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扎洛 《中国藏学》2004,(1):25-27
在根敦群培辉煌而丰富的学术成就中,<白史>作为其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之作,在面世近60年之后依然赢得中外治藏史者的一致好评.这部相当于作者完整构思之开篇的著作,已使读者领略了他人本主义的史学思想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读来有如饮醍醐之妙,又有振聋发聩之力.以笔者之浅陋,无以总结他的史学成就,现仅就拜读之余对<白史>在史料运用方面的一些感想,讨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2.
小说<边城>描绘了一个原生状态下美丽的边城荼峒,那里有优美、宁静、和谐的自然生态;有端庄、古朴、俗美的民居民俗;有厚重、质朴、纯真的民风民情.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湘西乡土味和乡土情,展示了生态意义上的自然美、民俗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3.
王川 《中国藏学》2004,5(2):113-114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俗就是如此.由于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发展,因此各地形成了特有的民俗.中国先秦时期,西方古典拉丁作家早已注意到了所谓风土与风俗,先秦时期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谚语以及希腊波桑尼<希腊风土记>等书均可说明此点①,著名民俗学者钟敬文先生(1903-2002年)认为,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而民俗文化则是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域人民的心理、性能、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西藏地区,民俗文化特色浓郁,地方风格突出,成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西藏民俗文化历来是藏学研究关注的对象.新近出版的专著就有西藏民族学院陈立明、曹晓燕合著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就笔者所知,目前已有高校学报发表了专门的书评,可见书甫一出版,即已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一隅,背山面海,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闽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础.土著闽越人的文化底层与北方移民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福建汉民群体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福建汉民的历史、现状与区系结构不仅是福建地方史的课题,更是我国区域汉民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在这个领域饶有建树,继<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客家源流新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之后,最近又推出新著<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民系>).此书代表了福建地方史与区域汉民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是关于福建汉民人群来源、分类研究的第一部系统、全面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三枪拍案惊奇>受到新舆论制造系统的格外关照,无端列为文化批判标靶,<三枪>推广机构实施系列挽救性公关营销行动,结果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新舆论制造系统无法抹灭<三枪>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三枪>始终坚持张艺谋一以贯之的文化风格,正所谓世事在变,谋心不变,传承了有内涵的俗的新娱乐精神,借鉴了周星驰式的怪诞派喜剧风格,转向隐形抒写,巧妙的借史论今,暗渡陈仓,为现实社会权力关系再现荧屏提供了建构方式."三枪门"低俗文化事件暴露出诸多文化安全隐患,一是中国电影传统舆论宣传系统,重前期广告投入,轻后期舆论维护;二是诸多不知情民众沦为制造舆论影响的利用对象;三是学院派知名学者趋附大众潮流,走中间评论路线;四是固有舆论体制的历史积弊不能及时根治.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哲学家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在<伊斯兰哲学全书>、<伊斯兰精神性全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著述中多次论及伊斯兰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旨在阐明伊斯兰哲学与自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近现代西方"世俗哲学"之间的显著区别,解读在当今世界哲学普遍式微的状况下伊斯兰哲学依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通过纳斯尔对伊斯兰教语境中的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属性、特征、作用、体现板块等一些重大概念的梳理等方面,对其哲学思想概观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7.
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今中国的经济变革正在引起包括物质、精神、社会等层面上的民俗的复杂变化。作者认为民俗学者应当站在学术、社会和人文的立场上来对待、研究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法作为人权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全面性和包容性,它以人为终极关怀,为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精心设计,对人在母腹、成长至死亡的全过程都作了详尽的法律保护,涉及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制度囊括了传统与现代人权的诸如生存、人身、人格、社会、宗教、  相似文献   

