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2):344-347
探讨商代帝的原型可以从其字形入手。古今学者视帝字为形声字、会意字或象花蒂之形、草人之形诸种观点均有可商榷之处。帝之字形象身穿华服头戴冠帽之人 ,本义不是谛、蒂、天帝、或者草人 ,而是人帝。帝神之原型是商人的远祖帝喾 ,随着商族的繁衍壮大和商王朝的建立 ,帝的信仰群体扩大 ,神权职能增加。帝有三次角色转换 :人———商族的祖先和首领 ,变为人神———商族的祖先神 ,再变而为上帝———商代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
2.
张晓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52-54,68
在《诗经》各篇章诞生的漫长年代里,中国古代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天"的认识的转变,集中体现了中国先民的思想逐步突破宗教的牢笼,开始审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理性在人的思维中逐渐取得一席之地。这些思想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赵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6
文章从情感、家庭、政治层面探寻汉武帝与两位皇后间的关系。情感上,两位皇后将全部的爱倾注于丈夫武帝,武帝未能做到;家庭中,帝、后虽为男主人和女主人,但皇室家庭中的特殊因素会影响到二人间的关系;政治层面上,帝后关系更是君臣关系。文章通过对汉武帝时期帝、后关系的探讨,不仅能窥探有汉一代的帝后关系,更可窥探到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相关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5.
从武乙射天看商代的人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的鬼神信仰保留有较多的原始性,殷人的敬鬼事神还没有后世人为宗教的欺骗成分.从商代晚期武乙射天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慢于鬼神的现象,这是社会发展、殷人认识水平提高后的进步现象.传统观点认为殷人尊神是神道设教、愚弄民众,慢于鬼神是商王的无道行为,这些观点是不符合商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6.
粟斌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
上古的社、帝是一个意思 ,都是由神圣的女阴象征符号 ,上升为最高神的表达。到了阶级社会 ,社与帝才有逐步的区分 ,最终形成帝高于社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王世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3):11-18
近些年在诸如郑州西山、襄汾陶寺等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逐步祛除了相关历史文献中的一些存疑之处。作为周代重要的思想文化观念,中国先民对“天”的系统化认识和实践应用大致形成于尧、舜、禹时期。优越而又特殊的地理生存环境、华夏先祖稳定的氏族定居生活,以及早熟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促成天观念形成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天作为道德形上根源的演变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在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人格之天、心性义理之天的演变,并一直作为道德原则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而存在。近代以来,自然之天对它们的存在地位造成巨大冲击,展示出天作为道德合法性基石的深层理论矛盾,认识这一矛盾为深入思考道德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万里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73-78
关于舜帝的卒葬地,传统一般认为在湖南省宁远县的九疑山。这本来不成问题。然而近些年来,某些地区,例如山西的学者,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一些并不可靠的资料加以演绎,将当代的语言、思维和行为强加到古人身上,提出了"舜帝归葬山西"说,并在山西永济修建了规模庞大的舜帝陵墓。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详细考察和缜密辨析,可以认为,舜帝的归葬地为九疑山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0.
李仰飞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88-92
有关“天”的观念,一直是在中国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哲学概念,每一个中国哲学家都无法绕开对它的思考和探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它在整个先秦哲学中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探析,来窥探中国先秦哲学的某些发展轨迹和历程。 相似文献
11.
韩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3-76
蓝田是明正嘉年间青岛即墨著名诗人,受明代结社风气的影响,他先后参加了杨慎发起的丽泽诗社与冯裕等人组织的海岱诗社,与杨慎、冯裕等诗社成员交游唱和,还与边贡等师友及胡缵宗、王献等各级地方官员交游。在明中叶诗歌复古风潮席卷诗坛的背景下,考察蓝田的结社交游活动,既可从中窥见其诗歌创作异于复古风潮的渊源有自,也可藉此认识当时诗学观念与创作的多元化及诗歌流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黄金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王士稹与田雯在清初康熙诗坛是同郡同时、官级相类、地位颉颃但诗美追求不同的名家,其交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人一生交往频繁,而非隐然负气、不相结纳,虽然田雯与赵执信同样与王士旗所持诗论不同,但由于性格原因,田雯与王士旗不是争名角立,而是关系融洽. 相似文献
13.
