分析,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战国中后期思想文化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对道家情有独钟,这在《检论》的修改成书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原拟收入《检论》的《原道》对道家学说作了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阐释,一方面以道家为先秦思想史的本源和主干,另一方面藉老、庄玄学语言阐发章氏新"齐物论"的政治理念。与《原道》几乎作于同时的《五朝学》极力为以"老庄为宗"的魏晋玄学辩护。《检论》虽最终未收入《原道》和《五朝学》,全书对道家的评论却与二者同一基调,并延伸到对于全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评论。因此,章太炎确实是一位深具道家情怀的现代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宋子》十八篇",班固注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意本明白,即宋子为荀子称道过,所著书中有黄老思想特质.但苗润田、白奚相继发表新说,释此句为:孙卿以黄老观点称论宋子学说.然而,从《汉书·艺文志》班注的义例、《宋子》的文体形式、宋钘学说中的黄老特质三方面分析,可证此说不能成立.综考宋钘思想,"别宥"等为其体,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根柢;"救民之斗,禁攻寝兵"之类乃其用,以墨家学说为归宿.其颇具思想创见,是一位受到杨朱影响,兼有道家、黄老与墨家思想特质的学者和救世者.  相似文献   

18.
王张江姚“四人帮”,曾指使其御用文人,连续抛出《论西汉初期的政治与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与汉初巩固政权的斗争》、《法家路线和黄老思想》等大毒草,大肆吹捧黄老“无为而治”的进步性。这种学说有什么进步性?“四人帮”为什么这样起劲地鼓吹它?现在应该还以历史本来面目。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作为“用世之学”(魏源《论老子》)曾经“效用于汉”(《章太炎文钞·儒道》),这是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所决定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繁刑严诛、吏治刻深”的秦王朝。“汉承秦制”。随之而起的汉王朝,就是在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王朝“赋敛愈重,戎徭无已”,激化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二世受之,因而不改”,导致灭亡。这使  相似文献   

19.
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在黄老之学大为盛行的汉代初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为当时的核心理论。《黄帝四经》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顺着老子的思维路径,对老子的道论作了系统的发挥和论述,从而使老予的道范畴得以进一步深化,同时多少克服了老子道论的某些不足,也给以后道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帝四经》将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互相结合,强调刑德的重要意义,受到汉初当政者的高度重视,开启了后来儒、道并用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道家思想,其道论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应作具体分析。张允熠认为,《淮南子》处于西汉意识形态由"黄老之学"转向"独尊儒术"的过渡阶段,故其思想主旨是调和儒道。丁原明认为,《淮南子》的道论、无为论及其综百家之长的特色均表明《淮南子》建构的是一个以道德为统领而兼容百家的黄老学体系。陈广忠认为,史书所载刘安"谋反"案为冤案,刘安的自杀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