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童韵  赵芳 《社会工作》2014,(4):111-117
从早期密集单调的行为干预,到提高社交功能的结构式干预,再到以孤独症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式干预,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模式不断发展,虽有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些干预方法的有效性,但也引发了诸多质疑,形成了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模式的再探讨。再探讨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应在理解并尊重孤独症儿童差异化特质的基础上,根据其与环境互动的独特方式,注重环境的调适,设计结构合理并易于把握的刺激呈现序列,营造适应孤独症儿童特性发展的支持性情境。同时,应引导家长正确解读和恰当回应孤独症儿童的需求,从多维视角积极介入,促进孤独症儿童优势发展,体现其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语言障碍主要指由于脑性瘫痪、自闭症、语言环境脱离等原因所导致的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障碍,一般临床表现为语言理解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混合性障碍、语言信息处理问题和语言韵律问题等。语言康复即对特殊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韵律能力、语言认知能力进行评估和训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及思维能力,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特殊儿童的语言康复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可以分成前语言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3.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下监护事务的国家干预以司法干预为核心,发展方向从最小干预走向扩大干预,并趋于采用多元化的干预方式。司法干预的过程涉及到科学的评估,最大利益有以父母角度或者儿童角度考察者,而列清单的模式基于对相关构成要素与干扰要素的深入分析,对本原则进行司法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以监护资格剥夺第一案为例,探讨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提出既需要遵守当前立法,也需要合理运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儿童虐待问题在我国引发广泛关注,减少儿童虐待需要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证据为本的儿童虐待干预实践能确保有效的干预实施,降低儿童虐待发生率,因此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美国儿童虐待循证实践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明确当前儿童虐待循证实践的挑战,探讨我国儿童虐待循证实践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12,(7):65-F0003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于2008年建立了企业标准化体系,2011年完成了向服务标准的转化并通过市级验收,使儿童的养、治、康、教、置步人标准化管理正轨。院内设有三大中心:以0~3岁婴幼儿为主要对象的早期发展训练中心,以3~6岁儿童教育为主的多功能教育中心,以脑瘫儿童为主要对象的引导式教育中心。三大中心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残疾类型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有效地教育与康复,使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浪儿童状况和救助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英国救助儿童会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在流浪儿童领域开展尝试性合作以来,我们一直关注产生流浪儿童的背景研究,以期在评估法律、法规、政策等宏观层面对改善流浪儿童状况发挥的整体作用,并在进行理性梳理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各地救助保护中心在微观运作层面为特殊困境儿童提供紧急庇护所产生的实效。本文通过对流浪儿童现状、有关流浪儿童的法律框架、工作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叙述性评估,尝试理清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发展脉络,并根据已有经验提出一些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7.
“孤残儿童”兼具“孤”和“残”的双重特征,需要特殊照顾和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是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家庭教育方面,寄养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寄养孤残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应当坚撩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尊重和激励自我发展的潜能,注意评估儿童个别差异,强调因材施教。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中,总结出寄养家庭教育指导的四种形式:集中培训、经验分享、社区家庭寄养服务中心和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11,(10):66-F0004
为了“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让坐着的孩子站起来、让站蓍的孩子走起来”,黄石市儿童福利院以康教为着力点,一方面,采用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感觉统合训练、针灸推辜疗法等等,针对孤残儿童的不同病情,进行个人评估和诊断,  相似文献   

9.
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执行单位,自2001年合作项目开展以来,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基本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受流浪儿童欢迎和喜爱的"郑州模式":以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为依托,以"全天候街头救助点"(固定点和流动车)为纽带,以"类家庭"和"家庭寄养"为途径,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坚持跟踪回访,注重调查研究,开展与高校社工师生合作,强化社区预防,提供网络服务,定期总结评估,构筑综合性、功能全的全方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以达到救助一名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一个健康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陈静 《社会福利》2008,(12):54-55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努力谋求由集中供养向家庭模式养育的转变,由院内儿童供养中心向社会弱势儿童群体的庇护中心转变,由供养服务机构向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提供支持和培训指导机构转变,建立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寄养家庭培训中心等辐射社区的服务机构,力求社会福利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学龄初期是指儿童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以学习为主导的活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能帮助学龄初期儿童树立团结互助与分享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笔者从小组工作专业视角出发,以湖北省荆州市实验小学XX班作为个案,描述并分析了学龄初期儿童的特征,阐述了小组工作方法对学龄初期儿童介入的可行性,探讨了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评估及个人反思。  相似文献   

12.
王凯 《社会福利》2010,(1):14-15
近年来,青岛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合理配置资源,完善机构设施和功能,探索建立出了立体、开放的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基本形成了养育、医疗、康复、教育、技能训练、就业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之一的绩溪县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项目,经过选址、立项、规划、设计、招标等一系列程序后,于近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4.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建设床位数80张,总投资约480万元,计划于今年8月底竣工。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该县孤残儿童的供养水平,成为集”残疾儿童康复医疗中心、儿童护理中心、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为一体、功能齐全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全面承担起该县孤、残、弃儿童的养护、康复、教育、托管等服务工作,为全县孤残儿童和流浪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14,(6):10-11
正核心提示:虽然河南洛宁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在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方面,却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一方面,在明确和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和救助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以满足困境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助养、助困、助医、助学、助业"五位一体"救助体系,全面保障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依托儿童福利院成立县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18个乡(镇)依托民政  相似文献   

15.
昝飞 《社会福利》2009,(5):30-31
积极行为支持是在应用行为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这种干预方法以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结果为基础开展干预,已经在多类障碍儿童上使用,是一种很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余泳 《社会工作》2011,(21):28-29
2011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8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两项文件体现了政府对儿童、青少年尤其是流浪儿童的权利的重视与保护,也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救助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克服救助过程中的各种困境,以流浪儿童为中心,促进流浪儿童自我发展,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发展迟缓儿童的特征和早期干预方法 体格发展迟缓的特征及干预 体格发展迟缓的特征:由于寄养儿童可能因早产、母体营养不良或生长环境恶劣等原因导致体重低,故他们大多属于高危儿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弃儿安置模式包括国内外收养、家庭寄养、机构照料和社会助养、社区照料,其中国内家庭寄养和机构照料是主要的两种安置模式.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寄养和家庭形态机构照料有利于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人本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融入、构建社会和谐是我国孤残儿章福利事业的理念与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2014,(11):F0003-F0003
正安徽省铜陵市儿童福利院,自2010年起就积极探索社工介入儿童福利机构的新途径,先后开展了"给孩子一片蓝天"——社工引领义工、"雏鹰展翅"——社工实训基地督导、"牵手家园"——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社工服务项目。根据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利用社工介入,以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了"以儿童为中心、以生活为基础、以整合为原则、以发展为目标"的服务体系,开展抚育、社工、康复、医疗、特殊教育、国内外送养、家庭寄养等多元化服务。2013年被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确立为社工试点基地,2014年又被安徽社工协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02,(10):25-27
牡丹江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自 1995年成立以来,认真落实各级领导指示,坚持以防治儿童流浪、避免儿童犯罪、维护儿童权益和促进儿童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努力工作,共救助保护流浪儿童1387人次,儿童受教育率达100%,转化安置率达 95%,巩固率达90%。救助中心三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和牡丹江市保护未成人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民政部在牡丹江市召开了部分省市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现场观摩会议,其工作事迹被选入了纪念建国50周年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展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