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两种生产”理论透析“剩女”现象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剩女”现象在国内已经被各方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窘境不可忽视。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解读“剩女”现象以及所产生的窘境,剖析这一窘境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剩女”现象产生原因的理性分析与感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女”如今也成为时尚流行的热点名词,成为大众谈论家庭、性别、婚姻的焦点话题,因此我们意识到,“剩女”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剩女”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的、传统的和自身的综合原因,本文正是从这三方面理性地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导致我国“剩女”时代来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剩女”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其实“剩女”的形成除了个人因素,更多的是缺少家人尤其是母亲的情感指引.这些母亲要么一味着急,要么决不降低择婿标准.虽然母亲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女儿好,但不考虑客观现实的“好”就是一种“糊涂”.  相似文献   

4.
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对与第一代独生子女婚烟有关的现象进行了区分。提出用“已婚独生子女”、“双独夫妻家庭”等概念来分别对相关现象进行界定。其次,依据作者2004年对全国12个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结果,从宏观上分析了成年的、已婚的、有子女的独生子女的可能分布和“双独”、“单独”、“双非”家庭的大致比例。从而为认识这一现象的规模和范围提供了经验的基础。最后,论文对现有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语境下,“剩女”时代已经悄悄来临,性别冲突再次成为后现代社会人们热论的焦点话题。对于性别冲突问题的探究,同一国度的卡尔·马克思与乌尔里希·贝克皆有深刻的阐述。本文以“剩女”危机作为个案,阐述两位理论大师在性别冲突关注上的差异性,这对我们认识“剩女”危机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生意眼光     
《家庭科技》2010,(3):43-44
卖“光棍T恤”半年收入40万 简单的白T恤,中间两排黑字——“天涯光棍”,背面有同样代表单身含义的英文“single”。就是这种简单的T恤给大学生杨锐带来40万的收入。据统计,全国的“剩男”“剩女”超过6000万人,但市场上还没有一款表现“剩男”“剩女”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犯罪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犯罪加剧这一现象可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 ,从“理性人”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剩男剩女"现象的讨论呈现"问题化"趋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剩男剩女"问题的存在,使商家从中挖掘商机,并逐渐发展出诸如婚恋网站、恋爱培训班、单身服饰、交友旅游团等经济形式。不可否认,"剩男剩女经济"的蓬勃发展为解决单身青年男女的婚恋问题带来益处,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存在侵害个人权利、破坏市场秩序等弊端,需要正确引导,促进"剩男剩女经济"有序发展。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自律管理中的作用的功能,加强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加速老龄化推动中国养老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背景下,农村丧偶老年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婚姻方式实现养老目标即“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日益增多。本文基于晋西南F村的田野调查,呈现了“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演变趋势,运用家庭政治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揭示了“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深层意涵。“通过婚姻的养老”是在社会转型和家庭现代化变迁背景下,家庭内部成员围绕养老责任分配进行博弈、斗争、妥协等互动的产物,是家庭政治从父代主导型向子代主导型转变过程中,农村丧偶老年人为应对“子代弃养”的现实而进行的一场群体性“养老自救”行动。这种以养老为主要目标和以交换为核心机制的农村丧偶老年人再婚行为的功能并不在于揭示了某种可重复的、恒久的价值,而在于完成了某种不可重复的、一时的任务。需警惕其转变成为在婚姻自由的宏大叙事下对农村丧偶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丧偶女性进行另类控制和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加强对未婚年龄段人口结构状况的研究,探索"剩女"和"剩男"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一个社会人口的初婚年龄会逐渐推迟,由此造成越来越多成年人处于"未婚状态"。但在中国未婚人口中,"剩男"多于"剩女"。"剩男"主要居住与生活在农村,"剩女"主要居住与生活在城镇,由此造成"剩男"与"剩女"难以匹配。另外,由于"剩男"文化程度较低,"剩女"文化程度较高,这也使得"阶层内婚制"影响下"剩男"与"剩女"难以匹配。  相似文献   