9.
顿拉 《西藏研究》2008,108(2):34-43
文章以阐述<新红史>的史学价值为主旨,分析了作者著书的社会背景与修史态度;以史学对比法来比较同一时期的史学名著,强调<新红史>的鲜明特点,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史学角度解析<新红史>及其著者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邓锐龄 《中国藏学》2005,5(2):18-25
<西藏志>是清早期一份关于西藏史地民俗的全面记录,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向为学术界所公认.本文在介绍<西藏志>抄本、成书时间、文献价值之基础上,推定为此书乃驻藏大臣衙门内某一名(或数名)官员所编,并就其与<西藏记>、<西藏考>、<西宁府新志>、<西藏见闻录>之异同详加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民俗符号学原理,以口承语言民俗为参照,从海螺在藏族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中的具体体现入手,进行归纳整理,力图解读出海螺作为表现体,在藏族民俗符号系统结构中体现的多元文化信息,进而挖掘出其中蕴舍的藏民族独有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信仰民俗是其中最瑰丽神奇的部分.本文从民间信仰和社会信仰两方面阐述其中的信仰民俗描写,并通过总结与分析,认为其中对信仰民俗的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是民俗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清明祭祖节俗依附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土地的依赖.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香港清明习俗并未因为取消土葬而日渐式微,反而衍生出清明思亲法会的新节俗.这意味着传统清明祭祖的仪式空间由户外转向室内,参与仪式的主体由个体家庭转为群体,仪式目的从传统的思亲报恩扩大到了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事业.2008年清明节被列为中国内地法定假日之后,香港清明祭祖的新节俗,也已经在部分内地城市如温州、三亚等地出现.  相似文献   

14.
今天,互联网作为一种开发、利用、传播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的网络载体,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各类网站已达67万之多.人们对互联网也不再陌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早已引起了社会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而言,人类学对于互联网的研究比较滞后,对于互联网能否纳入其研究视阈意见也不统一.<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以.下简称<天涯虚拟社区>,刘华芹著,30万字,200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周大鸣教授主编的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文丛"都市与乡村社区研究系列"的一种)是作者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成的一部人类学专著.  相似文献   

15.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作为承载春秋历史的<左传>更是记载了大量有关礼仪的史实.<左传>中礼被作为评判当时社会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本文拟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对<左传>之礼的发展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文明已经毋庸置疑地嵌入乡村生活中.乡村所特有的文化在与城市文明碰撞的过程中被扭曲,被覆盖,而失去了自身的本来面目,传统中国的乡村文化正在消亡,而农民的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在已有文化趋于消失,而新的文化又不能承接的情况下,农民这个乡村生活的主体,则在这种文化空缺中表现得惶恐,不知所措.在<土地的黄昏>一书中,作者正是通过自身生活的经验事实,对乡土社会的微观经验进行重组和编码.因为不管乡土社会在城市经验和城市价值的影响下如何变迁,如何走向衰落,几千年的乡村文明还是具有根基性的作用.乡土社会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所产生的问题或不适,其根源还是要在微观生活领域中寻找答案,正如作者所提:"乡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传承和改造的问题."③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北欧和东欧的民俗学圈关注在全球化下文化环境整体变迁背景下的民俗学研究问题与方法,紧邻芬兰的爱沙尼亚民俗学者冬季会议(The Estonian Folklorists'Winter Conference)反映了这种动向。该会始于2005年,一年一度,旨在讨论民俗学研究的当下核心问题。它类似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大会,但又去除了其中的工作内容,也不吸收一般民俗学工作人员参加,而是全部由专业民俗学者参加的纯学术会议。2014年的冬季会议为第九届,由爱沙尼亚文学博物馆民俗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istics of the Estonian Literary Museum)、民俗学会(Academic Folklore Society)和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联合举办,于2014年2月26日至27日在爱沙尼亚V□ru县  相似文献   

18.
<正>一、陈万里及国学研究院1926年,陈万里从北京动荡的时局中脱身,辗转南下,途经上海来到厦门,受聘于厦大国学院,任"考古学导师兼造形部干事"。(1)在此之前,他刚刚结束对敦煌的考察,带着对遗迹考古的热情投入这场民俗运动之中。从整个民俗学史上看,厦大时期也正是民俗运动历史上"南北"之间的间隔期。在民俗学界,通常将北京大学看作中国民俗学的开端,中山大学为其发展和繁盛地。其中1925年6月标志着歌谣运动的《歌谣周刊》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在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论形态和现实内容,置身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理论先哲们对"市民社会"作了不同的阐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矛盾的概念,它是随着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动而不断变化和丰富的,有什么样的市民社会现实,也就有什么样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20.
贾曼 《西藏研究》2008,108(2):88-93
<岭众煨褬祈国福>是以信仰民俗之一的煨褬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当然,除煨褬习俗之外,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民俗事象,比如服饰、礼仪、社会生活习俗等.作为一种传递一系列复杂信息的"符号语言",鲜明而直观地显示出了藏族文化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