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卫文江 《晋阳学刊》2002,(1):106-107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2.
殷宪 《晋阳学刊》2008,(3):25-34
以大同城东南(平城东南八里)新出土的北魏盖天保墓志志文为据,对墓主人盖天保的籍里、官职、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特别是从志文提供的新资料,“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对平城东南通向中山(今定州)的官道作了详细推考,首次提出自平城直达定州进而南向中原的战略要道总称定州大道,而史书所载直道、莎泉道、灵丘道则是它的异名或分段修筑时使用的名称。从“墓中无棺木,西葙(厢)壁下作砖琳”的记述,对照同时期墓葬,特别是大同地区出土的诸多北魏官僚墓葬的形制,指出在北魏平城中后期,随着墓室的逐步扩大并向房室化、厅堂化发展,葬制也随之更多地再现着夙兴夜寐的现实生活。空旷的墓室替代了局促的棺椁,床榻、灰枕也给行将就木者以精神的慰藉。这种颇具生活意味的葬制可能与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以远的葬俗有关。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     
《中文信息》2007,(6):47-49
北魏长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官村邙山之颠。此处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低部周长110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分别为高祖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孝文帝拓跋于太和十长年(493)率军南下,翌年决定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他实习汉化政策,并规定死后葬洛阳。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丝绸生产的高潮期,丝绸产量大、品种多、质量高,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方仅就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作用作粗略探析。一、充当货币职能绢帛充货币唐以前早已有之,特别是实物货币逐渐取代金属货币而居统治地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绢帛更以其轻便并为统治阶级各阶层所欢迎,而成为当时的主要货币。清人赵翼指出:“六朝则钱帛兼用,而帛之用较多”。[1]不过,这只是事实上如此,并无明确的法令依据。“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林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可视为以诏令规定谷昂为法定货币,然仅…  相似文献   

5.
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算起,到现在已有1500余年了。经过漫长时间的变迁,昔日平城在地面以上留下的遗迹仅剩有不多的几处。正确认识这些仅存的遗迹,是平城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参照《魏书》、《水经注》等有关著作,就此试作浅析。(一)平城的水系平城的水系据《水经注》一书记载,主要有二条,即如浑水与武周川水。郦氏著《水经注》,旨在“因水以证地,而即地以存古”。水系与古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公元5世纪末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不少论著,已作过很好的论证。但是,有些问题和看法,也还值得深入探讨。兹陈管见,希望讨论指正。 太和改革前北魏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如何认识太和改革前北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个存在意见分歧的问题。多数论者认为拓跋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而以前者为主。少数论者则持相反看法,如一篇题为《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文章(刊《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  相似文献   

7.
北魏提供给宗室的经济补助称为亲恤,亲恤有恩礼戚属之意,是增强宗室内部凝聚的重要手段.北魏亲恤源自部落时代分配战利品的习俗,初始形态是生口的赏赐,神元帝的全体后裔无论亲疏远近皆可获得此项待遇.孝文帝太和中,随着宗室族制的改革,亲恤的范围被压缩至“当世五属”或“四庙子孙”之内,表现形式除宗王享有臣吏外,其他折换成绢帛谷粮等实物.亲恤范围的调整引发出服疏宗的不满,加速了宗室势力的分化.北魏亲恤为后世所沿袭,乃宋明宗禄制度的前身.  相似文献   

8.
<正> 北魏推行均田以前的租调制度,据《魏书·食货志》的记载是:“太和八年(484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  相似文献   

9.
“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芮忠汉要正确评价“遭渊之盟”,必须从历史上认识契丹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早在北魏太祖登国三年(388),契丹族同中原王朝就有了交往。当契丹族被慕容氏破后,逐水草而居时,就有“许多部众相继归隋”①。唐贞观二年(682),当契丹还处...  相似文献   

10.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路线,汉化更为全面。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墓葬文化糅合了两种制度模式,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则对"晋制"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改造。隋代统一后,墓葬文化对北周、北齐因素各有取舍,将二者统合为一套新的礼制,初具"唐制"之雏形。  相似文献   

