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科学"(赛先生)是五四运动重要的旗帜之一,由于特殊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当时的"科学"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与功用,具体化为"科学万能"的信念,使得"科学"走向了"科学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实践和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借此标准,五四新文学家们完成了从传统的旧文艺观向新文艺观的转换,并在"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现弊端时以"自然主义"进行丰富与补充;同时,"进化论"观念深深影响了五四新文学家的文学选择;"科学主义"还进一步影响了五四文学的题材选择、思维逻辑、语言特色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属性。"科玄论战"进一步确立了"科学主义"在知识界的优先地位,同时也暴露出其弊端。"科学主义"对于五四文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当科学再一次与文学交融之时,非常值得认真研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义源于科学的绝对化、万能论、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顶礼膜拜的心情。科学具有工具价值、真理价值和道德价值。科学具有科学理念,应为科学去魅,赋予科学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论坛》2013,(10):113-119
伦理主义政治文化较多地希望用人的内在修养、品德约束政治行一为,作为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不像西方科学主义文化那样较多地用外在规则约束人的政治行为,作为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科学文化观不是铁板一块,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尽一致的特点。在戊戌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至晚年思想的转变这一阶段,梁启超科学文化观所凸显出来的是其科学主义之维,这一认识对于深入理解梁氏晚年科学文化观转变的思想动因、更好地把握其科学文化观的全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反思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理论界》2006,(1):142-143
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变形导致了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观盛行。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不能辩证地对待人、工具手段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培养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技术观,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出现的反科学主义思潮,本文分析反科学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同时通过对科学意识的分析,指出科学主义观念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并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自觉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意识建设,从而达到提高公民科学意识的目的。面对当前世界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举国上下已经意识到“科技兴国”的战略意义。因此,反科学主义思潮是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有高度科学意识民族的不利思潮。  相似文献   

7.
徐亚东 《中州学刊》2007,1(3):229-23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胡适大力提倡科学,坚持科学的理性精神,肯定科学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对封建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他们侧重进化论的介绍,吸收进化论思想,以此观照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以服务新文化运动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两者的文化身份不同,在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差异.立足于陈独秀、胡适五四时期的科学观,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存在"唯科学主义"思潮,这种观点实际上有忽视具体历史语境,机械类比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有一个从实证的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向 ,此文从哲学上探讨了这一转向的逻辑过程及它们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塞尔认为一元论和二元论错误地假定了意识的主观性和物理性不能共存,从而陷入了一个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他提出了生物学自然主义的心身观,认为意识是由大脑过程引起的,是大脑系统在更高层次上的特征,并通过一种新的因果观说明了心与身的相互作用问题.他还认为主观性不能成为对意识作出科学说明的障碍,倡导对意识进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姚礼明 《学术界》2005,(5):145-155
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中科学方法的采用越来越普遍,科学主义的倾向越来越强烈,以致于出现了所谓“后现代”的反弹。科学和科学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并一直保留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之中,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18世纪以后,社会科学又逐渐与哲学、自然科学分道扬镳,自立门户。尽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本质性的差异,甚至能不能称之为“科学”也不断有人提出质疑,但以科学方法论为核心的科学主义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实证主义哲学相关,而且其代表人物左拉等人的诗学观念与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哲学观念在精神气韵上息息相通。自然主义作家所强调的"回到自然"、"客观中立"、"真实感",与胡塞尔现象学所强调的"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悬置"、"意向性"分别存在着精神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史上的一个杰出作家。他用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开创了美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作家们。本文从真实客观性 ,现实性和悲剧性三个特点入手浅析了西奥多·德莱塞自然主义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学广 《社会科学》2007,(1):156-161
西方哲学在近现代发生了西方思想史上最重大的分裂,分裂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这种分裂实际上是西方科学、文化和人性的危机(统称为“生存危机”)的表现。随着人类生存危机的日益严重,克服这些危机的呼声日益强烈,以及两大思潮各自的内在矛盾日益暴露,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到20世纪后期出现融合的趋势。实际上,要克服人类的生存危机,必须实现更宽广的不同文化视角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以冷战后的东南亚为背景,系统分析东盟公共卫生合作的现状、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东盟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为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公共卫生合作而进行不懈努力的过程,探讨解决东盟公共卫生合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建构主义出发,通过分析应用型商务英语教学现状,探讨了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自然主义角度来解读《街头女郎玛吉》,讨论环境因素是怎样影响玛吉的命运的。  相似文献   

17.
李伟萍  朱丽 《兰州学刊》2006,(12):163-165
明治三十年代末,日本文坛掀起了以告白自己为主要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涤荡和日本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日本自然主义以“自我”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创作主张。以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为镜,可看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明显呈现出觉醒了的近代知识分子难以确立“自我”的“愚钝迷惑”的特质,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以“私小说”的独特文体对日本近代文坛的繁荣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毅 《阴山学刊》2012,(2):71-75
主流建构主义以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作为核心文本。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兴起具有特殊的理论和政策背景。就温和建构主义理论自身而言,它的观念本位使其有效挑战既有国际关系理论话语;它的规范方法是一种社会学进路,也是一种哲学底蕴,是其在方法论层度获得学理支承的基础;温和建构主义适应了政策话语的应用需求,为政策正当性提供了知识和话语支援,虽然可能非其本意。建构主义理论学术意涵与崛起路向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有多维度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建构主义视角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凌 《学术探索》2004,(9):32-34
尽管全球化时代对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多重的挑战,但更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机会,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则可以发现,中国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需要在经济、安全、文化领域采取相应的方略,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20.
封永平 《学术探索》2004,46(9):87-92
霸权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权力更替并不完全符合霸权战争的转换逻辑。在美国独立后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英美两国经过不懈的磨合努力,从霍布斯式互动、洛克式互动直至发展到康德式互动,相应地,双方的认同则经历了从敌人认同、对手认同到朋友认同的转变。在认同变迁的过程中,英美之间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换。因此,认同转换是美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