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性别和谐经历了从“依赖的和谐”向“独立的和谐”的转化,并正向“自由的和谐”推进。以性别平等为首要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具有多重特点,其中两性差异的对立统一是和谐性别关系的发展轨迹,妇女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是和谐性别关系的衡量标准,妇女角色定位的性别文化是和谐性别关系的试金石,和谐性别关系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方联动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既是一种社会建构,又是一种权利关系,它是确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性别意识影响人类文明的程度与进程。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处于社会文化主流的权威男性的性别意识决定着性别平等意识能否进入社会文化的主流。多理论视角分析权威男性话语中的性别意识对于促进性别平等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社会性别意识审视中国的女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透视了我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分析了教育领域性别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只有克服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障碍、认清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现状与问题、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才能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男女两性和谐.实现两性和谐,需要将社会性别主流化.目前一些法律规范中存在"性别盲点".社会性别是一种视角,通过立法中构建社会性别影响评价制度,对即将通过的法律进行性别影响评价,防止制定出具有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性的法律,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公众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与公正.  相似文献   

5.
采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北京市幼儿教师的美德和性格特点、家庭分工、收入、智力和思维能力、领导力、婚恋观以及幼儿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其性别平等意识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的性别平等教育与培训,以推进性别平等意识的主流化.  相似文献   

6.
以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终极性目标,以"以人为本"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以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为价值标准,从高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高校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角色障碍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角色障碍,是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强烈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直视存在的问题,并追寻其答解。  相似文献   

7.
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内涵的发展中内在地包含了两性平等、和谐发展,针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在社会发展中易受忽略的状况,文章以必要性为切入点,提出性别平等指标嵌入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可行路径,并对指标体系作初步探索。以期通过建立男女平等量化指标,提高全社会对全面小康社会与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共同努力推进国家发展决策中的性别平等主流化。  相似文献   

8.
以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终极性目标,以"以人为本"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以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为价值标准,从高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高校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角色障碍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角色障碍,是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强烈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直视存在的问题,并追寻其答解.  相似文献   

9.
性别和谐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永恒追求。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呼唤。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从人是劳动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意识的存在物、人具有个性这四个方面对性别和谐进行了阐释,深刻揭示了性别和谐的内在要求,让我们认识男女之间的和谐不仅仅只是男女之间不爆发冲突,也不止步于简单的男女权利和地位的平等,而要从人所共有的本质去理解男女之间性别和谐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传统父权文化的根深蒂固及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社会背景,社会中仍存在大量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由此引发的性别歧视、性别矛盾悖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分析我国两性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性别平等,促进两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追求男女平等应在承认男女两性差异的基础上赋予他们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提出了实现两性平等的三点建议:以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代替传统性别文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消除性别歧视的相关政策:女性应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阻滞因素。从分析当前中国男女平等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矛盾入手,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目前存在的男女不平等问题,营造妇女进步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男女平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含性别文化在内的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离开了性别文化的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将无从谈起。因此,将性别文化纳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进程,不仅是创新发展性别文化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性别文化是历史上最先进最进步的文化,其基本内核是性别平等,先进性则是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本质属性。应在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的指导,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性别平等的基本原则全方位纳入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在发展繁荣文化的同时,为现实中国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从社会性别角度提出女性的不利地位是社会化的结果,要想实现平等互惠、和谐双赢的两性关系,必须彻底走出将男女两性对立起来的二元制思维桎梏,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适合当代社会性别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农村女性非农转移和流动的父权制因素探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村女性在非农转移和社会流动过程中相对于农村男性处于劣势 ,父权制通过性别角色分工与性别意识影响其转移和流动 ,使其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要促进农村女性与男性平等地转移与流动 ,必须挣脱父权制性别角色分工与性别意识的禁锢。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提出了研究和解决女性教育问题的历史性任务。性别差异、性别平等和个人发展是女性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也由此规定了女性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当在此原则下,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从根本上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整体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消除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为女性成长成才扫清障碍;如何把握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性别平等;如何重新定位男女性别角色,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女性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社会参与度不高的状况等。  相似文献   

16.
性别与法律研究网络2013年年会以“司法公正与性别平等”为主题。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对司法人员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使司法人员树立社会性别平等理念,依法进行公正审判,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与性别平等。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关注受虐妇女案件的公正处理,矫正对两性平等问题的错误认知。为推进防治家庭暴力工作,应当加快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性别平等原则普遍进入各国宪法,中国也位列其中。但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宪法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是我们实现性别平等的根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性别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性别和谐的基本内涵是性别平等,深层内涵是性别统筹发展。实现性别和谐需要改变“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形成和谐的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男女平等范畴是对男女平等历史演进过程的反映。男女平等范畴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其内涵已经关涉到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文化、伦理等诸多方面。这为我们多视角透视男女平等范畴的复合内涵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多视角透视男女平等范畴的复合内涵也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全面地把握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有利于全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确立妇女运动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在理解男女平等的内涵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男女平等内涵是历史生成的,因此不能用静止的方法把握其内涵。二是不能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将男女平等理解为数量上的绝对平均。三是理解男女平等必须建立在保障男女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四是正确全面地理解男女平等不能无视男女在性别、生理与心理上的差别。与此同时,必须反对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20.
Does gender equality matter for fertility? Demographic findings on this issue are rather inconclusive. We argue that on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ality has receive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Gender equality needs to be conceptualized in a manner that goes beyond perceiving it as mere “sameness of distribution”. It needs to include notions of gender equity and thus to allow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gender difference and gender inequality. We sketch three dimensions of gender equality related to employment,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family work, which incorporate this understanding: (1)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a household; (2) agency and the capability to choose; and (3) gender equity in household and care work. We explore their impact on childbearing intentions of women and men using the European Generations and Gender Surveys. Our results confirm the need for a more nuanced n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in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equality on fertility. They show that there is no uniform effect of gender equality on childbearing intentions, but that the impact varies by gender and by pa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