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传统“产学研”合作理论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行为主体定位不清、合作模式单一和创新机制简单等问题,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区域创新的需求.三螺旋理论下的现代“产学研”合作理论分别从理论模型、行为主体、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四个方面对传统“产学研”合作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为现代“产学研”合作理论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三螺旋理论突破了传统“产学研”理论“产—学(研)”双主体的线性合作模式,强调了政府等其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官”“产”“学”非线性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形式。近年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激励评价、科技与金融结合、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逐渐完善,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制度、组织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需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信任评审、协同组织内部管理、创新运行互动协调、协同创新投融资等机制和优化协同创新外部环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的创新组织模式。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和构成要素,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各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图和反馈回路,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创新成果的形成与转化、创新资金的循环流动、创新人才的流动和创新系统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高校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目前,中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处于发展与矛盾的纠葛之中。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阐述和解读中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合作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探索了中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及形式。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协同创新日益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首先对比传统创新模式和外部协作创新模式,分析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动机。在此基础上,构建由产业实体+非产业实体构成的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提出把组成产品的基本单元——功能模块作为企业与外部资源交互的载体,进而构建一个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生态圈模型,并分析核心企业依托以模块为单元的交互载体实现与外部产学研资源交互协作的运作机理。最后,结合海尔集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案例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理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有助于区域经济内的知识流动,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苏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苏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对于苏北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国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时刻,研究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研究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从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高校和企业不同层面分析了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对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府、以及作为协同创新主体的高校和企业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协同创新的一种基本范式,如何提高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借鉴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国际商品贸易合作现象为启发,通过构建产学研比较优势数学模型验证了比较优势的存在是促使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在动力。研究发现当各参与主体拥有的比较优势越明显时,双方协同合作的可能性也会越高。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从参与主体、政府、市场三方面提出增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协同不仅有助于国家创新系统内的知识流动,也是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两层皮"的问题仍然存在,二者还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偏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创新战略竞争力。国际上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基于价值增值的知识流动联系在一起,在流动中实现价值增值。基于知识中介的产学研协同机制及发展趋势是对隐性知识的交流与转移,不能被竞争者轻意复制的独特技能,建立知识驱动,开放的及更加交互的创新系统。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可借鉴的有效解决方法是:开发专利协作模式;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合模式;建立产学研网络型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产学研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文章将产学研创新主体划分为核心主体和外围主体,构建了核心—外围超网络模型,选取知识转移数量和协作水平作为决策变量,利用多目标最优化与变分不等式相结合的方法寻求超网络均衡,并对均衡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协同创新是当前产学研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与共生优化的最佳途径;超网络均衡表明创新主体间能够同时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目标最优化;在出现均衡偏差时,超网络优化机制将促使创新主体进行行为再优化,使各创新主体更加明确其角色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4.
高水平行业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是由高水平行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行业主管机构和社会上的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围绕着行业内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扩散所形成的核心创新网络。同时,还包括外部宏观政策环境,社会文化、习俗和规范,地理、历史环境和基础设施组成的辅助网络层。这一创新网络具有功能性、双边性、不一致性和动态性等特征。高水平行业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在明确各网络节点的作用定位前提下,以信任为基础的联结机制保证了创新网络信息传递和创新绩效。研究目的在于促进高水平行业大学以行业内优势学科为主体,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水平行业大学与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将高水平行业大学建设成为支撑我国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5.
界定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可以看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职能互补性、行为协调性、效益放大性等三个特征。应该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机制、管理协同机制、资源协同机制和利益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辽宁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还未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主体和需求主体,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不够充分,学研机构的研发活动缺乏市场导向,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以及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有待加强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全面协同合作机制,是指要实现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协同,也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通过各个主体的协同,使产学研合作在实践层面上发挥应用的作用,推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往往面临着在资源枯竭后不能持续发展的困境,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在界定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创新主体要素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科技中介机构,创新环境要素包括法制与政策环境、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程度。最后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8.
面对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需求,企业亟须寻找到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以实现持续发展,而集成不同创新利益主体的资源,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开放式合作创新机制则是优化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内生于合作创新过程中的“自催化效应”与“自阻化效应”,与不同创新利益主体的资源禀赋和合作偏好,以及创新属性等一起影响和变革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A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对教育部直属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大部分高等院校与生产前沿面有较大的差距。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规模效率在2010年后出现小幅上升,但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一直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效率方面,东部高校高于中西部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方面,师范类高校高于综合类高校和理工农医类高校。因此,需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协同育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然而协同能否成功企业因素至关重要. 以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意愿为切入点, 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调研数据的分析, 建立预测企业参与协同育人意愿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 研究表明: 分析企业对协同育人动力机制、 运行机制、 保障机制和利益机制的评价不仅能预测其参与协同育人的意愿, 而且其参与意愿的强度可以通过各机制的优化得以提高. 进而得到了清晰界定企业诉求, 注重组织之间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中介组织合理引导和政府支持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