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划分和界定而形成的一个特定范畴,指的是民族共同体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对政治的主观取向。为了尽快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长、发育、成熟,并在人们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保障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区域社会进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田野实证等方法 ,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中 ,却因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对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统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研究旨在弘扬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文化积极的影响 ,体现西部大开发兴边康体富民行动中民族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边缘性文化群落的特征入手, 论述了该地区文化力的孱弱及其对民族经济的壁垒性制约。为进一步说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途径决定其未来的民族命运, 文章从宗教现代化、文化多元性及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等三个角度, 阐述了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刻矛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无法忽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现代化问题。从分析传统的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形态及其特征入手,借用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分析进路,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性转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在向现代型法律的转化过程中不能忽视本民族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对待其转型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无法忽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现代化问题.从分析传统的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形态及其特征入手,借用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分析进路,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性转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在向现代型法律的转化过程中不能忽视本民族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对待其转型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试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有效政治整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家一体化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问题是现今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主要因素。根据实际状况,构建一套完善的政治整合机制体系,是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北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再可能闭关自守,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亦不例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体系,因此,保护和改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是推动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已开始了社会、文化转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巨大中击.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兴旺发达之路.没有现代化、就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但是,一旦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该民族文化的消亡.如何帮助这些少数民族稳定地进行社会、文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在转型期注意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转型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的转型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民族、民俗文化工作者应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加强其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校内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0.
文化心理是人类社会现象中一个重要层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去实现。中国各少数民族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文化心理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一主观因素符合时代要求,那么它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否则就起阻碍作用。因此,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必然转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型就是价值观念结构关系的转型、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利用省(自治区)、市(自治州)两级数据对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据此提出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结构重型化突出,工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不完善、基础薄弱。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需将移植型工业化和嫁接型工业化相结合,在有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德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途径和方式,主要是通过政治权力、民族间的交流及交往、学校教育、家庭及村寨组织、宗教、大众媒介及文学作品、乡规民约及谚语等七种不同的方式,使儒家道德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地传承和传播。至今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还保留着儒家道德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贫困与"两种生产"紧密相关。生产分为两种:人口生产和经济生产,文化是这两种生产的外在表现。现代性变革动摇少数民族"两种生产"的根基,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在生产逻辑下建构生活方式,形成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类型,时空推演使各民族文化充满复杂性。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于村寨,村寨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封闭性,与少数民族贫困的整体性相一致。时代变迁,"两种生产"打破传统村寨结构,消散原有生产结构的封闭性,少数民族文化必然转型。脱贫致富蕴含着传统与现实碰撞,也必然会产生诸多现代性问题。贵州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依赖于文化转型,但是需要关注村寨原有结构的调适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共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河湟"地区是中国西北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区域。"以水为据"梳理该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民族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河湟地区多元文化反映了西北民族文化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人口的时空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调试关系等,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地理空间具有重要价值。河湟地区是整个西北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藏边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动力,文化的导向决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在当前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文化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是少数民族地区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必须辨证处理好以下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厚重底蕴;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文化主体的塑造,即民族群众现代化理念的唤起和民族文化自觉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区域旅游中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致富的有力因素,在作为旅游资源来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会发生转变,诸如文化转型、商品化等现象。在这种双重境地中,必须有一个双赢的措施,保证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原生态”保护,并以此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一八事变前后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与民族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事变前其边疆认识以蒙藏新为重心,将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等同,边疆区域范围的界定较模糊;事变后西北、西南边疆在其视野中地位开始提升,边疆区域范围的界定相对明确.民族认识上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基础,为现实政治利益的需要,忽视少数民族自身历史文化传统而提出宗族理论.与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同步演进的是其国家主权观念的逐步清晰,对中国从传统国家形态向现代转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抵抗外侮与民族分裂势力有积极意义.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局限性,其边疆观念与民族认识多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在具体实践中并未彻底贯彻,宣传价值多于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的不断深入,地处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近代青海藏族婚俗文化意蕴的阐释,描述和分析了青海藏族在现代化转型时期婚俗文化对其生育文化变迁和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使传统获得现代性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云南作为西部边疆的一个多民族地区,伴随着这一转型,其社会风尚的变化呈现出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即:交通条件的改善是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的契机和动力;在边地,平民社会风尚多古朴守旧,而少数民族中的土司及贵族则明显表现出双重性趋向;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使社会风尚的变化具有文化的双重性及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