11.
如今,"剩女"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近几年有关剩女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电视剧《胜女的代价》另辟蹊径,此"胜女"非彼"剩女",虽一字之差,但指向了两类截然不同的人群。故事讲述不起眼的女孩林晓洁两次被爱神眷顾,先后获得了"红帽男"汤俊和"电眼情人"高子齐两位"高富帅"男子的青睐,却又两次深陷泥潭,游走在幸运与悲剧间,最后她凭借过人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其实我很不愿意用"剩男剩女"这四个字来形容还在爱途上徘徊的未婚男女,毕竟婚姻是人生何等重要的一件大事,我们怎么能劝别人随便找个对象,将就着过一辈子呢?我只想联系身边一些好友的窘境,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出了点儿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身体系统的医学和研究社会系统的经济学具有思维上的相通性,都应遵循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但是,根基于自然主义思维,现代西医却热衷于从功能性关系分析病理现象,从局部性角度来寻找解决病症的工具性措施;相反,基于经验主义思维,传统中医倾向于从因果性关系分析病理现象,从整体性角度来寻找解决病症的治本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现代西医和主流经济学都属于一种“道”之学,注重病症这一“标”的解决;传统中医和古典经济学则体现了一种“理”之学,注重病因这一“本”的疏解.不幸的是,在功利化和短视化的当今社会,世人往往重于“道”之学而轻于“理”之学,以致中医和古典经济学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4.
"剩女"这一话语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迅速走红,与各类媒体的偏好和持续塑造有关。事实上,"剩女"话语并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中呈现的"剩女"形象和现实社会中未婚男女的实际并不相符;媒介建构"剩女"话语是男性媒介话语权运作的结果;"剩女"话语被受众广泛接受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和择偶观念密切相关;"剩女"话语传播背后是民粹主义盛行的中国传媒文化。媒介在建构和传播媒介话语过程中的失实和偏颇,不仅造成大众对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评价,也有碍我国媒介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迎合和阻遏商业媒介低俗化冲动的力量同样来自受众,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会倒逼大众媒体创造和传播专业健康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1)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思考;(2)“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以及(3)对作为一种现象的“人”的本质,尝试进行现象学的分析描述。从现象上看,人既是一种“能在”,也是一种“应在”,正因如此,人才有目的地、应然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过其符号化能力而具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因此能够积淀自己的文明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自身朝向未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农村出现了婚姻成本越来越高,择偶范围逐渐扩大,男性比女性择偶困难,早婚现象蔓延和婚姻登记得不到落实等现象.对此,应从加强“男女平等原则”在农村的贯彻,尊重并规范传统婚姻习俗,加强农村离婚纠纷中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的《婚姻法》在总则部分增设了“夫妻应当互相忠实”原则,这是对婚姻领域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现象,特别是夫妻间欺骗行为的原则规范与限制。对“性”的市场化的认同,必然导致对人类婚姻价值的轻视甚至鄙视,视婚姻中的忠实原则为多余的价值。婚姻中的忠实原则与尊重个人权利原则是统一的,而割裂两者的关系必然伤及婚姻本身。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现象”亦然.可是,理论界在对“现象”的研究上,却只是从“现象”的横向联系方面去研究,只是用两分法把“现象”区分为真象与假象(当然,这是必要的、重要的),而从纵向上对“现象”的层次性则很少或没有“问津”.分析“现象”的层次性,我想以“现象”所包含、所携带的本质量的大小、多少,以  相似文献   

19.
有关婚姻的素材或事实是由婚姻观念的建构与分类来截获的。不同的婚姻理论对其所涵盖的不同内容的追逐与强调,使人们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和理论阐述充满了歧义性。没有对婚姻本质的解答,不同的婚姻解说无论是“新”与“旧”,还是“对立”与“补充”,仍然不过是在旧有理论平台或框架内的形式变换而已。婚姻是立于生产的基点,对人类性行为的制度规范。婚姻的制度性规范的中心事实或核心指向,是“生育”这一“性”的基础性功能。基于此衍生出对“性”的文化附加,使性的功能不断地被建构出来,产生了联姻机制与性经验机制在重叠中的差异。“婚姻—家庭”这一连续性预设产生了对婚姻理论自身的遮蔽。  相似文献   

20.
文学和民俗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 ,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 ,长期以来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十分分明的。但是 ,近年来 ,文学理论批评界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 ,即“文化研究”,这一研究“追求在方法论上的革新和开放。它不囿于文学的自律 ,而从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跨学科的文化大视野来考察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问题。不必拘于学科性的限制 ,而从‘视界融合’中来诠释文本和问题。”1这一方法的倡导 ,使得文学和民俗学之间有了亲密接触的可能性。事实上 ,文学作品和民俗事相本身都是社会现象和文化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