王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5):91-96
殷周之际,政治与文化发生了剧变。这种剧变的背后是精神信仰的冲突。殷商崇拜以帝或上帝为代表的自然神,带有宗教的性质;西周则崇拜以天或天命为代表的人格神,具有理性的光芒。相较之下,西周更注重外在的天命与内在的德性之间的互应,并用"以德配天"的方式进行思想教化。由此来看,西周的思想中已有人文的因子与人性的觉醒,这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大解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乐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6):116-123
秦汉时期的炎黄崇拜因藉政权变革的需要,具有神人分离转换的历史特征,秦朝主水德,上接周统,炎黄崇拜神性失落并几近绝迹,汉高祖初称“赤帝子”,旨在灭秦;复称“黑帝子”,旨在汉代周德,否认秦朝的正统地位,炎帝始为汉神,终遭冷落,文帝,景帝时期推行黄老政治,黄帝从天庭回到人间,转化为远古无为而治的圣君,汉武帝炫耀文治武功,祈求长生永命,主土德,封禅泰山,黄帝顿成遗授神策,羽化登仙的天帝,司马迁原始察终,整齐史故,其《史记》涵蕴宗黄大一统思想,黄帝成为华夷诸族的民族共祖和中华文明的肇始人君,王莽借助和平政变手段篡汉称帝,主土德,鼓吹尧帝禅舜,王氏代刘,黄帝又成了刘、王帝室的血缘初祖,,汉光武帝远承汉高祖“赤帝子”神话,主火德,旨在复兴汉室,炎帝崇拜重新抹上天命色彩,秦汉炎黄崇拜神人分离转换的轨迹说明,秦汉时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神权,神权只是皇权缘于自身政治需要而随意玩弄的谶纬道具,这既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显著文化特征,也是中西封建社会判若鸿沟的主要思想标志。 相似文献
15.
大麦地岩画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其中包括大量的象形符号和抽象符号,如果运用古文字知识尤其是甲骨文知识,解读这些岩画抽象符号的表意性质,寻找汉文字起源和发展的图画阶段,便可证实大麦地岩画的文字性质。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三国时期的邸阁与关邸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石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6):113-116
三国时期,由于政权鼎立、战乱频仍,魏、蜀、吴多在其关隘、要邑、边县、屯营之地设置规模不一的邸阁作为军储之所以备军事之需,这种性质特殊的军需仓库的设置迅速传播到当时与中国有文化交往的日本.对于走马楼吴简所见的"关邸阁"的性质,一般认为它是与仓、库功能类似的机构.笔者认为,"关邸阁"即"管邸阁",意即仓中之"管邸阁者",故当为职衔之谓. 相似文献
17.
吉家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60-65
“启棘宾商”是屈原《天问》中最为难解的诗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而不得要领。在全面解读古今各说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锐意立新,从音乐角度出发,综合新解“启棘宾商(帝)”的联贯之意为“(夏)启用棘乐宾祭女祖(涂山女)”。对《天问》诗句“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之意也进行了新的演绎。 相似文献
18.
韩隆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4):33-37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重新评价隋炀帝上 ,史学界经历了探索、认可、发展等三个阶段。隋炀帝研究实际上是求异思维、创新价值和领先精神在教学科研中的运用 ,既更新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又扩大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和范围 ;既使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又促进了海峡两岸和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及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炎黄传说的考古学证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宇飞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2-108
本文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 ,对古文献记载中的神农、炎帝、少昊、蚩尤、黄帝等传说分别进行对比考证 ,认为 :一、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及其地域 ;二、炎帝与神农系同一氏族 ,即炎帝出自神农氏 ;三、少昊是与炎帝神农氏族不同的另一氏族 ,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时代及其地域 ;四、蚩尤是炎帝神农氏族的一个分支氏族 ,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 ,正是蚩尤的故地 ;五、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山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及其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20.
先秦至隋朝羌氐两族兴衰罔论——兼论洛阳古代石刻中的羌氐族姓氏及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20-23
从先秦到曹魏,羌、氐等少数民族政权一直与中原政权处于相互攻伐的军事状态,曹魏时期民族关系方有较明显的改善。十六国时期,羌、氐诸族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各政权之间又展开了新的攻城掠地的争夺。隋统一后,羌、氐诸族走向了衰亡。洛阳现存石刻中的姓氏资料提供了羌、氐诸族与汉族融合及中原民族构成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