11.
熊安生(?—578),字植之,《周书》、《北史》均入《儒林传》,长乐阜城(今河北阜城县)人,后长居于邺(今安阳市北)。生于北魏太和末,最晚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卒于北周宣政元年(578)。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四朝。 熊安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师为学和为师授徒中度过。东魏天平(534—537)中,他已经约四十岁,还从李宝鼎学《礼》。以后以“三礼”授徒。直到北齐河清(562—565)  相似文献   

12.
拓跋珪与北魏封建化王霄燕北魏道武帝拓跋,生于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最早是以恢复祖辈事业、兴复代国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此后,他更改国号,建立北魏,并为北魏强盛、使之走上封建化道路作出巨大努力。拓...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位处西北边陲的河西地区,曾经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发达、名家辈出、人才济济的文化昌盛时期,史书誉之为“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1)关于河西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盛况,笔者另有详沦,不复赘言。(2)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平凉后,拓跋焘将大批凉州人民徒往代京,“太延五年冬十月,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3)不少河西学者亦在迁徒之内,来到平城,拓跋焘对他们“皆礼而用之”。(4)这样,在北魏政府中就出现了不少河西学者,他们的后代又继续在北魏政府中任职。因此,终北魏一代,一直有不少河西学者担任政府的各级官吏,他们在发展北魏文化教育,制定北魏各项制度诸方面颇多建树,从而对拓跋族封建化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谨对这些河西学者在北魏社会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凡治北魏史者,莫不存有此一困惑:经“太和改制”而达于鼎盛之北魏缘何在孝文帝死后便迅速分崩离析?对此,历来论者甚多,其说纷纭。但遍观众说,少有人从社会生活史角度着眼,其实北魏统治集团生活的奢侈化为害甚烈,是造成北魏衰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就此略作论述,以期有补于陈说。  相似文献   

15.
北魏的前期都城平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是我国著名煤都,是国家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又是北方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北魏时期作为都城的平城,水资源情况如何,城市的供水、防洪、排污以及城郊灌溉等水利问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鲜卑与草原丝路已有接触,东汉魏晋以后,鲜卑尽据匈奴故地,占有草原丝路亚洲部分的大部,建都平城后,拓跋鲜卑逐步扩张,长期拥塞的绿洲丝路重开,西域、海东诸国与北魏的使节、僧人频繁往来,相关遗存也在平城一带出现,如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银币、漆器、石窟寺及石雕、胡俑、壁画以及装饰纹样和植物遗存等,真实地反映了公元五世纪平城文化的多元与繁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展的北魏平城美术,以及长江流域的建康建业美术,构成了中国隋唐以前美术的主流意识,也成为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石冬梅 《天府新论》2007,(3):118-122
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政策,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北魏前期的新官制。太和新官制并不像史学界一般所认为的是模仿的南朝制度,实际上它是以汉魏西晋、尤其是西晋官制为蓝本,而又加以发展创造而建立的,它与南朝官制差别甚大。太和新官制影响深远,它基本上被西魏以及东魏、北齐所继承,而隋朝官制又主要源自西魏以及六官制度,所以也可以说,太和新官制是隋唐官制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8.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八年(494)由平城迁都洛阳.对这次著名的迁都之举,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我们认为迁都洛阳是导致拓跋鲜卑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迁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七月以来,一直定都于平城,历6帝7世凡97年;而迁都之后的北魏王朝,连孝文帝计算在内,也只传了三代,政权就易手于宗族他人了,正如《魏书》所说:“魏自宣武以后,政纲不张,肃宗冲龄统业,灵后妇人专制,委用非人,赏罚乖舛.于  相似文献   

19.
仁论     
仁论陆建华春秋末世,周之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以下所引只注篇名),诸侯之国“陪臣执国命”(同上),大夫之家“八佾舞于庭”(《八佾》)儒家孔子为了复兴“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在侯·隐公十一年》)之“礼”,试图以个体的道德...  相似文献   

20.
佛籍洞为云冈第十二窟。它与“云冈”之名同时产生于明清之际,是取道家给于“籍”的抽象含义而附加在佛教之上的。佛籍洞文化既是宗教文化,也是北魏王朝在平城极盛时期的鲜卑人文化。遵过鲜卑人之音乐、舞蹈文化的运行轨迹,可以探寻北方诸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